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古鎮,往昔的繁華舊夢

遊走在山城古鎮的日子,像浸潤在三月春雨裡的一段素色時光,空氣中盡是淡泊與清潤,目光撫過斑駁的吊腳樓、殘破的風火牆、描紅繪金的古寺廟、光滑的青石板路,以及清幽的老水碼頭,像是看到一個個古樸的巴渝魅影,重疊在水氣中,伴著山谷的幽響,和清流的嗚咽。閉上眼,那殘磚、斷瓦、萋草,都傳遞出古鎮沉沉的心跳,似在講一個遙遠的故事,又似在訴說往昔的繁華舊夢。

山城古鎮,往昔的繁華舊夢

中山古鎮:從千年古街到愛情天梯

在重慶江津區南部的筍溪河畔,中山古鎮靜穆在千年時光裡,迷濛的霧氣終年親吻著這裡蔥鬱的古樹、清幽的筍溪河,以及依偎在河邊的吊腳樓群。

中山古鎮靠山臨水,俗稱三合場,又名龍洞場,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南宋《清溪龍洞題名》碑刻記載三合場有可考歷史為853年。清康熙33年,這裡就設有辦事機構,即筍裡十二都,有無數現存的巖墓(又稱蠻子洞),按史學考證為漢墓,更證明其歷史之亙古。

山城古鎮,往昔的繁華舊夢

穿過一段逼仄的窄巷,走入古鎮正街,一條700米的青石板路被吊腳樓群左右挾擁向遠處延伸,老茶館、老酒館、老藥房、老槽房、剃頭鋪、打鐵鋪等一家挨一家。經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吊腳樓儘管顯得殘破,卻難掩昔日風華,褪色後更散發著古老的氣息。石板路隨坡就勢,步移景異,時而跨越水聲潺潺的卷洞橋,時而從盤根錯結的老榕樹底下穿出,昏暗的光影、斑駁的閣樓、歪歪斜斜的燈籠,有著道不盡的滄桑、說不完的故事。

山城古鎮,往昔的繁華舊夢

循著轟隆隆的水聲走至街口,古鎮豁然明朗,碧綠的筍溪河從這裡出發奔流致遠,河對岸有觀音廟、龍塘古莊園、榮盧古莊園,以及綿延十數里的翠竹和遮天蔽日的古樹,而連接兩岸的則是一些巨型神秘的青石,它們壘在激流中形成天然石橋,天然石橋上方有“明清時修建的古石橋,站在古石橋上極目遠眺”,只見吊腳樓群在高高的巖壁上錯落有致的鋪陳開去,腳下的筍溪河浪花翻飛、歡呼雀躍,半空中,薄霧輕籠、水珠四濺,愈發婉約和靈動。

來中山古鎮的人,大都會徒步到15公里外的“愛情天梯”,感受劉國江與徐朝清相濡以沫50年的動人愛情故事。上世紀50年代,20歲的中山古鎮村民劉國江愛上了大他10歲的“俏寡婦”徐朝清。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們攜手私奔至海拔1500米的深山老林,過起了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為讓徐朝清出行安全,劉國江一輩子都忙著在懸崖峭壁上鑿石梯通向外界,整整50年,鑿出6000級階梯,這些階梯有的是在山崖和土坡上順勢鑿出,有的是用碎石塊壘成,還有的是用樹頭搭就。石階鑿得並不規整,有些只能容下一隻腳,還有些是生生在約90度的峭壁上鑿出,要手腳並用才能攀上去,只有親歷天梯,才能感受到當年劉國江鑿石階的艱辛,故事爆光後,這6000多級的石階被人們稱為“愛情天梯”。而劉國江,也從一個年輕人變成了一個白髮老翁。二老的愛情故事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強烈的反響,被評為2006年首屆感動重慶十大人物,同年又被評為“中國十大經典愛情故事”。

山城古鎮,往昔的繁華舊夢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分別於2007年12月和2012年10月去世。這場曠世絕戀雖然隨著徐朝清老人一起入了土,但卻留下了一段愛情經典讓後人恆久追憶。

安居古鎮:逐水而居 詩意棲息

山城古鎮,往昔的繁華舊夢

千里涪江從雪寶頂出發,出黃龍,過江安,衝過兵家重地江油關,一路奔騰過崇山峻嶺,又接納眾多支流後,在重慶境內納入瓊江,兩江交匯處滋養出風光秀美、土地肥沃的千年古鎮——安居古鎮。

早在4000多年前,便有人類“逐水而居”,定於安居。隋朝時,建安居古城,原名赤水縣,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自古有“安居依山為城,負龍門,控鐵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歷千里而入境,與篼溪、瓊江、烏木溪水會於城下,繞城三匝陷為深潭”之句,點出安居古城山水環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山城古鎮,往昔的繁華舊夢

漫步於安居古鎮內,蒼桑古樸之韻味撲面而來,大南街、火神廟街、會龍街、西街、順城街、太平街等古街道穿差縱橫,宗祠、行會、商會、哥老會等明清建築鱗次櫛比、群雄林立,青磚素瓦的古建築一直延伸到江邊。

安居八景

安居八景聞名遐邇,有“化龍鍾秀”、“飛鳯毓靈”、“玻侖捧月”、“石馬呈祥”、“瓊花獻瑞”、“紫極煙霞”、“關濺流杯”、“聖水晚眺”,據《銅梁志》記載,這八大景觀美妙絕倫、各具特色卻又相映成趣。然而,歷經千載滄桑歲月,唯剩“玻侖捧月”仍為古鎮人所津津樂道,“玻侖捧月”是雄踞於玻侖山上的一座千年古寺。據說,明月升起時,遠觀玻侖山好似把月捧在手裡,於是有了“玻侖捧月”。又有舊縣誌說:“黃昏至寺,忽覺清光大來,澗鳥飛鳴,水鏡冰輪,月光似從山頂湧出,飛掛於老樹虯枝間,寺後山石嶙峋,高不勝寒,下方仰視,又疑巨靈伸指,捧出白玉盤也。”或許這才是“玻侖捧月”的真正景緻。

山城古鎮,往昔的繁華舊夢

九宮十八廟

安居古鎮從唐代開始陸續有寺廟興起,至明、清最為鼎盛,先後建起“九宮十八廟”,這些廟觀殿宇或建於山頂,或臥于山腰,或立於市街,把安居這個秀麗水鄉古鎮裝點得熱鬧繁華。

今天,唯有萬壽宮、下紫雲宮、元天宮、城隍廟、東嶽廟、媽祖廟等八處景觀仍靜默古鎮內,其風格迥異,如江西風格的萬壽宮、徽式風格的媽祖廟,元天宮則隨處可見龍形圖雕,各地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沉澱昇華,構成安居古鎮精彩紛呈的文化特色。

濯水古鎮:土家水鄉里的流光碎影

山城古鎮,往昔的繁華舊夢

濯水古鎮位於黔江東南角,地處烏江主要支流阿蓬江畔,主要居民為土家族和苗族。古鎮距黔江主城26公里,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國道公路都從這裡交匯穿過。

濯水古鎮四面環山,是武陵山區少有的土家水鄉,既有龐大的土家吊腳樓群落,又是水運碼頭,更是商貿集鎮。歷史為濯水古鎮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古蹟和鄉土文化遺產,巴楚文化、土家文化、大溪文化和華夏文明在這裡交織,形成了濯水古鎮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情。

山城古鎮,往昔的繁華舊夢

濯水初稱“白鶴壩”,元明之際屬酉陽土司轄地。重要的商業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來便成為重要的驛站和商埠,自清代後期起,該地便已成為川東南驛道、商道、鹽道的必經之路。民國二十四年,人稱濯水為“濯河壩”,此時,已商賈雲集、店鋪鱗次櫛比。商貿的日益發達,迅速促進了當地與外界的物資交流,創造了最為繁榮昌盛的歷史,甚至已居於同時期的黔江縣城之上,與酉陽龍潭、龔灘合稱“酉陽三大名鎮”。

歷經數千年時光流逝,濯水古鎮的不少老建築都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現存最為完整的建築,就是古鎮沿河路段的土家吊腳樓群。這些吊腳樓建在阿蓬江近5米高的河堤上,河堤用條石砌建而成,經過二百多年河水滌盪,仍然堅實穩固,守護著小鎮上的人家。

在澄澈碧綠的阿蓬江上,橫臥著一座風雨廊橋,廊橋橋身為純木製結構,建築材料之間以榫頭卯眼互相穿插銜接,直套斜穿,結構牢固精密,橋上建有層塔亭,兩側有約百扇可自由開合的雕花木窗,橋內擺放有紅漆長凳,遠看就像一彎彩虹飛架於碧波之上,2013年,廊橋在一場大火中被燒燬,所幸橋墩、橋面鋼筋混凝土建築未毀,目前正在恢復重建,重建後的濯水古鎮風雨廊橋將再現昔日古樸風韻。

山城古鎮,往昔的繁華舊夢

來濯水古鎮一定要聽一出後河古戲,傳承了140多年的後河古戲是阿蓬江流域的一朵藝術奇葩,經湖北漢劇、湖南南戲與江西的崑山腔交融、創新後形成,古戲內容既有現實的、歷史的、社會的、家庭的,也有宮庭的、神話的,其唱腔、道白、動作多樣,既高雅動聽又通俗易懂,為普通大眾喜聞樂見。

漫步在濯水古鎮長長的石板街,用腳步敲打深深淺淺的石板,可以傾聽古鎮千年的迴響;推開古鎮深閨大院虛掩的門,滄桑的牆壁上長滿了厚重的故事,牆角的石磨在繞著歲月旋轉,日子就像磨出的豆漿悠遠而綿長;站在廊橋上,望著一瀉千里的阿蓬江水,阿蓬江就像一隻輕柔的小手,穿過紛紛擾擾的凡塵鎖事,觸動心底最原始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