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記憶」貨郎

「王益记忆」货郎

「王益记忆」货郎

貨郎,也叫“擔貨郎”、“貨郎擔”,是在農村、山區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動地販賣日用品的人。其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的卷軸畫中,就有《 貨郎圖》 。元、明、清的戲劇、小說中,常有貨郎的形象出現。就我省山區而言,舊時交通閉塞,人們進城購物極不方便,因而貨郎甚多。

舊同官縣(今銅川市印臺區、王益區)的貨郎中,挑擔子的少。一般身背雙層貨箱,上層罩有玻璃,其中分格陳列所售之物,如針、頂針、梳子、篦子、髮卡、紐扣、牙粉、香粉、火柴、糖塊,等等。同官縣山大坡陡溝深,舊時山區只有羊腸小道,崎嶇難行。走在這種道路上,揹著貨箱比肩挑擔子方便些。有時候,貨郎還要收購一些山貨,下山販賣。

「王益记忆」货郎

耀州的貨郎,都挑著貨箱出行,人們稱他們為“扁擔客”。由於扁擔兩頭各用四條繩子繫著貨箱,所以又稱他們是“耍八條系的。舊時,耀州貨郎特多。由於當時人們有點瞧不起這種職業,當地人便自我解嘲道:“耀州的風水本來特別好,本來要出三石六鬥菜籽一樣多的官員。不料被一個從外地來的喇嘛破壞了風水,所以只出了三石六鬥菜籽數的扁擔客。”

貨郎每到一地,就搖動長柄小鼓,發出“撥浪、撥浪”的聲音,以招徠鄉民買貨。這種鼓的形狀,和小孩們玩的撥郎鼓(鼗鼓)相同而比較大,叫“貨郎鼓”。鄉民們聽見鼓聲,就紛紛出門買貨。小孩們則用平時積攢的牙膏殼、雞內金(就是雞胃內的那層殼,可入藥)之類,換糖吃。如果沒有自己所需的商品,便囑託下次來時帶上。

貨郎長年跋山涉水,奔波在外,很勞累。但本小利微,賺錢不易。為了使自己不“倒運”,有許多忌諱。由於蛇音同“賒”,所以得改叫“長蟲”。諱言狼、虎,怕途中遇到它們。

歷史上,貨郎對溝通城鄉商品交流、尤其是滿足山民對針頭線腦的需求,起過一定作用。現在公路四通八達,送貨下鄉,大都開著汽車。鄉鎮商業網點密佈。貨郎失去了市場需求,難以維繫生計。那撥浪鼓聲已經漸漸離我們遠去,貨郎這一行業也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貨郎不見了,但是他們的形象,永久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王益记忆」货郎

有人回憶道:

貨郎擔是我們農村孩子永遠的回憶……記得小時候在老家,每次貨郎擔來了,我們就特別開心,總是圍著他轉,嘴裡喊著“貨郎擔來了”,很喜歡聽那個撥浪鼓的聲音呢,每次有人買東西,他停下來,我們就搶著去玩那個撥浪鼓。

又有人回憶道:

小時候一聽到撥浪鼓的聲音,就像小鳥一樣歡喜跳躍。那時候,貨郎的擔子裡總有一塊很大很大的糖。我和別的小孩用平常積攢到的雞內金或是牙膏殼,去換一點糖吃吃。那種糖需要用一個專門的工具才能從大塊糖上一塊一塊地敲下來。那時總喜歡對貨郎說:“再敲一點,再敲一點!”現在想想真是幸福啊!

記得小時侯,躲在門後看著一群群有錢的孩子圍著貨郎,買到一顆顆糖果,眼巴巴地流口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