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的定心丸來了

民營企業的定心丸來了

民營企業的定心丸來了

人人都聽說過“喬布斯法案”。不過大家不見得知道,這個法案和那位已故的、愛穿黑色高領毛衣和牛仔褲的“蘋果”掌門人無關。“喬布斯法案”的全稱是“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JOBSAct),稱其為“雙創企業促進法”也不為過。有意思的是,JOBS這個縮寫,既與“工作”諧音,又會讓人聯想到“蘋果”。誰能斷言,眼下扶持幫助的某家不起眼的小企業,以後不會成長為下一個“蘋果”呢?

“喬布斯法案”出臺的背景,是2008年美國金融泡沫破滅後,許多中小企業陷入難關。一轉眼十年過去了,春去秋來,上了點年紀的人可能會感慨歲月匆匆。當時,為了重新激發經濟活力,提振企業信心,保障就業,“喬布斯法案”應運而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為便利的融資環境,降低了融資成本,優化了經營環境。某個意義上可以說,它幫助美國經濟走出了困境。

眼下,激發中小企業活力,對中國經濟也至關重要。9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的開幕致辭中,再次強調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價值。總理說得很實在、很具體,要“落實和完善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消除民營企業投資的各種隱形障礙”。

發改委對此作出了積極響應,印發通知表示,定於10月9日至15日(時間如有調整另行通知)舉辦2018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再來看不久前引發熱議的“社保補繳”風波,就會有更準確的理解。9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要把減稅降費措施切實落實到位,同時嚴禁自行對企業歷史欠費進行集中清繳。李克強總理談到社保時,強調必須按照“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的已定部署,在機構改革中確保社保費現有徵收政策穩定。不能讓出發點是減免企業稅賦的改革舉措,在執行時荒腔走板,“播下龍種,收穫跳蚤”。更不應該讓企業造成這樣的誤解:社保統一到稅務部門徵繳後,有關部門只記得抓社保補繳,對於“減稅降費”措施的落實,卻顧左右而言他,姍姍來遲。

前不久,“私營經濟應該逐漸離場”的謬論,讓中小企業的處境成為熱議話題,團結湖參考(微信ID:Talkpark)也曾討論

民營經濟是否還需要“定心丸”

這一問題。今年七月的《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一度被外界解讀為,長期按最低標準申報社保的企業、拒交社保費的企業、建築等行業的一些從業企業需補繳未足額繳納的部分。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回應了民營企業的擔憂,給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振了信心。定心丸來了。

當然,眼下中小企業的負擔,不僅是社保一個方面,融資難、融資貴也是個大問題。9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頭條位置報道了一次主題為“改進民企融資服務,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座談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要求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支持,做好金融服務工作。要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政策要求上來,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對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在貸款發放、債券投資等方面一視同仁。要求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按照市場化原則,向有前景、有市場、有技術但暫時出現流動性困難的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穩定民企融資,增強市場信心。這對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又一個利好消息。

再說回社保的話題。與徵收體制改革同步的,是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費率方案。一週前,某知名新媒體刊載文章《中國的社保費率算不算高,如何切實為企業減負》,稱“總體而言,在我國的社會保險繳納項目中,企業所負擔的養老繳費比例為20%,五項保險的和所佔社會保險比重為約30%”。總體而言,中國僱主承擔的繳費水平是偏高的,甚至接近瑞典等高福利國家。

可是,與社保費率如此之高並存的,是令人擔憂的養老金支付缺口。造成缺口的原因很多,比如歷史上存在繳費較少、消耗較多的情況,再比如老齡化社會到來、養老壓力迫近,總之養老金缺口已經大到了“肉眼可見”的程度。既要彌補養老金缺口,又不能給原本就壓力不小的企業增加負擔,該怎麼辦才好呢?

前面提到的文章也給出了許多有益建議。例如,改變養老保險結構單一的問題,壯大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再如,做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君不見,社保費率和我們相近的北歐等國,有著全世界最能賺錢的“主權基金”,聘用專業基金管理人,四處出擊投資石油、礦產、股票、債券甚至房地產,掙得盆滿缽滿。非但沒有所謂“缺口”,還時不時向出資人——也就是全體國民——分紅派息。在這樣的機制下,交社保就是一種收益更高、更有保障的投資。

在北歐,養老院並不是由政府管理的。社會福利資源的分配,主要是以市場化手段進行的。在瑞典,有一個補助金券的通用體系,私立養老院和公立養老院相互競爭,誰服務得好、“好評多、差評少”,就可以從政府那裡獲得補助金券。在挪威,富可敵國的養老基金並不直接建設養老院,而是以股權形式投資到市場化的養老公司中。管理得不好,老人住得不開心,投訴多了,業績差了,就根據公司法證券法,召開股東大會罷免管理層。

當然,治理大國不同。解決問題真正的希望,還在於把蛋糕做大,讓中小企業緩過來,強起來。要相信改革開放四十年積累下來的市場經濟經驗,不要覺得“凡是沾上資本就是壞事”。無論是養老社保、資源分配,還是對外投資,都應該更相信市場化的手段,更堅持法治化的環境。這樣,才能堅定企業的信心,提振經濟的活力。有了這點信心,我們才敢從容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