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裁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型

雖然受到過眾多熱捧,但華為一直都在死亡的邊緣。比如比較明顯的市場部大辭職、錯過小靈通時代等,為什麼它死過幾次沒死成呢?這個背後是有共通性的。

從“獨裁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型

■ 分享:蔣偉良 ■ 整理:喬諾之聲

任總的一篇文章《在理性和平實中存活》,談到華為的宏觀商業模型和微觀商業模型,宏觀就是不停的做變革,讓這個組織變成流程型組織。他補充了一句話,說華為企業管理的目標就是要變成流程型組織。

不過我們談商業模型經常會說這一模型就是個賺錢的模式,就是你盈利的來源,就是你的市場、你的定位,為什麼說流程型組織是華為永遠的宏觀商業模式?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華為的微觀商業模式,任總說要用一些有限的有價值的方法論來驅動華為的變革。

什麼叫有限?什麼叫有價值?

任總補充,他說管理的流派太多,管理很容易把大家搞的很混淆,所以我們是抓取很少一部分在這個階段對我們有用的東西。華為抓的是流程再造,是組織變革,是集成型產品開發、集成供應鏈、柔性組織、人力資源,

抓有限的這幾個方法論也許就能把組織做成功,而不是學德魯克、明茨伯格的所有管理。

從“獨裁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型

華為用什麼方法論進行變革?

其實,華為所有的理論和方法都不是華為自己的。

任總堅決反對華為的東西,華為的東西就是世界的東西,是把別的公司失敗和成功的奧秘拿過來,再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來做的思考。所以我們從來不說華為有任何理論華為有任何方法,因為我們沒資格。

任總說管理者的東西可能跟物理不一樣,是不能夠亂學的,可以學,但是一定要慎用,要準確用,不能亂用,因為管理流派非常多,一個大師就可以搞出一個管理流派,你就應接不暇,天天搞管理,一定要用有限的方法論去驅動公司的變革。

越是冬天,優秀公司越開心,“變革管理”是它的競爭力,那些存在問題的公司在冬天裡真的是危機重重,所以華為用的就是他們的方法論。

任總在1998年的時候去美國考察,心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冬天馬上來了,我們如何活下去,這時候他找到了答案。他在IBM活下去的背後找到了答案,可能IBM自己還沒有答案,但他找到了,他認為我只要這麼做我一定能夠活下去,這個答案華為經歷過近七年的變革最後終於成功。

什麼是蛇形組織?

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本質上形成了四個流程:

第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定製產品開發流程;

第二個,銷售及回款;

第三個,供應鏈流程;

第四個,服務流程。

以產品開發流程為例,產品開發團隊(PDT)並不是幾個研發人員組成,他們有人來自於研發,有人來自於生產,還有人來自於工藝、來自於服務,好幾個人,他們要負責這款產品的成功,產品經理是他們的領導,這就是一個組織。

從“獨裁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型

這個組織我們把它叫做“蛇形組織”,特點就是柔性,不是剛性。

很多公司的員工一天到晚說職責要明確、要清楚,其實職責不用太明確、不用太清楚,有原則就好。

職責沒法清晰明確,我沒見過一個公司靠職位說明書過日子的,沒見過一個靠部門職責過日子的;要有職位說明書,但你得變你得動態,得有原則,否則我們的管理會被員工抓一百個漏洞:你看職位說明書裡沒寫這個,沒說讓我幹這個活,這不是我的責任啊!

所以我們只有用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去協同,既然客戶要,就去幹,幹完之後覺得這事不服氣,以後不想幹,那再找領導去做例外管理,再梳理出新流程,以後再遇到這事該怎麼怎麼幹。所以,管理者不斷地把例外變成例行,就是流程被優化的管理過程。

這就是我們強調的柔性組織,隨時建、隨時關,比如業務上以鐵三角為中心,鐵三角目標定好了之後,後面的組織快速響應,就跟蛇的身體一樣,很軟,但是速度很快。同時,蛇是非常善於觀察目標的,它注重“洞察”,分析用什麼策略,然後它的小腦袋快速捕捉,用身體快速支撐這個腦袋。

為什麼要進行組織變革?

流程如何管理?實際上背後是要做變革的,這個變革就是組織變革。

一百多年來,組織的思維都是職能直線型的,所以,首先我們的組織變革方向一定要走出來,你的公司是不是還官僚化,還家長制,還能不能走向未來。因為外部環境市場變化,業務複雜,老闆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管理者要重新調整你們的管理風格,從原來的獨裁型變成服務型。

從“獨裁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型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組織變革?

從“獨裁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型

這時候我們談一下組織,組織是一群人為了共同目標而形成協同的集合體,集團是組織,公司是組織,部門是組織,團隊是我們更注重的組織形態,這種組織是柔性的,沒邊界的,隨時建隨時關,高度靈活。

所以今天“團隊”這種思維給我們企業變革帶來巨大的思考,能不能把我們的職能性更多地向團隊靠攏?

什麼叫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不僅是組織結構設計,更重要的是設計完之後的授權體系、內部流程機制、關鍵人才培養、關鍵能力打造。也就是說,組織變革是一個組織的建設運動,是“鍛鍊身體”,不是簡單的“減肥降體重”,把內在的能力打造出來是整個組織變革的關鍵。

很多組織變革沒有改變任何部門,可以不裁員不減人,但組織的定位要重新定,組織中每個人員要重新找到新位置,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的五大原則

從“獨裁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型

組織變革有沒有導向呢?有,全世界的組織結構就這麼幾種。而且組織變革是有原則的,朝這個原則去變,抓住幾個主要的原則就有可能實現成功。這幾個絕對不是理論,是全世界的無數次組織變革實戰中總結出來的。

第一種,客戶導向原則。

我們最關心的是客戶,比如IBM說華為是IBM很大的客戶,IBM專門成立一個事業部,對華為來說沃達豐是華為非常重要的客戶,所以專門成立一個沃達豐事業部,專門為沃達豐服務,所以客戶導向指的是你這個客戶對我足夠重要,我完全有必要專門成立部門,在這個部門裡端到端服務,這是一種。

第二種,流程導向原則。

這個和客戶導向本質上不分家,但略有差異,流程端到端,組織結構端到端,從頭到尾全部跟你一起走完。

第三種,戰略導向原則。

戰略導向有一部分東西叫價值觀,價值觀就是我有一種獨特的看法,並不是基於客戶,我作為老闆我有一個獨特的認知,要做這個產品可能並不是完全基於客戶,有可能基於未來。所以從戰略導向角度來看,我們有可能為戰略專門建立部門,非洲市場是華為的戰略市場,所以就為非洲市場建立部門,海外市場是我們的戰略,國際化是我們戰略,因此要把我們的研發和營銷專門拆成兩個部門,我們的營銷有專門的海外市場部,戰略導向指的就是流程要建設的方向。

第四種,柔性原則。

既有我們的職責,有的時候又沒有職責,它是一個無邊界組織。

第五種,扁平原則。

可以直接用這個方法去梳理團隊,看一個幹部的管理幅度夠不夠。我們20年前學管理的時候,告訴我們的標準是一個管理者管8到12個人,今天互聯網時代到來了,我們認為可以達到12個到15個人,就要通過這個原則去梳理一下,不要出現一個幹部管兩個人,一個幹部管了20個人。

管20個人的基層幹部很苦,中層高層一大堆,天天坐而論道,往往組織臃腫就是在這個層面。

變革背後的支持:人力資源體系

從“獨裁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型

在我們的組織變革背後,不要忘了人力資源的工作要同步開展。

比如說任職資格體系,實際上這是當年華為、騰訊等諸多公司在整個業務變革背後思考的問題,

現在這麼多員工,如何讓他們不做官,又讓他們實現成長和發展?

這個問題很具體,然後員工的發展通道是什麼,有了通道之後要有標準,有了標準要評估認證員工,評估認證完要有提升,要有培訓接口,要有薪酬接口,員工如何漲工資,靠績效還是靠職位變化……

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們的變革可能還會被拉回原形,可能領導看著員工不錯就直接給你漲工資,又回到以領導為導向的管理模式裡去。所以任職資格是華為在整個IPD和業務流程變革背後的最大支持。

任總去英國考察得到啟發,他把英國國家職業認證體系引入華為,要求華為堅決的走兩個人力資源管理的導向:

第一個績效管理,通過戰略驅動;

第二個能力管理,通過任職資格來實現提升。

所以任職資格是華為組織變革的一個非常重大的抓手,總的說來是幹四件事情。

第一,建立員工發展通道;

第二,設計每一個級別裡的標準;

第三,對我們的每一個員工每一年認證評估一小時左右,評估這個員工屬於哪個等級;

第四,實現接口——培訓接口、工資接口、招聘接口、專業認證接口等。

從“獨裁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型

華為給員工建立雙通道的發展機制,在我們的組織變革背後有管理者,但我們管理者的數量被壓到十分之一左右,90%的員工都是普通員工,他們成長環境在哪裡?我們給他這套路徑,走專業化的成長路徑。

騰訊的體系是我搭建的,華為我們也參與,包括中國很多公司,包括今天TCL也是一樣,前兩年年我去騰訊看,有150個員工拿工資可以跟馬化騰一樣高,員工發展通道非常通暢。

組織能力建設本質是什麼?

實際上就三個東西:

第一個:讓不讓員工幹;

第二個:員工想不想幹;

第三個:員工能不能幹。

讓不讓員工幹,華為今天已經解決了,流程、組織、職責、授權,我們讓你鐵三角直接籤合同,讓你產品經理直接搞定;素質模型解決的是員工想不想幹的問題,能不能幹是通過行為和職能來解決。

所以,要打造整個組織能力,一定要雙管齊下,一方面業務和組織變革,一方面人力資源變革,這是命脈級的問題。

流程型組織將贏得最後勝利

迴歸到任總談的三個問題。

第一點,“冬天”是長期的,由於過剩,冬天將是持續的,這個趨勢不可逆轉。

第二點,在這個背景下,我們一定要建立流程型組織,只有流程型組織才能讓我們的組織實現以流程為導向。

流程型組織不是解決規範問題,不是來解決我們的工作控制問題,而是來解決如何在客戶要求越來越高的環境下,我們如何獲取客戶的問題。

任總為什麼能把謎底戳穿?為什麼在2003年還是冬天的時候,預見春天很快就到來?因為他看到了這種流程型組織的變革,一定能夠通過好產品、好服務、低成本贏得最後的客戶。

第三點,一定是對事負責制,不是對人負責制。對事負責制是開放系統,對人負責制是收斂系統。


冬天是漫長的,流程型組織將會贏得最後的勝利。

6月8日,本文作者蔣偉良博士將在迴歸客戶管理論壇現場分享,如何構建“能贏得勝利的流程型組織”:

從“獨裁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