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內兩位國寶級大師先後離世,作爲年輕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9月7日,相聲大師常寶華在京逝世。9月11日,中國曲藝界正沉浸在追悼常老爺子的哀痛中,沒想到卻再傳噩耗。9月11日15時30分,評書大師單田芳也離我們而去。一週之內兩位國寶級大師先後離世,悲痛的同時,

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一週之內兩位國寶級大師先後離世,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一週之內兩位國寶級大師先後離世,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常老作為相聲界的大師,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相聲界的繁華與落敗。經自己與同輩之手,將相聲文化從天橋茶館一步步搬到電視熒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業的興起,對於傳統曲藝文化的衝擊可謂是顛覆性的,相聲與評書只能在娛樂圈的夾縫中求生。在一眾相聲大師的努力下,相聲仍掙扎於生死邊緣。在馬季、馮鞏、牛群等大師之後,一度出現無人可繼的現象。郭德綱雖借德雲社異軍突起,也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快樂,卻總是感覺少了一些什麼。自始至終國人對郭德綱的評價只能是老師,卻稱不上大師。說到底缺失的還是文化底蘊。

一週之內兩位國寶級大師先後離世,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除去郭氏相聲,賈玲、白凱南曾算的上相聲界的一股小清新。隨著二人的走紅,賈玲更加傾向於情景喜劇方向發展。白凱南結婚生子之後,也銷聲匿跡了。最近一宗節目——相聲有新人,本人看後相比笑聲帶給我更多的感嘆與惋惜!為了笑,而講出來的笑,總是那麼假。所以寫出來的包袱總是那麼的死板零碎,聽了之後總是那麼欲笑又止。說到底,缺的還是內功。

一週之內兩位國寶級大師先後離世,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再觀評書界,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單田芳、劉蘭芳、袁闊成、田連元,就再也想不起別人了。以前生活單調,一個收音機便能陪你度過一個春夏秋冬。現在生活很豐富,一部幾十集的電視劇卻陪度不完一週,看完之後發現生活更加空虛。以前是吃飽,能吃到肚子裡的都是香的。現在是頓頓都能吃好,卻發現胃口大不如從前。不是以前太餓,而是現在太飽了。

一週之內兩位國寶級大師先後離世,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縱觀現在娛樂業的發展,其速度幾乎超過了光速。發展的同時,卻導致文化底蘊的缺失。一個沒有文化可言的民族,等同於一群動物。作為從小就已經做好接班準備的年輕一代,是否真的該靜下心來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你的人生,除了錢?除了權?還有什麼?你的那些愛好都去哪了?放下手中的娛樂,拿起角落的快板。丟掉手中的遊戲,重拾腦海中的段子。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相聲、評書發揚光大!

一週之內兩位國寶級大師先後離世,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