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團長說:當下很流行一個詞,叫做

“假努力”,它指的不是孩子不願意勤奮學習,而是方法不夠高效,導致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而“真勤奮”的孩子,未必是多有天賦,僅僅是掌握了高效的“時間管理”訣竅,讓勤奮變得更有價值。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對於絕大部分學生來說,但凡想在成績上有所突破,就必然遇到“時間不夠用”的難題。每天在不同的學習任務之間奔波,還要針對薄弱科目進行額外的學習,每天兩點一線,一轉眼功夫,下一場考試就來到跟前。

還記得我們上學時總有一兩個這樣的同學:每天熬油點燈地看書、背題,宿舍已經熄燈了,還拿著個手電筒在被窩裡看書,或者乾脆蹲到衛生間繼續看書、背題,直到凌晨。但是考試成績卻總是不太理想……

他們辛苦努力卻總不能換來滿意的結果,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在“假努力”。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一味順著教育的慣性,我們獲得了什麼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開學的第一天,校長手拿著一個鳥窩,告訴學生,“杜鵑從不自己做窩,它只在別人的窩裡下蛋,把其他的鳥蛋推出去,這樣就沒了競爭對手。”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每個人都爭先恐後,被危機感督促著,似乎不跑快點就會被別人超越,而主人公蘭徹卻是特別的存在。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他喜歡用簡單實用的語言去定義一個詞,而不是機械性的死記硬背。他喜歡蹭各式各樣的課,認為學習是為了修煉氣質而非取得高分。

一節課上,蘭徹和教授發生爭執。教授問:“機械裝置的定義是什麼?”蘭徹沒有照搬課本中的定義,而是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機器就是減少人勞動力的東西。”

教授要他再說明白一點,蘭徹用生活中的各種例子,又詳細地解釋了“什麼是機械裝置”。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可是教授眼睛瞪得圓圓的,嚴厲責備他說,“考試也能這樣寫嗎?白痴!”

教授又問另一位同學,這位大家眼中的“書呆子”立馬背誦教材,一字不漏地給出了標準答案。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枯燥……無聊……難懂……可這就是課本上的標準答案。

蘭徹堅持學習的意義不該是死記硬背,教授卻認為蘭徹的行為是不尊重教授,並擾亂了課堂秩序,於是叫蘭徹“滾出去”。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蘭徹沮喪地走出去,走到一半又返回來。教授問他怎麼又回來了?蘭徹說忘了點東西。教授問:“什麼東西?”這一次,蘭徹按照教材上嚴格要求的定義,準確描述了自己回來拿的東西是什麼。

蘭徹回來拿什麼?請看下圖↓↓↓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教授被他自己喜歡的生澀定義搞暈了,反而問蘭徹在說什麼,蘭徹說:“書,我忘了拿書。”

這一番對話懟得教授目瞪口呆,同學們一致叫好。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同樣接受著學校的教育,蘭徹的思維像長了翅膀般天馬行空。他每一刻都在為學到新知識而感到興奮,大學也能次次考試拿第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成績好的學生學得都很輕鬆,不僅玩耍遊戲樣樣不耽誤,也很少見到熬夜學習的情況。

對學霸來說,比起投入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上,他們更看重的是學習效率,而學習效率的保證,則離不開“時間管理”四個字。

“假努力”下掩蓋的“真懶惰”

一名中學班主任曾對班裡60多個孩子中做過一個小調查,她專門抽出一天時間,讓孩子們在當天同樣的作業量的情況下,記錄每個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

結果讓人大吃一驚:完成得快的孩子,僅用了一二十分鐘就完成了,完成了之後,還看了一部英文電影;而完成得慢的孩子,整整花了5個小時!

老師觀察發現,那些作業完成得快的孩子,往往質量還非常高,成績也非常好,而那些作業完成得慢的孩子,也並沒有想象中慢工出細活的效果。他們是典型的“假努力”。

■ 從早上五點半起床,就埋頭進入學習狀態,基本上除了必要的吃飯、午休、洗漱的時間,其餘時間全部用來學習了。

■ 吃飯基本上是靠吞的,嘗不出什麼味道來。當然去食堂的路上也是一路小跑的,等飯的間隙中也是要拿出小本本記幾個單詞的。

■ 下了晚自習,到寢室在昏暗的檯燈下接著用功,一天不刷夠一定量的題、看夠一定量的書是不可能安心躺下來睡覺的。

■ 睡眠不足,白天打瞌睡是一定的,只能靠意志強撐;疲倦狀態下聽課,總有很多疑問,為了弄懂只能晚上接著熬夜;如此循環往復,勤奮到人神共憤。

■ 然而,考試成績出來,依然不上不下……

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滿足了以上幾條,那麼恭喜得到這麼一個稱呼——假努力者。

他們的勤奮是“表演”出來的,給別人看,也給自己看,也許是為了老師和家長那句“你真努力”的表揚,也許是為了讓自己回顧一天的時候不覺得後悔,成績不好的時候安慰自己,“不是因為我不努力,只是腦子太笨”。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5步破除“假努力”

1.如何成為一個多核處理器?

覺得時間不夠用的孩子,往往面臨的問題在於:事情太多。

學習成績想提高,辯論隊、社團想玩,遊戲、籃球想打……只要想填充自己一天24小時的時間,總是會有無窮的事情湧入自己的To-Do-List。即便是緊張的學習時間,同樣存在著分給這個科目還是那個科目,去刷題還是歸納總結這樣的問題。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1.既緊迫又重要的事,馬上去做

2.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抽時間也要做

例如制定學習計劃、歸納知識結構、分析錯題錯因、背單詞、課外閱讀等。

3.緊迫但不重要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4.既不緊迫也不重要,想做也不要做

如果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不妨在每天結束的時候,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一天的時間是如何花掉的,按照15-30分鐘的最小時間單元記錄下自己的時間安排。

在每天、每週結束後,考慮是否存在更有效率的安排方式?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2.如何提高時間利用率?

細細盤點,其實,孩子一天的有效學習時間被大量的瑣事佔用,例如上下學、等待(等吃飯、等家長接送、排隊)、放鬆(飯後、午睡後)。

在時間利用與效率當中,當中同樣存在“二八定律”。在效率最高“黃金時間”,20%的時間投入就能產生80%的回報。在效率最低的“疲頓時間”,80%的時間投入就能產生20%的回報。

因此,提高時間利用率,關鍵在於對時間的精細化把握。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1.“黃金時間”:高強度的主動學習

大段完整的高效率時間的“黃金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時間,孩子可以完成一些高強度的學習任務,例如各科的限時訓練(尤其數學、理綜)、難題的重點突破、複雜問題的深入思考。

2.“垃圾時間”:低強度的被動學習

碎片化的低效率時間是學習的“垃圾時間”。此時適合進行一些不需要進行大量思考的低強度學習任務,例如聽英語新聞/錄音、進行課外閱讀、語文或英語的練字、摘抄積累作文素材。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3.“反饋時間”:歸納、總結、調整、計劃

完整的低效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反饋時間”。適合對一天所學進行總結、錯題的分析與歸納、反思學習計劃、思考下一階段努力的方向。

4.“積累時間”:背誦、記憶、複習、提升

碎片化的高效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積累時間”。“積累時間”,適合進行與記憶和積累相關的學習任務,例如鞏固英語單詞、背誦語文古詩詞、熟悉作文素材、背誦文綜知識點。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將所有的時間進行類型化的劃分,能夠更好地兼顧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並且能夠根據自己每日的時間安排和精神狀態進行靈活的調整。

例如睡前的30分鐘:如果精神狀態較好,即進入“積累時間”,完全可以進行積累、背誦、記憶單詞、古詩詞、文綜知識點;如果精神狀態較差,進入“疲頓時間”,可以進行課外閱讀、練字(臨摹)、摘抄素材、聽英語新聞或聽力錄音。

例如在家晚自習:如果精神狀態較好,即進入“黃金時間”,可以進行刷題、限時訓練、鑽研難題(如同一些競賽生);如果學生精神狀態較差(比如白天運動過量,或是經歷了高強度考試),即進入“反饋時間”,可以進行思考、歸納、整理。

需要認清的是:並不是只有“黃金時間”才適合學習,每天有大量的學習任務發生在一些細枝末節或是精神萎靡的時間當中。時間像海綿裡的水,得這樣擠才會有。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3.如何有效管理精力?

當然,如果碎片化時間過多或是精神狀態長時間欠佳都是有問題的,前者說明時間規劃有大問題,後者說明身體狀況跟不上學習進度。

1.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為什麼學霸往往都是全面發展?因為,除了精細化地管理和分配時間和精力,還需要考慮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夠在高強度的學習工作中保證效率。

保持精力充沛的方式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休息、飲食、運動。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2.休息規律

第一,保證最少的睡眠時間。長期來看,在高強度的學習工作下,每天至少應當保證6小時的睡眠。

第二,作息應當儘可能規律。週末不必賴床、考前不熬夜或者特意早睡,儘可能讓自己的作息趨於規律化。

第三,午間休息。午間休息並不完全不等於睡午覺,而是說在午間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放鬆(午睡、閉目養神、冥思),或是選擇低強度的學習(比如閱讀課外書、練字)。

第四,週期性計劃性的放鬆。在完成一個相對長期的學習計劃或學習週期(如月考)後,在開始下一個學習計劃或學習週期之前,可以有計劃性給自己一段時間的放鬆。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3.運動鍛鍊

運動本身雖然是消耗能量的,但是保持規律性的運動能夠激發身體活力(增強心血管功能、增強抗壓能力)。

課間休息時候踢毽子、打羽毛球,晚自習下課5分鐘的慢跑,既不花時間也能保持身體的活躍機能。即便是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經過1~2星期的慢跑也能夠很快感受到精神狀況的好轉。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4.如何做到高度專注?

多任務不僅增加了完成任務所需的總時間,也降低了學習的效率,無法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思考。避免分心走神,有如下幾點建議:

1.學習區域儘可能與生活區域、娛樂區域保持獨立

獨立的學習區域能夠保證自己不容易輕易過渡到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即便短時間的脫離學習狀態,也能夠較快速地回到學習當中。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在假期,一些學生也習慣到圖書館、學校的自習室學習。

2.分心走神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學習過程中蹦出來的種種想法,如果是無關的或者不重要的事情,重新回到學習過程中即可;如果真的是重要的事情,就記錄在專門的本子上(計劃本),學習單元結束後儘快去處理。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5.如何儘量避免拖延?

很多人喜歡等到一個特定的時間節點(有時不過是心理節點)再開始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還剩一小時作業也寫不完,不如等到明天早晨再做”“月底考試,考前一週再複習”“等放暑假,我就能好好補英語了”……

心理上的惰怠、抗拒和逃避現實,讓開始一件事情變得異常困難。如果一件事情足夠重要,那麼完成它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馬上、刻不容緩地投入到這件事情當中。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努力學習卻不見成效?想孩子告別“假努力”,家長得先拋棄“假關心”

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誰花的時間更多,而是找到合適的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

除了孩子要避免“假努力”,家長也應該避免“偽關心”。我們常常說,家長對孩子學習上的幫助,比起具體的指導,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什麼才是良好的學習習慣?看了這篇文章,希望能給家長們一些有用的啟發。


文丨阿麼

綜合自創知路教育幫 凱叔講故事

部分圖片源自東方I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