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郯城侯傳寶:做一名有理想的「麥田守望者」

今年25歲的侯傳寶,家住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新屯村,是郯城縣寶贏家庭農場的法人代表。這位山東大學管理學院畢業的高材生,由於常年在田間勞作,看起來要比同齡人顯得成熟穩健。在鄉親們眼裡,他是畢業於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在同事們眼中,他是敢想敢幹的新型職業農民。他本人,則希望成為一名“麥田守望者”。

用好人生“第一桶金”

2011年,侯傳寶考入山東大學。大學期間,他在一家快餐店打工,洗碗、送餐,穿著滿是油汙的圍裙擠公交,打工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但在他看來,這份工作把自己的臉皮練“厚”了,也因此萌生了創業念頭。在導師和幾位好友的支持下,他註冊成立了濟南侯氏餐飲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並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年淨收入30萬元。

欣喜之餘,如何用好這30萬元,成了擺在侯傳寶一家人眼前的一道難題。看到父親因常年種地雙手磨出的厚繭,他覺得不妨用這“第一桶金”,在這片灑滿了父親辛勤汗水的土地上種下“金子”,幫助父親擺脫傳統的農業勞作模式,開闢出屬於自己這一代農民的新天地。

2014年,侯傳寶用“第一桶金”承包了320畝農田。第一季種植玉米,他實行大行距、小株距的新型種植方法,當季產量就達到了每畝1400斤的高產量,刷新了全村的高產記錄。當年11月,侯傳寶註冊成立了“郯城縣寶贏家庭農場”。

從“農娃子”到“農老闆”

在嚐到了種糧的甜頭後,侯傳寶又轉向新的種植領域。2015年春,侯傳寶與臨沂汪洋果蔬種植合作社簽訂了“雪藕”種植供銷合同。通過實行套養泥鰍、黃鱔、斑魚的種養結合模式,“雪藕”年畝產量高達12000斤。同時,移動藕池的成功運用,也實現了“在任何地方都能種出藕”的夢想。

作為新型職業農民,侯傳寶採用了全新的營銷模式。他買來兩部攝像頭安在藕池旁,通過視頻直播,將雞糞曬制、有機肥發酵、藕種下地以及藕的生長等種植全過程進行24小時無間歇記錄,全程無農藥無化肥,讓買家買得放心、吃得放心。採用“訂單農業”模式以後,每年種出的藕有一半被提前預定,餘下30%實行農超對接,真正實現了先賣錢後種地的“訂單農業”。

為減小人工的勞動強度,同時提高“雪藕”收穫質量,侯傳寶在網上搜集資料,和父親一起試驗自制扒藕機,經過一次次改進和完善,最終獲得成功。市場上類似的扒藕機售價13800元,農場自制的扒藕機定價僅5800元,由於操作簡單、適用性強、價格實惠,農場的扒藕機先後賣到了費縣、聊城等地。

2018年,侯傳寶的寶贏家庭農場又有了新動作。他利用自家餐飲連鎖店的集中優勢,在黑龍江五常市承包了130多畝優質稻米生產基地,主產優質“稻花香”香米。基地所產稻米全部迴流到餐飲公司,真正做到多產業融合發展。

“沒想到這娃子挺有想法,幹起活來能吃苦,也有思路,年紀輕輕就成大老闆啦!”侯傳寶的鄉鄰們紛紛誇讚道。

做一名有情懷的“麥田守望者”

自己富了不算富,鄉親富了才算富。侯傳寶創業的初衷是幫助父親改善生活水平,但在事業漸漸有了效益後,他有了更大的目標: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帶動全村村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實現共同富裕。

農閒之際,侯傳寶經常邀請鄉親們到農場參觀,現場教授種植方法,逐步改變他們傳統落後的種植理念。誰家在農業技術上遇到困難,他都積極主動幫忙。同時,寶贏家庭農場還主動承擔了省政協第一書記幫扶項目,幫助村裡的貧困戶脫貧,安排8戶貧困戶從事藕塘種植管理和收穫分揀等工作。除了每月固定工資,年底還給貧困戶每戶分紅2500元。他還與郯城街道官路東村的楊幸福家結為幫扶對子,實施“一對一”精準扶貧。從2015年開始,侯傳寶連續三年在春節期間給楊幸福家拜年,並送去2000元慰問金。

“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為三農繪新顏”。作為新時代的職業農民,侯傳寶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他充分發揮自身才智,將家庭農場經營得紅紅火火。作為古郯大地的農家子弟,他樸實、善良,善跨界、勤創新、講誠信,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新型職業農民的初心,成為一名有情懷有理想的“麥田守望者”。

臨沂日報記者 周寶雲 通訊員 高元 上官耀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