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不作死,就不會死!

超市不作死,就不会死!

近年來經銷商生意不好做,原因和線下商超生意艱難有關。近年來商超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好的賣場逐漸形成壟斷趨勢,比如胖東來超市,阿里系零售,騰訊系零售等。不好的商超,大面積倒閉破產,整體上生意越來越難。然而,商超生意艱難,核心在於自己,不做死就不會死。

超市不作死,就不会死!

一、過於飽和的快消品市場,出現了明顯的優勝劣汰,兩極分化屬於正常的經濟進化!

收保護費的日子:25年前,當現代賣場這一新鮮事物在神州大地嶄露頭角時,中國的消費者立刻被賣場那明亮的環境、齊全的商品、任選的自由、服務的周全所吸引。

曾經,賣場做為全國性品牌必須爭奪的市場,它是品牌的展示窗口。你說你是馳名商標,現代賣場裡面有你的位置嘛?沒有,那你就是吹牛。

然而,賣場的空間是有限的,產品是無限的。憑什麼你的產品要有好的位置,好的排面。於是,賣場對每個進貨的產品都要收條碼費、上架費。因為商超有生日(店慶),我一年關照你那麼多,我過生日你總要表示下吧,所以要收店慶費;而我店裡商品這麼多,結算起來太麻煩,所以我需要個帳期,不多,也就三個月;店裡總會有些消費者把產品弄壞或者丟失,我幫你賣貨,這麼大人情,你總不能讓這些小事我來承擔吧,所以防損你得出吧。

試想一下,經銷商給更低的供貨價格,還交著各種苛捐雜費,消費者還願意花高價購物。這感覺像不像躺著賺錢啊。

早期經濟蓬勃發展,我們根本沒意識到快消品行業已經嚴重飽和。國家剎住吃喝風,減少浪費後,泡沫型消費潮水退去,露出了生硬的石頭。

近年來,真正具備經營能力的商超才能越戰越勇,生意越來越好。早些年靠著有倆錢開個店的傳統店面、夫妻店、親戚店,粗放管理,進貨沒優勢,陳列沒技巧,氛圍很一般,慢慢生意都不行了。破產、倒閉、跑路的超市老闆越來越多。

二、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商超,自己作死,

就會快速把自己逼死!

商超生意一旦不行,管理層多半不去反思自身營銷能力不足,反而將更多的風險嫁接給經銷商,是造成大面積商超作死的節奏。各種條碼費、進場費、合同續簽費、返利、新店開張費等等名目繁多。

經銷商本來100萬的資金就可以週轉的,可是一旦做了大賣場,那不過是壓在賣場的100萬,沒有利息,沒有增值,還隨時可能因為賣場跑路而變成0。

中國的商超,並不是以銷售產品盈利,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收取各種費用維護生存。這是極為不健康的。有的商超為了賺取更多費用,想辦法把經銷商賣得好的產品鎖碼,逼迫經銷商解鎖,再收一次進店費。

超市不作死,就不会死!

超市近兩年銷售額和利潤下降後,不是積極想辦法,聯合經銷商促銷提升銷量而是打起了歪主意,逼迫經銷商簽訂銷售任務和利潤任務,只要完不成就讓經銷商補利潤。想盡一切辦法從上游賺錢,失去了超市盈利的重心。

超長賬期、超大費用、經銷商不但不賺錢,逐漸發現自己TMD也越來越賠錢了!中國這種不健康的零售現狀,被迫成就了中國獨特的電商銷售奇蹟。正是這些不平等的銷售條款,使便利店等私人超市迅速崛起。

我們一邊在罵生意不好做,一邊詛咒電商,責怪馬雲搶了實體店的生意,請問:一個沒有新品、沒有市場活力、沒有眾多供貨商支持的超市,能走多遠?一個不顧合作伙伴死活的商戶,能活多久?憑什麼有競爭力?憑什麼拿到好產品?高毛利?更多促銷支持?

三、做的好的大賣場,越來越多從廠家直採,榨乾經銷商的利潤。

超市不作死,就不会死!

河南洛陽的大張在當地非常具有競爭力,在膜片採購方面從米多奇廠家直採,使得其他膜片經銷商很難介入,即使進去陳列各方面都沒直採有優勢,經銷商被迫逃離大賣場。

一些廠家給予大賣場的政策比經銷商還要低,很多經銷商不得不從商超拿貨。自己的價格都沒大賣場低,又如何賣給大賣場呢?

不好的商超,生意差,壓榨經銷商。好的商超,比經銷商還要牛。作為快消品經銷商,真的越來越難。越來越多的廠家和經銷商逃離商超,主打流通市場。接下來的日子,經銷商將更加艱難,競爭將更加白熱化。

商超還有明天嗎?正因為商超的傲慢,所以,他們的生鮮區,變成了現在的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等;它們的奶粉區變成了如今的母嬰專賣店;它們的化妝區變成了如今的美妝店;它們的食品飲料區,變成了如今的便利店。阿里在整改大潤發的時候,就給出了樣板規劃。一定要降低甚至取消對供應商的各種費用才有未來;

無論怎樣,我們始終認準一句古話:市場是檢驗一切的真理,順天下者興,逆天下者亡!和經銷商做好關係,商超產品穩定,生意穩定。遵循天道,才能得道多助。當所有的供貨商都逃離商超,未來的實體店將更加的艱難!畸形的商業生態,面臨著巨大的重新洗牌!為艱難的經銷商轉發!

超市不作死,就不会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