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中秋節始於唐初,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我國主要節日之一,每逢中秋,闔家團圓,品嚐月餅,同賞明月。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是中秋節自古就有的傳統習俗,但是對於地處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的雲南來說,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中秋節傳統習俗外,這裡幾乎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著他們不同於內地的中秋節打開方式!

"阿細跳月"

彝族阿細人習俗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入夜,各個村寨彝族支系阿細人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穿上民族服裝,激情地載歌載舞。青年男女在"跳月"中,表達愛慕之情,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彷彿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顯得嫵媚皎潔,永結白頭之好。

"鬧月"

苗族習俗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後,她還經歷了太陽製造的種種磨難,終於和月亮幸福地結合一起。苗族父老為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並把這一風俗稱為"鬧月"。

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祭月"

納西族習俗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By掌上春城

每年的八月中秋,納西村村寨寨燒香供果,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清乾隆《麗江府志略》載:"八月中秋,以瓜、餅、豆角祭月"光緒《麗江府志稿》載:"節屆中秋,供木樨而拜月。"木樨,俗名桂花,四委常綠,農曆八月,桂花盛開,潔白的小花香氣盈屋,是納西族喜愛的花木。

在麗江納西族中,也流傳著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樹的傳說,中秋佳節,全家人圍坐在天井裡,點上紅蠟燭,插上幾枝桂花,桌上擺滿月餅、梨、蘋果、石榴、板栗、核桃、松子、豆角,一起祭拜月亮,祀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拜月"

傣族習俗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裡抓魚。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嚐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拜月放燈"

白族習俗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By掌上春城

節日之夜,白族各家各戶將月餅、新鮮水果、包穀、毛角等擺在八仙桌上,以示五穀成熟、慶賀豐收之意,當月升東山時,便置席拜天地,對月磕頭。

昆明附近的白族節日晚上要吃餌饌麵條,鶴慶一帶的白族還會舉行漂河燈活動,人們將特製的各形紙燈,內點蠟燭或燈火,沿河漂放,看誰的燈漂得遠,且不易滅;也有的將各種彩燈放置河兩岸,並舞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煞是好看。

"叫魂"

花腰傣習俗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中秋這天,雲南紅河、新平出遠門的花腰傣人都要回家團圓。每當圓月升起,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頂的平臺上擺上魚、鴨肉、鵝肉、青包穀、綠豆和各類水果等獻祭月亮,祈求五穀豐登。

當圓月升空,村寨裡會請專門的一個人點燃蠟燭和香火,對著中秋的圓月莊重地給傣鄉的月亮叫魂,主要唱詞是祈求月亮賜給傣族人民吉祥順利。這種給月亮"叫魂"的習俗,使花腰傣的中秋夜異常神秘。

"串月"

德昂族習俗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對歌"

黎族習俗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偷瓜"

布依族習俗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中秋節當天晚上,他們將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好,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這家的主人要請他們吃酒消夜,據說這樣可以給這家人帶來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偷瓜的人,反而認為這樣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好的收成。

"祭月請神"

壯族習俗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壯族習慣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

每年的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豎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月神迴天四個階段。

"煮飯餵狗"

阿昌族習俗

中秋節只是賞月、吃月餅?雲南人告訴你中秋節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雲南省梁河縣一帶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給狗飽食一頓。

相傳從前稻穀皆自生自長,而且高大如芭蕉樹,人們因此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並把吃不完的稻穀都糟蹋掉了。一天,觀音娘娘見人們如此不珍惜糧食,一氣之下颳起一陣狂風,捲走了所有的穀子。不久,人們一個個餓地嗷嗷直叫,觀音聽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於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穀子,人們把狗攆開去搶谷種吃。一位老人勸阻了大家,並把撿到的幾粒谷種播撒在河邊的田裡,從此代代相傳,人們不僅學會了種穀子,還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勞動的道理。為了不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討來谷種的恩德,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新收穫的大米煮飯餵狗,而後走親訪友,歡聚娛樂。


比起傳統的"團圓"之意,少數民族更是給中秋節賦予了"愛情"的美好象徵。中秋小長假快到了,不妨到這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體驗下帶有民族特色的中秋節,也許,除了團圓和幸福,你還能收穫到愛情。


免責申明:

我們尊重原著者的付出,圖片版權歸原著者所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將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