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應該從華爲借鑑這幾點

做企業,應該從華為借鑑這幾點

華為公司已無可厚非的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高科技企業之一。

它從一家只有6人的小作坊,在沒有技術支持、管理經驗、雄厚資金、人脈的情況下,經過二十多年的砥礪創新,最終破繭成蝶,脫胎換骨成為一家在全球擁有近17萬員工的有影響力的頂級公司,它的發展無疑是成功的。

華為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它的靈魂人物任正非在每一步事關華為生死的戰略決策上如何注入他的商業思想的?

在《華為的邏輯》這本書上能夠找到些許答案,讀後令人深思。

華為公司有這樣一些管理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1、任正非有這樣的名言:“決不讓雷鋒吃虧”。說明了華為對於員工的待遇。華為早期原始積累主要是依靠在技術和市場上發動群體不屈不撓、奮顧不身的進攻精神,所謂的“狼性文化”。當華為初見成果之後,公司立即將提高員工的薪酬待遇列上議事日程。員工的穩定是企業取勝的前提。

“華為的產品也許不是最好的,但那又怎麼樣呢?什麼是核心競爭力?選擇我而沒有選擇你就是核心競爭力!”任正非這樣教導他的員工。華為初期產品並不出色,但它是通過強有力的客戶關係和良好的貼身式的售後服務進行彌補。

2、“在成功關鍵因素和選定的戰略生長點上,以超過主要競爭對手的強度配置資源,要麼不做,要做,就極大的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重點突破”的作戰原則被華為稱為“壓強原則”。

這個原則在華為從小變大的過程中,在內無參考外無援引的情況下,不論在技術研發上,還是在開拓市場上,無數次的運用。成功的打造了小作坊歷練成行業巨頭的可供參照的經典版本。

3、“客戶至上”同樣是華為取得成功的秘訣。客戶,唯有客戶是市場競爭的唯一導向。企業間的競爭,就是市場份額的搶奪戰,就是對客戶的搶奪戰。不能迎合客戶需求的企業就沒有存在的可能。

“以客戶為中心”,在華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出它的經營理念,把這六個字落實到企業的具體運作中,將企業所有發展戰略、願景規劃、管理模式、服務流程等方方面面規劃統一到滿足客戶需求,為客戶創造出更多價值上來。

任正非在《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一文中寫道:“我們是不會消亡的,因為我們擁有可以不斷自我優化的文化”。他強調企業文化的目的,是通過傳承承載著華為核心價值觀的企業文化,使華為的“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戰略,能夠層層分解到員工的各項工作中。員工能夠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提高服務意識,把所有工作都歸結到“服務”二字中,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由此形成基於客戶導向的高績效企業文化。

做企業,應該從華為借鑑這幾點

4、在華為的管理中,任正非引進了一個“灰度”的概念。灰色是介於黑和白的顏色。“灰度”管理,和中國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相得益彰。將“灰度”這個概念引入管理中,是要求管理者要學會在黑白之間掌握合適的尺度,把妥協、寬容的態度,兼容幷包,均衡管理,實現組織內部的最大合力。

5、技術引領市場,但不能過快於市場。任正非把華為長期堅持的技術戰略叫做“鮮花插在牛糞上”戰略。不是離開傳統的基礎去盲目創新,而是基於原有存在的基礎去創新,基於原有的技術創新,這個戰略,也是基於技術的高投入和市場化提出來的。 一項沒有可延伸性、可更新性的技術,與後面的技術無法匹配和融合,必然帶來人、才、物的浪費和市場風險。

進入高科技領域,要想存活下去,技術是繞不過去的檻;進入技術研發環節,要想是投資取得更好的收益,自主研發是繞不過去的檻。

“技術市場化、市場技術化”。

華為強調技術的創新要適應市場的變化。技術的應用是為了轉換成產品,而產品必須適應市場的需求。在技術研發中,必須準確判斷技術和市場的關係。要做到技術創新,技術人員首先要思想上創新。思想上的創新不是來源於現存的技術和資料,而是來源於客戶的需求。

6、單打獨鬥只能做犧牲者,攜手合作才能共贏。在華為的發展中,“狼性文化”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成就了華為的強大和成長速度,但另一方面也讓華為少了很多可以並肩作戰的朋友。越是走到通信行業的前沿陣地,未來的道路越難把握預測。

華為在已經足夠強大的情況下,為了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強調再開放一點、謙虛一點,也要站在其它企業的角度上考慮。要尋找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實現合作共贏。

商場上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為了利益,只有化敵為友。所以,在信息、技術全球化的新的發展時期,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實力獨霸天下。合作、讓利、共贏是是企業發展的大趨勢。

《華為的邏輯》是關於華為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競爭力很好呈現的一本書,它的管理思想的精髓能引起我們的思考和借鑑。

做企業,應該從華為借鑑這幾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