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看世界盃決賽,你喝的什麼啤酒?

在中國,最常見的國產啤酒就是工業淡啤。幾塊錢一瓶,卻越喝越寡淡。於是越來越多人開始追求真正意義上的精釀啤酒,因此國外啤酒大量進入中國市場。

不比不知道,喝過國外啤酒尤其是進口精釀之後,再也沒法回頭了。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今晚就是世界盃決賽夜了,這個瘋狂的夏天即將過去。

一個月來,你吃了多少隻小龍蝦?喝了多少瓶啤酒?

本屆俄羅斯世界盃時差友好,大多數比賽踩中夜宵時段。作為夜宵明星的小龍蝦,不出意料地銷量直線暴漲。來自某外賣平臺的數據顯示,世界盃前四場比賽,用戶場均下單305萬隻小龍蝦。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看球不喝酒,不如不看!”

另一個足球和夜宵的絕配,也迎來了銷量翻倍。有數據顯示,2018年世界盃還未到來,啤酒銷量同比增長18%,連啤酒概念股也持續大漲。而世界盃開幕當天,京東銷售平臺截至中午12點,銷售同比增長已經達到400%。

有人說,國內啤酒行業藉助世界盃,將走出四年的需求低迷和行業調整,出現小復甦。

但是,激情歸激情,喝得多,不代表喝得隨便。“餓了麼”和“百度外賣”的世界盃數據顯示,本次世界盃精釀啤酒消費需求明顯上升,今年6月至今的全平臺各品牌精釀啤酒銷量,同比增長40%-260%之間。

這說明,人民群眾的舌頭還是很堅挺,很誠實。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喝好酒,看好球。近年來,喝精釀啤酒的人越來越多。

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

——————————

說實在的,國產啤酒這幾年日子不好過,首先得怪自個兒

在中國市場上,最常見的國產啤酒就是工業淡啤。簡單來說,就是你在夜宵擼串時經常喝到的啤酒。幾塊錢一瓶,但越喝越寡淡的那種。

工業淡啤的特點是,在原料中添加大米、玉米等澱粉類輔料,降低麥芽和啤酒花的比例,這樣一來,口感更佳清爽,成本也能大大降低。

麥芽不夠,拿大米來湊,這件事情在全世界啤酒工業中已不是秘密。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在大排檔一邊喝酒一邊看球的中國民眾。在國內,最常見的國產啤酒就是工業淡啤。

問題就在於,國產啤酒釀造過程中的大米使用比例在逐年升高——這就有點不地道了。

以青島啤酒為代表,在2002年的生產成本中,麥芽佔據了12.6%,大米的比例為2.9%。到了2010年,大米已經佔據生產成本的8.1%了。也就是說,原來只是輔料的大米,可能已經成為“主料”。

這種情況,在幾大國產啤酒廠商中普遍存在。結果導致,目前國產工業淡啤的原麥汁濃度偏低,平均集中在8P-10P之間。當原麥汁濃度降低,發酵的副產物會減少,啤酒風味就變淡。

想當年,在遙遠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喝國產啤酒也能喝得很嗨。當然,那時並沒有什麼進口啤酒可喝,重點是,那會兒咱喝的可都是原麥汁濃度在12P左右的國產淡啤。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燒烤再好吃,配工業淡啤也可惜了。

後來,國內酒廠的釀酒工程師們都認為,從經濟效益上來講,生產原麥汁濃度在11P以上的啤酒非常不划算。

於是,大量添加輔料、控制原麥汁濃度在較低水平,就慢慢成為國內酒廠的主流做法。

現在,一瓶啤酒的成本,包裝材料佔比最高,約為30%;其次是銷售、分銷成本及其他費用成本(稅項等),各佔20%;再次是製造、能源和人工成本,約佔16%;成本最低的是原料,水、麥芽及酒花等費用只佔14%。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國產啤酒的原麥汁濃度普遍較低。

即便是在啤酒本身的原料中,大麥價格也在不斷增長,而國內啤酒業85%的大麥都需要進口。

在這種情況下,國產工業淡啤只好逐年增加輔料,靠“偷工減料”來壓低成本、獲取利潤了。

這就是國產工業淡啤越來越寡淡的原因。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你喝的不是啤酒,是水和憂傷。

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

——————————

儘管人們對國產淡啤“積怨已久”,但如果不是前幾年進口啤酒開始大量出現,恐怕該喝的時候還是得喝,喝到嘴巴發酸,也權當是自己味蕾的錯覺。

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進口啤酒的銷量增速在2012年到2015年連續四年保持在50%到80%,擠佔了國內啤酒企業的市場份額。

確實,從2012年開始,大型超市的啤酒貨架上漸漸出現過去從未見過的進口品牌。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啤酒配世界盃才更有味道。

最初見到的是嚴格遵循巴伐利亞“純釀法”的德國啤酒。因為只用大麥芽、水、啤酒花和酵母四種原料釀造,這類德國啤酒麥芽香氣濃郁,風味口感醇厚,連浮在酒體上的泡沫也綿密紮實得多。

後來是品類繁多的比利時啤酒。國人這才第一次喝到了“活的”啤酒,沒有經過巴氏高溫消毒和過濾,我們感受到酵母在瓶內持續發酵的風味。人們喝到了相當猛烈的修道院啤酒,也嘗試過添加香料或果皮的小清新白啤

再後來,手工精釀啤酒逐漸浮出水面。一般來說,精釀啤酒都是運用傳統方法和原料釀造的全麥啤酒,由小型、獨立釀造商製作。精釀運動最開始在美國興起,國內近年也湧現了不少自制精釀啤酒,頗受國人歡迎。

喝過勁兒夠的,人們更覺得國產工業啤酒淡出鳥,再難入口了。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越來越多的進口啤酒進入到國內超市,供顧客任意挑選。

窮得只剩舌頭

——————————

啤酒的世道好像變了,越來越多人開始追求真正意義上的精釀啤酒。

並不是說啤酒本身變“高級”了,而是人們學會在啤酒這件事情上講求高品質和多樣性。這個國內啤酒消費現狀的背景,是“消費升級”。

所謂消費升級,無非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在啤酒的層面上,就是從灌飲到品味,從寡淡單一到濃郁豐富。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像行家一樣喝啤酒,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多數啤酒愛好者都會認為,想最大限度地品味啤酒,就要調動所有的感官。一杯啤酒,從香氣到味道,從平衡感到透明度,從色澤到口感,從酒體到酒沫,都可以被人們區隔為不同的啤酒風格。

這就大把的“層次”可供談資了。

麥芽的多少,可以決定一杯啤酒濃淡、深淺、酒精濃度的高低。啤酒花的加入,就是苦味邀請甜味共舞,讓一杯酒的味型更加豐富、平衡。酵母是出色的精靈,可以催化出引人入勝的泡沫。而釀造水,則為麥芽、啤酒花和酵母的充分發揮提供了美妙的場所。

而且,啤酒一定要倒出來喝才能品出滋味。不同的啤酒,該配不同的啤酒杯,喝起來才對味。比如說,鬱金香杯適合表現多元層次的工藝啤酒,果味啤酒可以選擇細長優雅的笛形杯,豪邁的德國啤酒與豪爽的馬克杯更搭……

不吹不黑,國產啤酒真的不好喝

馬克杯和德國啤酒更配。

酒家族中最平易近人的正是消費市場最大的啤酒,啤酒也是最經得起“窮講究”的酒品了。

無房產,沒存款,無法在米其林飯店喝一杯Moët開胃香檳,然後自言自語說“我不喜歡這款普通香檳,但這就是我們生命當中必須承受的煎熬”。

但我們可以像行家一樣喝啤酒。即使擼串,也要拿冰盒自帶幾瓶角頭鯊IPA,並對國產啤酒促銷小妹說:“純生是個啥?那也叫啤酒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