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源遠流長的「漁文化」

媽祖文化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后聖母、娘媽,是歷代航海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漁民在海上航行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一帆風順,並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祈求媽祖永保平安!

我國源遠流長的“漁文化”

物質文化遺產

長期以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不少極為珍貴的漁文化遺物,如周口店山頂洞人鑽上小孔、塗有紅色的草魚上眶骨;新石器時代的魚鉤、魚叉、魚鏢、魚槍和石制、陶製網墜;仰韶文化的典型標誌“人面魚紋”彩陶盆;山頂洞人脖子上用野藤串貝殼項鍊;以及遍佈各地的漁港、漁文化建築遺存和古蹟。

風俗習慣

生活在各地的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中繁衍生息,形成各自不同的生產、生活習慣和文化風俗。其中生產習俗方面主要有造船習俗、開洋、謝洋習俗、拜船龍習俗、祭小海習俗。生活習俗具有濃郁深厚的民族特色,如貴州苗族的殺魚節、雲南白族的漁潭會、臺灣高山族的漁祭節、象山的開漁節及三月三的踏沙灘節等。

我國源遠流長的“漁文化”

漁諺

舊社會漁民沒有文化,靠口授言傳把經驗傳給後人,形成了獨特的漁諺語。漁諺語通俗明瞭,易記易傳。如在駛航和捕魚過程中,要密切注意天氣的變化。諺語告訴人們:“平風平浪天,浪生岩礁沿;發出啃啃響,天氣就要變”;“漲潮(時)潮勿漲,漁船莫出洋”;“渾水泛泡,趁早拋錨”;“東風帶雨勿攏洋,挫轉西風叫爹孃”;“帶子霧露猛東風,嘸郎向盤軋勿準”。

詩情畫意

唐宋時期出現了一個新的漁文化高潮——文人名家紛紛以“漁”為題材,創作了大量詩、詞、歌、畫。如唐朝柳宗元的名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再如李煜著名的詞《漁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詠春。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又“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生動地描寫出了漁民的生活。

我國源遠流長的“漁文化”

漁忌

漁民在生活中有很多忌諱。在船上,要忌雙腳懸於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腳”;忌頭擱膝蓋,手捧雙腳,姿勢像哭,不吉利;忌在船上吹口哨,以免“引浪招風”;忌在船上講“碰石巖”、“碰灘(汰)橫”等不吉利的話;吃飯時也有很多忌諱:竹筷不準擱在碗上,意謂船擱淺停產;酒杯、羹匙不可反置,意謂“翻船”;吃魚要先吃頭,意示“一頭順風”;盤中的魚不可翻身,隱示“翻船”;剩飯菜棄海不能說“倒掉”,要說“賣掉”或“過鮮”,以忌“船倒翻”;遇惡浪時也有很多忌諱:漁民稱惡浪為“骯髒浪”,遇到時,漁民就向海裡撒米,說是“海開口,鬼討食”,撒米施食以求太平。

想了解更多關於“漁”的科普百科知識,請關注中國農業出版社圖書《漁業知識小百科》。

我國源遠流長的“漁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