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限集令”的呼聲越來越高,國產劇的集數卻被越拉越長。

前一段時間,知名電視評論人@芒果媽媽在微博曬出了一份“電視劇改革新方向”,列舉了劇集30集封頂、限古和份額擴展至十點檔、掛名編劇拉黑等五項措施,獲得網友的一致認可。

但最近網上爆料出的28部電視劇集數變更表,卻讓觀眾對短小精悍的電視劇時代迴歸的期望落空。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楊紫和李現主演的《蜜汁燉魷魚》從30集拉到44集,劉亦菲與井柏然主演的《南煙齋筆錄》由40集拉到了70集...,個別幾個集數縮減的也只是減少了一兩集,整體體量依舊龐大。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影視劇給自己加戲的神仙操作在國內電視劇圈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但在“長篇鉅製”成國產劇的流行時,韓劇卻早已開始壓縮每集的時長,而兩者的初衷都是為了一個“利”字。

拉伸集數,壓縮時長,中韓電視劇體量變化皆因“利”字當頭


目前國產劇的盈利主要依賴於國內版權收入和廣告植入,模式比較單一,“利”字當頭,才使得國內電視劇廣告亂飛、劇情注水嚴重的現象成為流行。

可觀眾追著製作方喊打,製作方自己卻叫屈。國內電視劇投資額越來越大,演員的片酬也隨著水漲船高,稍微能夠叫得上名字的演員基本上片酬都在3000萬左右,而且還都是按照天數而非集數的打包價。

在這種情況下,製片方勢必要考慮電視劇多少集才能夠消化掉這個投資,畢竟國內的電視劇都是按照集數賣錢。製片人謝曉虎也曾坦言:“一般情況下,大投資戲都需要40集以上才能夠回本。”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除了製作方注水,電視臺為了借熱度拉動收視率,“二次拉伸”集數的騷操作也並不罕見。原定50集大結局的《花千骨》,實際卻播到了58集結束;原本是46集的《我是特種兵之火鳳凰》,也因為播出後收視率走高,被電視臺剪到了62集,40分鐘的劇情前有10分鐘劇情回放,後有10分鐘劇情預告,實際播出時間只有20分鐘。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而身為“金主爸爸”的廣告商們,為了百萬起步的廣告費打出能得聽到個響兒,也同樣為“注水劇”的流行出了力,製作方們為了滿足“金主爸爸”,不僅要在劇裡花式植入廣告,還要給廣告強行安排劇情。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注水劇”是多方利益養成的結果,而韓劇縮短每集時長同樣也是被利益驅使。

早在2009年,為了避免某一方通過延長播出時長來競爭收視率,作為韓國收視率競爭最激烈的三大電視臺SBS、KBS、MBC,就曾協商一致將每集的時長定為72分鐘。

到2013年,因日韓的“獨島之爭”(日本稱“竹島”),“韓流”在日本市場大受打擊,韓劇出口受到影響,在加上,韓國國內這幾年物價飛漲導致投入和產出比下降,為了降低製作費謀求更多的利潤,這一標準又被縮減到了67分鐘一集。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而2017年,在國內“限韓令”生效後,韓劇出口大不如前,在加上,以高質量美劇出名的美國流媒體巨頭Netflix(網飛)入駐韓國市場帶來的衝擊,韓劇時長又再一次縮水到60分鐘每集。

“限韓令”的頒佈對韓劇市場打擊巨大,韓國三大臺之一的SBS更是把電視劇和綜藝一集的內容硬分成上下兩集播出,通過在內容中間增加廣告時間來增加收入。

雖然日子有些不好過了,但韓劇依舊能保持相對穩定的收入,因為,與國產劇的盈利模式相比,韓劇賺錢的渠道更多元。

“限韓”後韓劇還在靠什麼賺錢


與國產劇一樣,版權和廣告也是韓劇的主要收入,但相對於國內,韓劇的版權收入更多元,除了在本國電視臺、收費頻道、IPTV和OTT的播放權,還包括國外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的海外播放權和改編權。

海外播放權和改編權絕對是韓劇版權收入的大頭,而擁有超強“爆買”能力的中國無疑是韓劇海外版權收入的最大盈利據點。

“限韓令”前,韓劇賣給韓國電視臺和中國大陸視頻網站的價格是最高的,2016年,愛奇藝獨播《太陽的後裔》,總計引進成本約為2400萬人民幣,單集版權價格高達150萬人民幣。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國內這兩年電視劇“出海”也是風生水起,在《白夜追兇》等先後被Netflix買了海外播放權後,今年的《延禧攻略》《媚者無疆》也成功“出海”,看似火熱,卻從未有哪個出海劇說自己“出海”賺了多少海外版權收入。

除了版權和廣告,DVD、OST、售票展覽、周邊產品等也都是韓劇的盈利源。

韓劇的DVD一般是導演剪輯版,除了劇集,還包括很多花絮和未公開畫面,部分甚至會帶有原版劇本,因此對於粉絲而言收藏價值較高,但由於比較珍貴且數量有限,都需要提前預定且價格也不低。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而OST就是國內常說的主題曲、插曲,在國內,電視劇會把自己OST的版權賣給騰訊音樂,蝦米音樂,網易雲音樂等音樂平臺,雖然獨播權的賣價會高些,但大都是一次性了結,與韓劇OST長線盈利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韓劇的OST在韓國分為線上線下兩種,線上就是指音源,觀眾可以在各大音源網站付費收聽,這就給韓劇提供了一條長線盈利,而線下的CD販賣,則是韓劇OST另一條穩定收入源。

此外,一些大熱的韓劇往往會保留或者還原劇中的場景,然後做成展覽對外售票。《來自星星的你》就曾在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建了一個展館,除了有都教授和千頌伊的豪宅,電視劇裡用過的主要道具都能在展館裡看到,劇播後慕名而去的“星星迷”不計其數。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利用周邊產品賺錢也是韓劇的一大盈利來源,在韓國,KBS、SBS等主要電視臺都會有自己的電商網站,售賣劇中的同款商品以及根據電視劇開發的衍生產品,類似電視劇原作圖書、自制同款玩偶等,現在國內的“小紅書”上,也有不少韓劇同款商品在售賣。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除了自己設計周邊產品,劇方會將電視劇的相關素材授權給其他品牌推出聯名款,產品包裝上可以印電視劇的相關信息,也可以請劇中演員以劇中角色的身份為品牌拍攝定製廣告片,《請你回答1988》就曾和樂天一起合作,推出了“1988版”樂天Chana巧克力定製廣告。

而這種衍生品盈利也是國產劇的收入組成之一,國內的電視劇衍生品除了韓劇的產品類,還包括遊戲、電影、小說等的聯動,但不管哪種都不成熟,《鎮魂》“肆月山河”飯制寫真書,雖然開售不到一小時即賣出上萬份,獲利超過一百五十萬,但並不屬於官方周邊,盈利也無法納入電視劇收入。

而《鎮魂》在淘寶上的“鎮魂官方品牌店”的周邊商品,因標價略貴等原因,實際銷量並不可觀。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折損了中國海外版權收入這個大頭盈利源,但依靠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韓劇依舊能“錢途”無量,可沒了集數優勢,國產劇的“錢途”該怎麼辦?

“限集”後,國產劇該的“錢途”該如何保障


一個國家的影視劇產業收入來源越多元化,說明產業是越發達的,國產劇的盈利渠道在這幾年雖然看起來百花齊放,但與韓國相比,盈利主要還是依賴於國內版權收入和廣告植入,其他的渠道還尚未成熟。

頒發“限集令”是民心所向,但在國產劇盈利模式單一的當下,壓縮了劇集數並且制定統一標準,國產劇盈利該依靠什麼?

2016年央視曾嚴厲指責演員“天價”片酬,但兩年過去了,明星高片酬的聲音還是不絕於耳,之前網上有爆料稱,《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後,胡一天的片酬漲到3000萬,而被稱為“楊洋2.0”邢昭林在《雙世寵妃》後的片酬要價更是一躍到了6000萬。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雖然,前一段時間,三大平臺和六大影視公司發了“單個演員最高片酬不超過5000萬元”的聯合聲明,之後,以華誼兄弟為會長單位,彙集博納、橫店影視、樂視花兒、唐德等400餘家影視企業的橫店影視產業協會,也發表《關於“加強行業自律、規範行業秩序、促進影視精品創作”的倡議》,但短時間裡也很難徹底遏制天價片酬。

所以,“限集”同時,改變國產劇單一的盈利方式同樣勢在必行,DVD、OST、售票展覽、周邊產品等韓劇的盈利渠道和手段我們都可以學,但除了這些優質內容的打造也同樣是重中之中。

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故事動人、創意新穎、製作精良是其品質的主要評判標準,也是能吸引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爭相購買的關鍵,簡單來說,優質的內容本身就是稀缺資源,而物以稀為貴這個道理誰都明白。

而韓劇壓縮時長還有一個潛在原因就是想通過降低劇組工作人員的壓力,來提高電視劇的質量,實際上,韓劇能在海外擁有影響力,大量出口,也是因為自身的品質過關。

同樣的,被觀眾吐槽是“廣告劇”的《歡樂頌2》,也是因為第一季的出色口碑和熱度才吸引了50多家廣告植入,不僅如此,廣告品牌檔次也有明顯提升,野獸派、法國嬌蘭、林肯汽車等高端品牌都是首次進駐。


從韓劇盈利模式看限集後國產劇的“生錢之道”



此外,國產劇想要開發海外版權的盈利空間也同樣需要優質內容的支撐,目前國產劇的“出海”數量可觀,但收入卻可憐,據媒體爆料,《琅琊榜》、《武媚娘傳奇》等大劇單集幾萬美元的收入已經屬於“高價”。

優質內容的打造是盈利的基礎,而觀眾呼籲“限集”,也是想借著打擊“注水劇”提高國產劇內容的可看性,所以說,內容品質的提升仍舊是關鍵,否則60集都講不明白的事壓縮到30集更別指望能說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