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鬼斧神工的雕塑大師,他的作品逼真得讓人後背發涼

雕塑是一門非常難於掌握的藝術創作手法,北宋大散文家蘇轍看到的雕塑作品卻是非常的完美,用“旌旂翻空色,笙竽含妙音”一句,把原本沒有生命的作品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他專門寫詩來讚揚的這位藝人,就是被後人稱為“塑聖”的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

史上最鬼斧神工的雕塑大師,他的作品逼真得讓人後背發涼

楊惠之作品

楊惠之,生卒年不詳,約活躍於唐開元天寶年間。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早年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後專攻雕塑,成功地把張僧繇的繪畫風格運用到雕塑方面,與吳道子齊名,當時有“道子畫,惠之塑”的說法。楊惠之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徵與神情特點,合乎相術,所塑人物極為逼真傳神,故稱古今絕技。在《五代名畫補遺》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楊惠之曾於京兆府塑演員留杯亭的像,像成以後,惠之親手修飾染色,把塑像面向前放到街上,背對觀眾,京兆人看見其背,都說這就是留杯亭呀!塑像的背面都如此傳神,足見楊惠之的技藝有多高超。

史上最鬼斧神工的雕塑大師,他的作品逼真得讓人後背發涼

吳道子畫作

楊惠之是位多產的雕塑巨匠,他創作的雕像在數量、質量及種類等方面都是驚人的。如今在寺廟中經常能看到的千手觀音像,相傳是由他創造的。僅從畫史記載來看,他的作品有京兆府長樂鄉北太華觀玉皇大帝像、汴州安業寺(即大相國寺)淨土寺院大殿內佛像和枝條千佛、陝西鳳翔東天柱寺維摩詰像、江蘇崑山慧聚寺大殿佛像等。蘇軾參觀東天柱寺維摩像時,曾賦詩道:“今觀古塑維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龜。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變化浮雲隨……此叟神完中有恃,談笑可卻千熊羆。”從詩中可見,楊惠之將維摩像塑成了一個外貌瘦削而有神、談笑風生、旁若無人的形象。楊惠之還著有雕塑理論著作《塑訣》,可惜因年代久遠已經散佚了。

楊惠之繼承了“影塑”與“浮塑”的技巧,創制出了“塑壁”的新形式。塑壁,俗稱“海山”,即在牆壁上塑出雲水、巖島、樹石,以佛像等圓塑散置其間。楊惠之將當時的山水畫與人物畫結合運用於雕塑中,為豐富中華藝術寶庫做出了貢獻。楊惠之曾在南北各地寺院製作許多塑像,可惜絕大部分都沒有流傳下來。惠之塑像,傳世作品在宋代還是能看見的,如蘇軾見其所塑鳳翔縣東天柱寺維摩像即有所題。現在,江蘇蘇州保聖寺裡有楊惠之碩果僅存的九尊雕像。

史上最鬼斧神工的雕塑大師,他的作品逼真得讓人後背發涼

楊惠之作品

保聖寺原名保聖教寺,是梁朝時期所建。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興寺廟。保聖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但在唐會昌五年(845)遭了殃,武宗崇道滅佛,保聖寺就此僧散廟廢。然而宣宗又興佛教,於是在大中年間重建。唐末大亂,保聖寺又不保。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再次重建。經一代代主持僧如維吉、法如、志良等人的先後努力,寺院及廟產不斷擴大,最盛時據稱殿宇有五千多間,僧眾千人,範圍達半個鎮。

史上最鬼斧神工的雕塑大師,他的作品逼真得讓人後背發涼

保聖寺

保聖寺中楊惠之僅存的九尊雕像雖然稱為“九尊羅漢”,實際上是以“塑壁”形式結合成的一個整體,其背景是突兀的山岩,卷舒的雲氣,翻滾的浪花,有些類似於古希臘時期的圓浮雕,而一個個羅漢則居於洞中。山石的造型有些誇張變異,上大下小,甚至有些像雲彩。人物的塑造,大致以寫實為原則。各式各樣的人物經他的塑刻點化,就變化為姿態各異的低眉菩薩或怒目金剛。人物神情、姿態、肌理、服飾等作品細節也十分微妙。

楊惠之的作品,人物的衣紋線條柔潤流暢,衣飾的輕薄和略有下墜的感覺和褶皺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楊惠之塑像的高妙之處,就是在於作者很巧妙地捕捉到了這種種細節,如降龍的眼神焦點落在遠處的獰龍身上,講經者的自我陶醉,聽經者微張嘴巴,似乎要流出口水,袒腹者神秘的微笑和慈悲的關切等等,讓人感覺就如同置身其中一般。他的雕塑藝術之高超,由此可見一斑,無愧於“塑聖”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