對異性交友產品的用戶需求新探索

對異性交友產品的用戶需求新探索

本著“對理想戀人的期待”的需求進場的,才是符合當下用戶心智狀態的。

從素未謀面到花前月下,從“哈嘍你好”到“寶貝晚安”,戀愛高手一天就能完成,而菜鳥們只有望洋興嘆。這個交友產品氾濫的時代給了男人一個擁抱全世界妞的機會,你能抱幾個大長腿?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在異性交友產品中用戶需求的看法。

一開始…..先羅嗦一句,異性交友產品我這裡指的是探探、花田、愛情銀行這樣以婚、戀為導向的社交產品,不要把有IM的就說是社交產品——這是不準確的。

如果要問“為什麼需要交友軟件來交友?”,不如問“為什麼不用交友軟件來交友?”

有的產品經理會提到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提社會心理學說的“任何人都渴望溝通的”來肯定社交的重要性,這些都太寬泛。執著於找到一個“需要”的理由,倒不如花時間找出“拒絕”的理由。那些拒絕使用異性交友產品的潛在用戶(男生女生)多數有著以下特徵:

1. 工作和學習會填滿大部分時間

2. 現有異性關係可以滿足溝通需求

3. 對交友產品的信用和安全有懷疑

4. 自身情感不成熟,有潛在的保護機制

5. 歸屬感得到滿足(來自家庭、集體、事業等),建立其他人際關係內驅力降低

反推回來,那些日常出現在某戀愛交友產品裡的用戶的底層需求我總結為:就是色。

然而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觀點限制了我們心中對色的表達,這裡譯為:對理想戀人的期待。

男生的期待:更專注於姿色,其次是性格、學識、活力、一些母性等

女生的期待:更專注於資源,其次是長相、溝通、忠誠度、品味等

共同的期待:對方更多的熱情、忠誠,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吸引力。

本著“對理想戀人的期待”的需求進場的才是符合當下用戶的心智狀態。那些說因為“孤單寂寞冷”、“宣 洩情感”的,我想多數都是心理輔導中心的用戶。當我們帶著“對理想戀人的期待”的需求進場後,需求會因為個體差異(性別、人格、長相、資產不同)開始得到包裝,即升級成兩性用戶之間如何吸引的問題。

對異性交友產品的用戶需求新探索

對彼此的吸引力包括:

1被長的好看的人吸引

不解釋。(評判人類的美和醜也受到文化、環境的影響)

2.跟自己相似的人吸引

匹配興趣愛好、生活環境、經濟收入、當下的情緒狀態、年齡、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地域距離。

3.被價值高的異性吸引

對女生而言的價值:男生的生存能力、資源背景、性能力。

對男生而言得價值:女生的美貌姿色、溫情親密、生活態度、一些母性。

4.被假裝很愛你的吸引

這裡指的是PUA (Pick Up Artist,把妹達人)高手對菜鳥故意營造一種吸引假象。如高顏值的女生在溝通過程中釋放假性IOI(假興趣指標)沒經驗的男生很容易被吸引,嚴重的會被騙錢騙色或男生故意展示出高價值時候,對識別到女生的IOI(興趣指標)後並做出變向引導進入預定的框架之中,女生會不經意被這種釣著的吸引力吸引。

對異性交友產品的用戶需求新探索

吸引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需求能否得到快速滿足。

用戶在產品中搜索資料-即尋找目標的時候,動作行為常常會受到以上吸引力所指引。期間用戶也可能會不斷的平衡甚至降低自己最初“對理想戀人的期待”,因為對一個理想的戀人的期待值,除了吸引力,還會受到對方接受自己的可能性的影響。坦白說,你是一個屌絲,儘管你期待一個像劉亦菲一樣的戀人,但對方根本就看不上你,先醒醒吧少年。一個用戶不斷提升自己的吸引力是玩轉交友產品的必修課,也是大部分高玩用戶能在交友產品中撩到很多妹子的前提。 “探探”“如故”就針對匹配雙方的吸引力為出發點,目的讓雙方更快完成對“理想戀人的期待”的需求。

平臺的牽線搭橋(媒介性)固然重要,但滿足“對理想戀人的期待”的需求其實是用戶之間表現出來物質價值和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就是讓一個人跟你聊天的時候或者做某事讓對方有情緒波動的程度,如跟你聊天讓我感到開心,你的表演讓我感動到落淚。

物質價值就是你能提供對方多少物質,資源方面的價值,如給女朋友花錢。

女生擇偶的需求會從一個長擇的角度出發,會專注物質價值,但對男生能提供多少物質價值並不瞭解的情況下,女生會先專注於情緒價值。因為女生知道,情緒價值是不穩定的,最終還是更專注於物質價值。18-24歲以下女生在異性交友產品中體現出來的交友意願、緊迫程度並不高(相比24-30之間的女性用戶),反而在眾多男生追求下,識別誰最會聊天的能力(情緒價值)比較強。

男生的需求在初期選擇上會一如既往的專注於姿色,或專注更多的不同的姿色(不要問為什麼),很快會上升為變成如何獲得姿色,通常扮演起追求者的角色來。

一個情緒價值高的男生用戶通常可以滿足產品中女生用戶需求,從而獲得了加深瞭解的機會。在沒有提供物質價值,但情緒價值已經滿足了女生早期需求。而女生只展示出自己的姿色來匹配我的審美需求即可。通常一對戀人中女生跟你主動提出分手時,那可能是你滿足不了她對“對理想戀人的期待”了,即滿足不了物質價值或情緒價值了。

對異性交友產品的用戶需求新探索

“對理想戀人期待”模糊的用戶,有情感輔導的需求。

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找一個什麼樣的“理想戀人”,自己如何展開一段和陌生女生的對話都很費勁的用戶還很多,哈嘍之後就尷聊,嗯嗯以後就無語,然而你的破冰弱智遊戲設計,讓我們成為了兩個傻子。屢屢受挫的用戶從如何找到一個“理想戀人”的需求,轉移到如何要提升自己的需求。為了這些帶著模糊需求的用戶在受挫的那一刻及時得到輔導和補充,併成功迴歸戰場,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是我等好好思考的。

對異性交友產品的用戶需求新探索

被眾人關注的兩個用戶成為戀人的機率更大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的內心”(摘自《烏合之眾》)。

有一些用戶的情感是被動的、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從而被迫的去接受。舉個栗子:在一段旅途中,因為互動遊戲脫引而出的一對男女在大家的起鬨和關注下,很快就升溫成了戀人。這樣的場景我們是不是似乎在哪裡見過呢?那些被關注的用戶已經脫離了內心“對理想戀人的期待”的需求,但一樣找到了愛情。所以說愛情也是衝動滴,愛情是不分國度不分年紀的。產品中若能把握這樣的需求,避開個人用戶體驗難統一,把群體心裡效應發揮極致,將令人期待。

玩了這麼久婚戀交友軟件從來沒用過分享,我沒有分享的需求。

快速升溫的一對單身狗在交往過程中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歸屬感,滿足自己被重視的心裡需求。杏仁核、海馬體、神經迴路和前額葉皮層積極參與帶動了幸福感上升,這個時候有展示的慾望去分享照片。但是!我還沒找到對象。我不想讓別人以為我是一個泡在頻繁尋找新歡的產品裡的人!所以在產品中拿捏用戶的需求時,也要考慮到需求的私密性,或許還帶了些許的自尊,點滴的人格和現有人際關係脫敏等因素。

有數據表明,有60%的女性用戶在異性交友軟件上都可以獲得男性用戶的關注,而男性用戶獲得關注的數據僅為7%,軟件用戶的男女性別比例為6比4,用戶體驗方面也需要產品經理重點關注。

對異性交友產品的用戶需求新探索

愛情沒有邏輯也不需要邏輯。以上是在下平時對產品用戶的思考和研究,更結合了自身的豐富的交友經驗與大家分享,能否有些新的靈感?歡迎探討。最後用一句前輩、一位優秀的創業者的話結束:“我是個文藝青年,只有文藝青年才是好的產品經理”---- 茅侃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