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雪球方三文:投資賺錢的永遠是少數人

“我準備出一本書,內容是我在雪球的聊天記錄,請大家幫忙起個書名。”

2017年7月28日,方三文像往常一樣在雪球“刷帖”,一天的發帖量少則一二十條,多則四五十條。這條求助帖發出後不到兩分鐘就湧進來十多條回覆,其中一個書名提議是“《您厲害,您賺得多》”,這條回覆最終在2000多條評論中脫穎而出,收到超過800個贊。兩個多月後,新書《您厲害,您賺得多》面市,這本被冠以“聰明投資者的聊天記錄”就是方三文和雪球千萬用戶經年累月“刷”出來的跟帖集錦。

雪球用戶不時還會搭上幾元小費就投資理念、職業規劃、市場行情甚至各路八卦諮詢方三文,方三文也樂得笑納解答,自己則以100元到1000元不等的打賞金額求教用戶相關投資問題。工作就是聊天,聊天還能出書,如果這樣的互動關係還不夠特別,方三文甚至還做過雪球用戶的證婚人,男方是IT工程師,女方是記者,雙方在雪球相識相知……

以上是方三文作為國內最大投資者社區創始人及CEO最為享受的工作內容。“主業:陪聊;副業:陪賭”——方三文打趣般的自我定位讓他在耕耘雪球這六年多的時間裡收穫了近30萬粉絲,雖然個人ID後面緊跟的就是“雪球創始人”,不過相比“方總”,用戶喜歡直呼他“方丈”,一來二往成了熱詞“佛系”的代言人。

但凡和方三文打過交道,又會覺得“佛系”定位豈止形似,在他身上,很難察覺到資深媒體人出身的印記:沒有長篇大論,很少滔滔不絕,情緒起伏極其穩定,除非談到他特別感興趣的話題,才會選擇更具張力的表達。方三文創立的雪球某種程度上看也很“佛系”:創業六七年,員工不過百來人,幾乎不打廣告,同期甚至晚於其成立的互聯網公司無論在用戶規模、融資估值還是僅僅在聲勢上都要蓋過雪球不少。

但就是這樣一家很多人眼裡的“慢公司”,在國內居民資產配置從以房地產為主到逐漸加配各類金融資產的超長週期下,通過越來越具黏性的線上社區牢牢佔據入口,逐漸構築起一站式金融產品交易平臺,“護城河”開始凸顯。這一奏效路徑部分靠及時轉型,部分一早謀定,甩開對手除了靠戰術,更重要的是對原點的認知。

對方三文來說,公司戰略的制定和執行基於自己的不同身份又有著不同指向:作為創始人及最高管理者,要學會自上而下;作為超級用戶,更多則是摳細節、抓體驗;作為專業投資者(十餘年股市投資經歷,去年還在雪球成立了一隻私募基金),又要時刻保持對市場、行業及投資標的的關注。三種身份的切換和排序,對他既是樂趣也是挑戰,我們的對話也就此展開。

專訪雪球方三文:投資賺錢的永遠是少數人

方三文,199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在南方報業集團和網易公司工作,2010年創辦投資網站“雪球”,2017年創立雷石價值基金。入選《財富》中文版2012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

做媒體還是做互聯網?

《中歐商業評論》(以下簡稱CBR):對互聯網公司來說,雪球創立的時間不算短了,和那些用戶量動輒過億的消費互聯網企業相比,你怎麼看雪球今天千萬級的用戶規模?

方三文:你知道全國有多少股民嗎?

CBR:A股開戶股民已經超過1億人。

方三文:這樣的看法是錯的,你沒有考慮滬市和深市要排重。實際上排重之後,投資者的數量只有5000萬人,真正賬戶裡面有錢的大概4000萬人,我們已經佔了一半的市場份額,並且還在不斷湧入大量新用戶。在可預見的將來,雪球基本上會覆蓋到絕大多數股民。

CBR:雪球之所以今天可以領跑國內的投資者社區,很大一個原因是你們在創業之初就決定從PGC轉為UGC(由專業人士生產內容到用戶生產內容),本質上是對雪球作為媒體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的定位。你本人作為資深媒體人出身最後做了一個很不“媒體人”的決定,為什麼一開始就放棄了專業主義這樣的職業情結?

方三文:我沒有這個情結,完全沒有,相反我對它持相當懷疑的態度。我覺得你創業做什麼和你怎麼認知這個東西完全是兩回事。我最開始做媒體的時候,我們的假設是記者在接觸信息源方面比別人有優勢,編輯在判斷讀者口味上有優勢,但當我在1998年前後開始接觸互聯網時,當時還是論壇模式,還沒有門戶網站,我就喜歡泡論壇,泡得越久越發現之前的兩點判斷都是錯的。

第一,記者在接近消息源方面並沒有優勢。因為記者總是要等到新聞發生以後才能去接近,同時記者的數量是有限的,工作的時間也是有限的。真正有優勢的人是在每一個時間點上都能比記者更快接近消息源的人,把這些人組織起來才有優勢。第二,編輯也沒有判斷讀者需求的能力。因為讀者的需求千奇百怪,經常跟編輯的判斷出現巨大偏差。

CBR:但雪球的創業團隊都是傳統採編出身,怎麼說服他們?

方三文:對,這個東西不能不說是有路徑依賴的,最早的團隊確實是以生產內容為主,但現實是,內容已經成了海洋,你再往裡面加幾瓢水,意義不大。轉成UGC之後,效果立竿見影。

CBR:這個模式背後的邏輯就是平臺把從前屬於分析師、財經記者、基金經理的那一群特定的少數人變成不特定的多數人,內容供給出現井噴,但如何從海量內容篩選出優質部分,可能是維繫社區黏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具體到運營層面,你們是怎麼思考的?

方三文: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認為優質是由用戶自己來定義的,我們定義不了優質。雪球在這個問題上經歷過兩個階段:首先我們非常明確優質應該交給用戶自己定義,因為每個人的定義標準都不一樣;其次,有了這個判斷後,產品再據此迭代,比如用戶可以關注自己想關注的人和股票,關注的內容就會成為用戶的訂閱流,這是我們起步階段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下一個階段碰到了新問題,用戶沒有訂閱能力或者難以描述自己的需求怎麼辦?那就看什麼東西會暴露用戶的需求,答案是用戶的行為。我們根據行為來對用戶畫像,從而進行內容匹配。比如我們可以把股民粗暴地分為兩個流派,一個是看圖表的技術派,另一個是看財務數據和商業模式的基本面派,我們發現技術派投資者也會看基本面派的內容,但反之不成立,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讓基本面派的投資者看到技術派的內容。

CBR:等於你們通過技術手段在後臺給用戶打標籤?

方三文:對,隨著用戶行為的增加,用戶特徵會更加明確。比如雪球App首頁原來是人工推薦,即內容團隊在每天用戶生成的數十萬條帖子裡進行選擇,現在全部是機器推送,點擊量比人工推薦翻了幾十倍。

CBR:類似今日頭條以算法替代編輯的模式,你們對這條路的把握有多大?

方三文:

空間非常大,一方面有一些基本問題還沒有解決,所以現在還有些質疑;另一方面,技術的進步是非常嚇人的。比如今天YouTube給一個8歲小孩推送的內容在兩年後會慢慢更改為適合10歲兒童的內容,裡面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讓社區“失控”

CBR:今天雪球上的一些活躍用戶已經相當有知名度,你們會針對這些所謂的頭部用戶採取一些特殊的運營手段嗎?

方三文:首先這些用戶的確具備內容生產的能力,他們可以利用算法系統得到更多的關注,這裡能收穫很多東西:最簡單的是虛榮心,隨著粉絲積累,信用開始積累,也會帶來一些經濟利益,但我覺得雪球真正要關注的並不是所謂的頭部用戶。

舉個例子,我前兩天發了個帖子,徵求大家對三星的看法,因為我的粉絲足夠多,得到的回饋是驚人的——三星的員工、三星的經銷商、半導體行業人士、各類研究者都給我反饋,豐富程度是線下或者其他線上社區不可能達到的。這些用戶大部分不是知名用戶,你都不知道他們從哪裡來,把這種不可知的信息來源組織起來,最後提高你的認知和投資決策質量,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CBR:這批用戶可能平時沉默居多,但一旦有什麼他感興趣的,也願意參與,雖然頻率依然很低。

方三文:這才是一個社區的正常形態,十個看帖的一個回帖的,不可能每個人都高頻度地去發主帖,就像我們不去定義哪些內容是好的,哪些內容是差的,用戶也不去定義哪些是頭部,哪些不是頭部,都是混沌和變化的。如果哪天全部指望頭部用戶裡的十個花旦,那雪球就完蛋了。

CBR:雪球早幾年就完成了C輪融資,現在也開始考慮賺錢了,大的指導方針是“讓交流和交易同時發生”,在社區裡植入各類金融產品促成交易,這個模式能跑通嗎?

方三文:在商業化層面,我們最早的規劃就是讓交流服務於交易,這點是非常確定的。現在嘗試下來沒有任何問題,用戶非常願意在雪球交易,不管是買賣股票還是購買基金,而且規模和量級還在快速增長。

CBR:國內現在也出現了很多針對投資者人群的大小平臺,有主打社區的也有主打交易的,雪球的護城河是什麼?

方三文:總體上來說,交流是可以差異化的,但交易很難差異化。我們非常確定在交流這個層面,現在基本很難有誰能跟雪球競爭,而在交易層面最後大家都會趨於同質化。我們這個行業跟直播一模一樣,直播是一種很好的商業模式,它相當於交易,但是所有光做直播的現在都掙不到錢,因為它解決不了用戶獲取的問題。只有原來有社區的,比如陌陌和YY,它們在社區的基礎上做直播就很掙錢,道理是一樣的。

CBR:在這個階段,如果現在有人砸很多錢和資源進來,想在社區層面再複製一個雪球出來,門檻有多高?

方三文:我看不出有任何人能跟我們競爭,就算你現在投100億元人民幣想再做個雪球,根本做不出來。但這件事又很有意思,就是這類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吹牛我們有什麼獨門秘笈,但其實完全沒有。從產品形態上看,誰都可以做出來,但只有我們把這個事情做成了。

CBR:最初做類似產品的競爭對手多嗎?

方三文:太多了,曾經有段時間有20多家,後來基本全關了。可能關鍵在於對這個事情本身的看法,就是你到底相不相信交流對投資者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對這件事的判斷未必相同。一旦有很多人做同一類產品形態,十個裡面有八個是投機者,他們折騰一下發現一是很難掙錢,二是沒用戶,所以選擇投資還是投機會導致你對這件事的決心和看法不一樣,將信將疑和全信就不一樣。

專訪雪球方三文:投資賺錢的永遠是少數人

認識自己最重要

CBR:很多人都說中國居民的資產配置正在發生大切換,更多的資金將會流入資本市場,但所謂的拐點似乎又很難判斷,你怎麼看?

方三文:理論上,長期趨勢肯定是金融資產的佔比要上升,房產的佔比要下降,其他國家及地區比如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的經驗就是這樣。那麼到底什麼時候轉彎是很難判斷的,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短期來看,大家依然是趨勢投資者,追漲殺跌。

CBR:就你個人在雪球上這麼多年的觀察,國內投資者群體是否出現了一些變化?

方三文:沒什麼變化。這個市場上能掙到錢的肯定是少數人,這一點永遠都不會變,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大家經常犯的錯誤有這麼幾個:

第一是你的能力和預期不匹配,所有人都想去挑戰巴菲特就很荒唐;

第二,你掙的錢到底是什麼?是掙市場波動的錢還是企業增長的錢?大部分人想掙波動的錢,這就很難;

第三,就算想掙企業增長的錢,但很多人每天幻想的是抓住漲停板,但企業的基本面是緩慢變化的,利潤是一天天積累起來的,週期也不匹配。

CBR:你在新書裡重點談了投資者的三個層次——認識自己、認知市場、認識公司,哪個是最重要的?

方三文:認識公司基本上永遠無解,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有認識公司的能力。認識市場有些人能建立,有些人建立不了。認識自我一定得建立,如果你對自我沒認知的話,投資這件事你一定行不通。

CBR:你覺得你自己是什麼類型的投資者?

方三文:

我屬於對自我認知和市場波動的認知要比絕大多數人好,但對具體公司和行業的認知優勢非常有限的一個人。

CBR:雪球創始人、雪球活躍用戶、投資人,你個人更喜歡哪個身份?

方三文:我更喜歡自己作為雪球用戶的身份,包括在上面發帖子、管理基金,這個身份我很能駕馭。至於管理公司的身份,好處是我可以有個創始人的頭銜,困擾是每天要面對很瑣碎的具體業務,我的解決辦法是信任同事、充分授權,將決策權儘可能地下放。話又說回來,如果真的需要你事無鉅細地去管理公司也不一定是好事,最好你不要去找事,讓事來找你。

CBR:很多人說你很“佛系”。

方三文:因為他們叫我“方丈”,就說我的投資風格是“佛系”,其實也沒那麼自在,每天還是有很多煩惱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