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蘇州民俗」記憶中的婚禮習俗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我們中國人的眼裡,結婚和中舉這兩件事,無疑是人生中幸福感最強的時刻。

中舉的事且容日後再說,今天先借著金秋十月結婚高峰期就要來臨的時刻,嘮嘮老蘇州人記憶裡的婚宴習俗。

(備註,以下習俗其實也算不上古老,屬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傳統模式,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好多習俗發生了變化,可能和我所說的略有不同。)

在年紀稍長一點的老蘇州人的回憶裡, 結婚是要準備很多東西的,那些寓意豐富的陪嫁品和儀式都是及其重要並且必不可少的。

比如婚禮的前一天,相關物品都要準備到位,所有老風俗都寄託著長輩們對新人的美滿祝福,每一個環節的寓意也頗有講究。

孃親舅大,舅舅舅媽是必須要到場的。舅舅會用紅綢子把甘蔗紮成一捆,而且甘蔗要越長越好,實在沒有甘蔗就用新鮮翠竹代替,都要綁上紅綢子或者紅布。舅媽這些女性長輩會在果盤裡放上各式各樣的水果,當然採芝齋葉受和的蜜餞絕對不能少。第二天要用的紅燭也要事先在蠟燭臺上插好,萬福興或者黃天源的糕團絕對不能落下,統統貼上代表喜慶的紅紙。

最最重要的要屬“子孫桶”了,馬桶,腳盆,水桶這三樣絕對不能少,而且要漆成紅色,表示多子多孫,興旺發達。

婚禮當天的中午時分,新郎在眾多年輕朋友的簇擁下,乘坐裝飾得喜氣洋洋的婚車,浩浩蕩蕩趕往新娘子的家裡。新娘家所有能關上的門早已經統統關閉了,門後由好多女方的小姐妹們守著,嘰嘰喳喳討要紅包。

突破小姐妹們的種種防線之後,新郎官終於見著了日思夜想的新娘子,此時伴娘要將新娘的鞋子藏好並讓新郎去找,找不到是要給伴娘紅包的,這隻紅包方才叩門的紅包可不一樣,必須是一隻大大的紅包。

在伴娘在閨房裡鬧新郎的時候,新娘子的孃家長輩在客廳裡擺下紅棗銀耳羹,招待前來結親的男方隊伍。至於新郎官在閨房裡受到何種刁難,那就取決於伴娘的鬧事能力了。

新娘上禮車前,由一名小男孩拿著綁著紅包的扇子放在托盤或者茶盤裡交給新娘,當新娘接到扇子後必須給小男孩紅包作為答謝。禮車啟動後,新娘將扇子擲到窗外,寓意著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小男孩將扇子撿起後交給女方家人,女方家人會再塞給小男孩一隻紅包。

當新娘以及客人離開女方家門時,不能跟女方家人說再見。此時,老丈人假裝被香菸燻著了眼睛(忍著不哭),丈母孃的淚水早已奪眶而出。禮車至男方家,由一位拿著兩個蜜桔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輕輕摸一下橘子,塞只紅包給他。結婚當天,千萬不能踩住任何門檻,至於有什麼寓意我也不知道,反正老人們都這麼說。

新娘子需要給公公婆婆敬茶,敬茶之後,公公婆婆會塞給新娘子一個特別大的紅包,摸摸新娘子的臉,寓意閤家歡樂。 吃過蜜棗銀耳羹或者紅糖水之類的茶湯之後,就要開始在房間裡找喜蛋了。事先在新房的角落裡,也可能是在新房裡疊好的被子裡,藏好了塗上紅顏色的喜蛋,讓童男童女們進房去找,找到後把喜蛋吃掉,寓意和和美美早生貴子。

所有過程,攝影師都會拍下來,新娘和新郎官休息片刻之後,就要開始回門了,帶上喜慶的蛋糕去新娘家看望岳父岳母。這個時候,喧鬧的氣氛漸漸平淡下來,親朋好友們在新房裡看看結婚相冊,抽抽菸聊聊天,等著去酒店裡出席宴會主場。

一直到現在,蘇州人的婚宴通常都擺在夜裡,若是近郊農村的話,據說是要吃上個三天三夜的,城裡因為親友少,地方小的緣故,一般一天結束。

晚宴過後,要好的朋友會留下來,跟著新人回新房接著鬧。小區裡的居民們在這一天對新人們十分體諒,儘管大吼大叫鬧到半夜,也不會有人發聲責難。不過新郎和新娘也會提醒年輕的朋友們適可而止,畢竟居住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還是要多多考慮考慮別人的感受的。

那時的婚禮不像現在這麼豪華,不過卻比現在的婚禮喜慶多了。

「老蘇州民俗」記憶中的婚禮習俗

「老蘇州民俗」記憶中的婚禮習俗

「老蘇州民俗」記憶中的婚禮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