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真實的美國教育,現實遠沒有你想的這麼美好!

萬維鋼在他的書中指出:美國教育也分階層,普通家庭教育孩子以找工作為目的,中產家庭以提升個人價值為目的,上層家庭以改變和選擇世界為目的。他說的是否都正確?我們不妨帶著批判的角度來閱讀今天這篇文章。

因為應試教育實在令人深惡痛絕,很多中國家長羨慕美式教育,似乎在那種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充滿創造性,培養出來的都是喬布斯郡樣的人物。

也有更瞭解情況的人指出,美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其實很差,如美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是個笑話,還是中國式的嚴格要求比較好。

這兩種印象都是盲人摸象。我只問一個問題:你說的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

1

美國教育也分階層

美國是個有嚴重階層區分的國家,各社區按房價自然分開,在某種意義上是事實上的種族和貧富隔離。

公立中小學的經費主要由所在學區的房產稅而來,這意味著兩點:第一,富人區的學校更有錢,可以請更好的老師、用更好的設備、有更高的教學水平;第二,學生們其實是在跟自己同階層的人一起上學。

如果你考察美國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那的確比中國上海市學生差很多。但美國這個平均成績其實是被貧困社區中的黑人和墨西哥移民拖了後腿。如果你考察美國富裕白人社區學生的數學成績,那可是一點都不比上海學生的差。

但成績還不是主要問題。

中國一個城市內好學區和差學區的區別僅僅是考試成績高一點兒或者低一點兒、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多一些或者少一些,都是“量”的“差距”,而美國不同學區的教育則是“質”的“差異”。

如果你上greatschools.org之類的網站查一個美國中小學校的綜合評分,網站首先告訴你的是這個學校學生的種族構成,如有多少白人、多少墨西哥裔、多少亞裔等;然後是貧困學生比例,如有多少學生使用了政府資助的免費午餐;最後才是學習成績。

揭秘真實的美國教育,現實遠沒有你想的這麼美好!

▲ greatschools.org查小藤校Phillips Exeter Academy

階層比分數重要,因為各階層的教學方法和培養目標完全不同。教育研究者Jean Anyon,曾在20世紀70年代末,全程跟班考察了不同階層的幾個小學的四年級和五年級教學情況,然後在1980年發表了一篇至今看來都毫不過時的經典論文《社會階層與隱含教案》。

如果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讓你感到憤怒、想要改革的話,Anyon這項研究所揭示的美國教育體制,也許會讓你絕望。

Anyon說,哪怕是在四、五年級這個距離起跑線沒有多遠的地方,不同階層的學生事實上就已經在為他們將來要從事的——不同階層的——工作做準備了。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龍鳳的兒子,又豈能跟老鼠的兒子接受同樣的教育?

2

工人階層培養工具

普通工人階層的學校強調遵守規章流程。整個教學充滿死記硬背的機械式程序,學生幾乎沒有做選擇和做決定的機會。老師教任何東西,哪怕是解數學題,都是用向學生灌輸規則的方法。

這些規則通常包括若干個步驟而學生必須熟記每一個步驟,老師常常不看你的最終結果對不對,而是看你是否背熟了步驟!

比如老師教兩位數除法,就會直接告訴學生第一步幹什麼、第三步幹什麼,既不解釋為什麼非得選擇這個做法,也不告訴學生這麼做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如果學生提出更好的辦法,馬上會被否決,必須按老師的方法來。

我的小學教育大概比這個好不了多少。做數學應用題如果不先寫一個“解”字,無論對錯都會被扣分。老師非常糾結於“乘”和“乘以”的區別,到底是3×5還是5×3,寫反了就是錯。

我的初中是在哈爾濱市道里區最好的中學讀的,遇到整個學校最好的數學老師,結果數學課仍然強調對步驟的死記硬背——我至今還記得解一元一次方程共分五步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併同類項、解方程——其實有些題不按這個步驟做更好,但上數學課經常要考背誦。

揭秘真實的美國教育,現實遠沒有你想的這麼美好!

我上學的時候對這些教法感到非常不理解,現在知道了階級分析這個工具,才恍然大悟這哪裡是在教數學?這分明是在訓練工人。

工人幹活,可不就是必須嚴格遵守流程步驟?你只要按規定步驟去做好該做好的,至於最終產品如何,不是生產線上一個工人應該關心的事。

這個階層的學校裡自然和社會科學課程也都是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生們並不被鼓勵閱讀什麼課外書,也很少會把所學內容跟真實世界聯繫起底來,甚至連課本都不怎麼用一一教法是讓學生直接抄老師寫在黑板上的筆記!這些筆記就是考試內容。

社會科學課上老師會給一些閱讀材料,並配以問題,這些問題都有明確的答案,其根本目的在於考察你是否真正學習了那些材料。

學校教學很強調課本的權威性,你絕對不能對課本結論提出質疑。如果你喜歡批判式思維,對有爭議的話題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則認為你是危險的。

3

中產階層培養工藝品

美國一般中產階層的學校也是這樣,一切為找工作和上大學服務。

老師仍然控制學生,但這種學校的老師人品都很好,自己也能遵守制度,至少不會拖堂。

專業人士階層的學校強調創造性和獨立性。美國的所謂“專業人士”,是指醫生和律師這種需要長期的學習和訓練才能入職的人物,他們擁有專門的技能,他們只有考取一個資格認證才能工作,而且還有自己的職業準則。

這些人是中產階級中的上層,收入不菲,對生活和職業都有很好的規劃。

這種人的子女所能得到的,才是中國人心目中神話般的美式教育。雖然還是小學生,學校已經要求學生有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課堂作業常常是寫文章和做演講,你必須能夠自己找到素材、選擇方法、組織語言、描述想法。

這基本上是我當初的大學所在的層次,而這些四、五年級的小學生已經開始搞獨立調研了!比如,一個任務是每人回家統計自己家有多少臺電視、冰箱及多少輛汽車等物件,在課堂上每人負責統計其中一項物件的數之計算全班平均值。

機械化的計算部分你不用管,老師給你提供計算器——但是你必須把調研部分搞好,會有另二個學生檢查你的工作。統計完成之後,有的學生裝至還提出建議,跟別的班比較一下數字。

歷史課上學到某古代文明,作業是學生們要以其中的人物事件為題拍個電影!有人負責寫劇本,有人負責演,有人負責拍攝——當時還沒有數字設備,所以家長得幫著剪輯8毫米膠片。

學生們要時不時在班級裡播報一下新聞時事,老師偶爾還引導他們發現事件之間的聯繫。

寫作強調創意,科學強調第一手的實驗感覺。答案對錯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真正理解這個內容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師不再直接控制學生,而是通過跟學生交流來引導班級去做什麼。任何學生都可以在任何時候去圖書館拿本書,而且只要你在黑板上籤個名,哪怕上課中途也可以不經允許離開教室。哪些內容要多講點,哪些內容要少講點,老師都能聽從學生的意見。

但這還不是美國最牛的小學。

4

精英階層培養主人翁

主管精英階層的學校強調智識。這個階層就是所謂的資本家階層,學生家長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和擁有者,他們當然沒必要訓練怎麼遵守別人的章程,他們不用關心怎麼用漂亮的簡歷取悅僱主,他們基至不需要自己去設計什麼產品。

這個階層的學生學的不是怎麼遵守規則,而是怎麼制定規則。教育的核心目標,是決策和選擇。

哪怕在數學課上學除法,老師問學生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怎麼算,而是“如果你面對這麼一個例子,你的第一個決定是什麼?”然後引導你進一步說出自己的計劃,然後讓全班一起看看你這個決定和計劃的結果如何。

老師不主動提供任何解題方法,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制定公式,也就是規則。

老師不同對和錯,而是問“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如果全班同學都發現你錯了,老師告訴你的是“他們不同意你。”

這種統治階層的教育,已經不是追求什麼表達能力、藝術效果、漂亮的PPT之類了,而是追求分析問題。這種小學同樣學到古希臘歷史的時候,不是讓學生去表演個什麼歷史人物的電影,而是問學生“你認為伯里克利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犯了什麼錯誤?”“雅典公民又犯了什麼錯誤?”這種問題!

這些註定成為未來領袖的小學生,從四、五年級起就已經開始在課堂上對當前問題發表看法。工人為什麼罷工?他們這麼做對嗎?我們怎麼阻止通貨膨脹?老師說,你不知道答案沒關係,我提問題只是讓你學會怎麼想。

揭秘真實的美國教育,現實遠沒有你想的這麼美好!

這些學生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他們如果學習了一種複雜語法,單單在考試中答對還不行,必須在此後的寫作中用到這種語法,否則老師就不幹。

寫作課也不是追求什麼創意、感情描寫,而是強調故事結構和邏輯,並且直接用於社會課和科學實驗報告的寫作中。

學生不但自主,而且可以自治。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當一次老師,然後老師和其他學生對他進行全方位的評判。

紀律上沒有什麼要求,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離開教室,可以不經允許使用學校的任何東西,集體行動也不用排隊。

學生學到的是選擇和責任。你可以給自己設定優先目標,你自己決定幹什麼,你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你自己管自己。

老師有時候基至抱怨學生自治的能力還不夠。老師說:“你是你這輛汽車唯一的司機,只有你能決定它的速度。”

這些是我出國以後讀研究生時才享受到的待遇。

5

培養人與打磨器具間的差異

我認為,中國現階段的流水線教育的默認生產目標,並不是在培養“人”,而是在打磨和挑選“器具”。

下等的器具,是某種實用工具,對應一般家長要求孩子有一個“容易找工作”的學歷和技能。其實如果僅僅是學成賣藝,一個從哈佛大學畢業搞金融工作的人並不比一個從藍翔技校畢業開挖掘機的人更值得尊敬。

而上等器具,則是工藝品。工藝品未必能用來做什麼,但是具有收藏和升值的作用。工藝品的價值可以用一系列指標衡量,如材質是不是黃金的、鑲有多少克拉的鑽石等。

工藝品對應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各種“素質教育”:會彈鋼琴等才藝、學習成績好、會英語、身體棒、長相漂亮等等。

你擁有的素質越多,別人就越覺得你好,值得擁有。

為什麼說是工藝品而不是藝術品呢?因為藝術品是不能用任何指標來衡量的。真正的藝術品追求獨一無二,跟任何已有的東西都不一樣,根本就沒有標準。而不管是實用工具還是工藝品,都以“符合××標準”“跟x×一樣”為追求。

這種“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即便會彈琴,也只不過能把曲子彈“對”而已,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彈“好”。

大多數家長並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新穎特性,只求符合各種工藝指標。當他們說“素質教育”的時候,無非是把追求從下等工具提升到了上等工藝品。

人們對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及整個的內心敘事,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好東西”,以期得到別人的欣賞。這個敘事顯然與現代人常常遇到的考試製度有關,對早熟的中國人來說則與科舉制度有關好生活、好工作並非是我自己創造的,而是誰看我好,賜予我的。所以要做個好的器具,而不是做個好“人”。

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思維本質上是被動的——外界喜歡什麼,我就變成什麼。永遠是我去適應別人,而不敢讓別人來適應我。一定要進名校、一定要進好公司、一定要得到好崗位。人與人之間攀比的,也都是這些外部光環的“加持”。

主人學習審美,關心怎麼評價別人;奴隸學習比美,關心別人怎麼評價自己。主人學習明辨是非,奴隸學習迎合別人的是非觀;主人學習怎麼找到和使用工具,奴隸學習怎麼把自己變成工具;主人學習合理調動資源,奴隸學習把自己變成別人的資源;主人學習“我想要什麼”,奴隸學習“我要變成什麼”。

能從作為一個主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是真正的“主人翁”精神。有“主人翁”精神,你才不是一個器具。

日常文化和正統教育中,很少有“怎麼主動選擇、怎麼審美,怎麼根據自己的意圖改變世界”這樣的討論,“主人翁”精神只不過是漂亮的空話。

比如買個房子,本來房子是自己的,應該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裝修、佈置,但很多人想的仍然是怎麼裝修看起來更有“面子”。人們取悅世界已成習慣。

青年導師最愛說一向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幹什麼?梳妝打扮等著別人來挑選嗎?

中國因為歷史原因,過去這幾十年的主流文化都是貧民文化,人們對“怎麼適應別人”研究的很多,對“怎麼自己做主”研究的很少。

我們看看網上一些所謂的“職場經驗”,對工作、對上級、對同事的各種小心翼翼的算計,動輒得咎的脆弱心態,讓人感覺真是非常可憐。

這一代中國人的技術很強、性格也隨和,願意與人合作,但是整體心態普遍像小孩一樣,有主人翁意識的人物實在太少。

在美國硅谷,儘管來自中國和印度工程師的總人數勢均力敵,但是二者地位其實有一定差別。無論是進入各公司管理層的人數,還是創業的人數,中國人都顯著不如印度人。

為什麼印度作為一個國家落後中國很多,海外印度人卻能領先海外中國人很多,難道僅僅是因為英語好?

我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印度人比較有主人翁意識。中國作為個國家很有主權意識,但是中國人作為個人的主人翁意識落後印度很多,這可能因為印度有一個主流上層社會,而中國沒有。

6

但人總有自由意志

我們大概可以說,現代教育可以簡單地分三個層次,對應三個階層:

1. 貧民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工具,以找工作為目的。

2. 中產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工藝品,以提升個人價值為目的。

3. 上層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主人翁,以欣賞、選擇和改變周圍世界為目的。

現代流水線式的教育只能把人送到第一層想要進入第二層,家庭必須出力,然後你還得去精英大學;而第三層,則幾乎完全是家庭和個人的事情,學校教育的作用很小。

如此說來,家庭出身實在太重要了。

大數據可能搞不清到底是人選擇了教育還是教育決定了人,但是對這個格局看得一清二楚。

我多次看到有人統計,說中產家長每天跟孩子說多少個單詞,貧民家長每天跟孩子說多少個單詞,因為單詞數聽得不夠,所以貧民家庭孩子智力發育不如中產家庭——再有多少這種研究,也無非是從各個方面驗證一句話:家庭收入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直接決定孩子能達到什麼層次。

但人之所以不是機器,就是因為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基因加環境,也不能把人完全定死,人總有自由意志。大多數情況下如此,但每個人都可以不必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