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自由與尊嚴,這就是影片所要表達的。影片導演魏德聖站在臺灣當地民族角度對“霧社事件”進行講述,並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他的鏡頭很理性,只有前因後果,至於是非對錯,留給觀眾思考。

《賽德克巴萊》分為《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兩部,臺灣版為完整版,長達276分鐘。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該片改編自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大和民族,力量的懸殊讓賽德克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要服苦役不可狩獵、女人幫傭不可編制綵衣。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在忍辱負重30年後聯合其它六個部落以三百人對抗三千日軍。這是一部原住民族的英雄史詩,嚴格意義來說,這不是“抗日”,這是兩種文明的碰撞,是賽德克族傳統文化反抗現代文明,對自由的追求,對尊嚴的維護。日本人要求賽德克族人放棄自己的獵場,圖騰,舞蹈,歌聲,傳統等,這就相當於要他們放棄自己的靈魂、信仰和自由,於此同時,日本人還給他們帶來了身體上的壓迫和精神上的屈辱。列如,吉村曾多次毆打賽德克族人,還在語言上侮辱他們,讓他們做苦役卻給他們連酒都買不起的錢。還說他們的命不值一根木頭。賽德克族人友好對他,可他卻由於自己內心的懦弱,大鬧婚禮。兩個日本警察私下嘲笑,貶低二郎,“兩個蕃人生不出日本孩子”,從他們的言行可以看出,即使接受了日本人的文明,還是不會被接受。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賽德克族小孩不能贏過日本小孩,否則會被毒打。莫那魯道說“如果你們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麼我們就讓你們見識野蠻的驕傲。”所以他們選擇走自己“又醜又不堅固的竹便橋”,也不走日本人“堅固美觀”的鐵線橋。所以他們明明知道沒有希望,依然選擇反抗,明明知道會被滅族,依然選擇以血成就文明,以死亡獲得自由。當賽德克婦孺為了給族裡的英雄們最大的支持,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為了給他們省下食物,紛紛自盡於森林中,有的不惜殺死自己的孩子,這一幕深深震撼人心,徹底擊潰了敵對部落的鬥志。她們的做法,很偉大很壯烈,可是,這也挑戰了觀眾的接受能力。我們無法指責賽德克人的選擇,這是他們的信仰與文明,他們的靈魂與自由,他們的尊嚴。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電影對莫那魯道和其它的人物形象刻畫的惟妙惟肖。當莫那魯道下山和漢人換取部落無法提供的生活必需品時,漢人小孩開心的稱呼他“老朋友”,呼喚多次不見回應,最後莫那魯道兇狠的瞪了他一眼,小孩子怕了,不敢再說話。這是在莫那魯道出草後發生的事,通過這個小細節可以看出在出草後莫那魯道的改變,脫離稚氣,漸漸露出好勇鬥狠的性格。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還有強悍的莫那魯道對鐵木瓦利斯的恐嚇與驚嚇,給其留下深刻的陰影。莫那魯道和其它部族的頭目為了部族的延續,選擇隱忍,成了他人眼中的懦夫。可他卻偷偷藏了30年的火材。莫那魯道在和成為日本軍官的族人對話時的怒氣,在面對趾高氣昂的日本軍官時,毫不卑躬屈膝,在選擇反抗時的冷靜。。。。很多細節展現了莫那魯道沉穩冷靜的首領形象。花岡一郎和花崗二郎原本是賽德克族人,在第一批的日本黃化(接受日本文明,成為日本天皇的子民)中,成了日本警察,有了日本身份,雖然他們的成績都是最好的,可是他們卻依然不被日本人接受,同時也被賽德克族人認為是背叛。他們領著最低的工資,卻做著最多的事。一郎在第二批日本黃化中擔任著老師的角色,可他卻打自己部落的孩子,而且打的最嚴重,他的解釋是希望他們更好,能夠被日本人承認,可是這樣卻讓日本人和部族人都看不起,這也是他對自身身份的糾結與痛苦。在“霧社事件”爆發時,一郎和二郎選擇了幫助族人,但是他的內心一直在糾結矛盾,他究竟是哪一族人,生在賽德克,長在日本,最後,他選擇了以日式剖腹自殺結束一切。而另一個與他一樣內心矛盾是日本人小島源治,在霧社事件之前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對賽德克族人態度友好,甚至長期在鐵木瓦力斯的屯巴拉活動,可是在妻兒遭遇不幸後,他露出兇狠的一面,逼迫鐵木瓦力斯協助日本人攻打莫那魯道。

影片極力體現了賽德克族浴血奮戰,誓死抵抗、寧死不屈,體現了廣大同胞的名族氣節。《賽德克巴萊》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多人,有的影片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拍攝觀眾愛看的,請的流量小花,但是本片卻沒有大明星的加入,唯二的兩個明星在影片中的戲份也很少,本片啟用大量非職業演員,卻演的很好,就連本片的主演,林慶臺先生,他是首次登臺演出,卻將莫那魯道的形象幾乎完美還原。值得讚揚的是本片的臺詞,用的是快失傳的賽德克語,在拍攝過程中使用的大量道具也是由賽德克族人根據故事情節自己搭配的本族工具。本片的另一個特色是影片中使用的配樂,貫穿電影的所有配音都是原住音樂。電影一開場,就是一曲激動人心的《出草》,是泰雅族民間音樂加上西式交響樂配合,反映了賽德克人的音樂,鼓點急促,氣勢磅礴,加上男聲合唱,配上電影畫面賽德克族狩獵,莫那出草,增強畫面的感染力,極力的渲染了賽德克族的血性、野蠻,和其強悍的戰鬥力。影片第二段音樂《太陽旗》以竹笛和絃樂從第一段音樂《出草》自然過渡,與畫面完美配合,賽德克族人趟過溪水,穿過悠悠山谷,穿過漫山血色櫻花,穿過古老茂密森林回家,給人一種他們生活在世外桃源的感覺。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莫那魯道在和溪邊想起父親時,畫面清新,色彩柔和。陰陽相隔的父子兩用合唱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對話,父親用嘹亮的嗓音唱著賽德克族的歌曲,莫那附唱,父親漸漸走向遠方,畫面令人動容,同時也暗示劇情走向。主題曲《賽德克•巴萊之看見彩虹》以賽德克語為電影量身製作,由賽德克族原民手,和主演等數十人合唱,唱出了貼合電影的悲壯恢宏意境,委婉動人,還充滿了對族人的勸告。

縱觀電影,魏導做到了客觀還原事實,日本人在帶來了壓迫的同時也帶來了秩序與發展,在用毒氣屠殺賽德克族人時也照顧了他們的婦孺,日本人對賽德克族反壓迫精神的敬佩。賽德克族原住民族間的仇恨和殺戮,賽德克族人在進行反抗的同時也並未放過日本的婦孺,與日本人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電影中部分日本人形象同樣可敬,令人動容。影片明顯的表現了賽德克族人的野蠻,赤腳奔走,殺鹿飲血生食心臟,莫那魯道砍下整整兩大麻袋其它部族人頭。部族人以出草殺人為榮耀。也正是如此,使得本片的打鬥戲十分精彩,甚至有一些血腥暴力。一刀斬下日本人頭顱,和日本人打游擊戰,讓他們無法應對,這些場面讓觀眾看的很是激動。

自由與尊嚴:拒絕卑躬屈膝的文明,選擇驕傲的野蠻

可另一些事件“霧社事件”爆發時,巴萬和他的同學乘此機會殺了曾經欺壓侮辱他們的老師,甚至殺了無辜的婦女小孩,在我們眼中,他們還是小孩,這樣的做法不能接受,可在他們的文化裡,這是一種傳統一種驕傲。但是我們不能評判他們信仰與文明,這是他們的靈魂與自由,他們的尊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