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久久爲功繪就鄉村美麗「風景」

鄉村振興何處著手,又怎樣破題?近十年來,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壓茬實施了幾十項鄉村民生工程,一年接著一年幹、一屆接著一屆幹,有效推動了農業生產模式變革,大幅提升了農民生活質量。先後迎接了全國精神文明現場會、全國農村黨建現場會、山東省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現場會觀摩,被各級領導評價為“走在了前頭、打造了樣本、做成了風景”。秸稈禁燒促進鄉村產業升級

臨淄區朱臺鎮匯聚了556家廚具生產企業,從業人員6000多人,年產值高達30億元;皇城鎮1.5萬農戶,擁有超過1.6萬個蔬菜大棚,平均每戶一個“綠色加工廠”;齊都鎮大批村民湧進城市,成為當地家政服務的主力軍;敬仲鎮靠種植桂花,贏得了“江北桂花第一鎮”的美譽……

對於祖祖輩輩土裡刨食的農民來說,一年四季大部分時間在種地,創業打工心有餘而力不足,土地的“牽絆”曾束縛了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臨淄的鄉村產業升級正是由“改變傳統的耕作模式”開始的。

自2008年起,為了完成秸稈禁燒的“硬任務”,臨淄區採取財政補貼、統一農機作業的方式,全面推行玉米統一機收還田、統一旋耕、統一深耕、統一再旋耕的“四統一”服務模式,連年實現“不點一把火”的目標,而且改善了土壤質量,糧食種植增產增效,得到了群眾的廣泛擁護和支持。在此基礎上,臨淄區順勢而為,全區48萬畝耕地逐漸實現了糧食耕種管收各個環節的機械化統一作業,除了晾曬和灌溉,其他所有工作由政府協調各類農機合作社完成。

“滿打滿算,一年真正在糧食上忙活的時間也就十到二十天,用大把的時間出去打工賺‘外快’。”朱臺鎮西單村超過2/3的勞動力通過廚具加工、物流運輸等渠道告別了“土裡刨食”,成為家門口的“上班族”。

2017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499元、工資性收入達15654元,年增加非農收入3億多元。

農村“五化”開啟鄉村生態嬗變

驅車駛過臨淄區一個個村莊,只見柏油馬路筆直寬闊,綠意盎然的植被煥發著勃勃生機,鮮花掩映下的青磚黛瓦,勾勒出鄉村特有的寧靜和安詳,隨處可見的精美的文化牆,把大街小巷裝扮成一幅最美的鄉村風景畫。

從前,進村的路是“水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家裡的廁所是露天茅坑……看著現在村裡的美景,十餘年來的變化歷歷在目,朱臺鎮王營村黨支部書記常繼鋒感慨地說:“修路曾經是老百姓最盼望解決的問題,沒想到路修好了,還帶來了村裡全方位的變化。”

從2009年開始,臨淄區啟動實施了以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淨化為內容的農村“五化”工程,其中,農村道路硬化是重中之重。幾年時間,無論是城郊村還是偏遠村,不管經濟強村還是薄弱村,公路修到了大街小巷、修到了百姓家門口。

家門口的路修好了,臨淄區又把目光轉向了農民的庭院,啟動實施了“旱廁改造”工程,對全區6萬戶農村旱廁進行無害化改造,而此後的氣代煤工程,讓農村從村外到村內、從戶外到戶內,實現了起居環境的全方位提升。與此同時進行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讓465個村居實現了垃圾日產日清。

農村環境好了,農民的錢袋子鼓了,日子更要過出幸福感。臨淄區實施的“移風易俗”“文化設施”“文化活動”全覆蓋,讓農村文化廣場越來越多,群眾性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農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成為村民的好去處。

推倒“心牆”淬鍊基層黨組織

“以前群眾對村幹部普遍缺乏信任,村幹部幹事也最怕老百姓猜疑,彼此之間就像隔了面‘牆’。”皇城鎮黨委書記郭亦華告訴記者,推倒這面“心牆”,才能為村幹部甩開膀子幹事上保險,為各項民生工程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2009年,臨淄創新實施了村級事務“五代理”制度,在保持所有權、使用權、決策權、處置權、監督權“五權”不變的前提下,由鎮(街道)代理村級資金、賬務、資產、檔案、公章,特別是對公章和資金使用實行層層籤批、定期公開。黨委政府“到位不越位、監管不掌管”,讓村民自治完成了由“低效無序”向“民主規範”的根本性轉變,給了村幹部一個清白,還了老百姓一個明白。

在“五代理”基礎之上,臨淄區在基層黨建中大力實施“磁鐵工程”,陸續開展了黨性體檢、黨員活動日、黨員幹部代辦、村居黨建陣地提升等工程,打造“吸鐵石式”基層黨組織,把黨員與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

十年間,臨淄區壓茬實施了幾十項鄉村民生工程,讓農民得到了實惠,也讓村幹部威望更高、號召力更強,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也水漲船高。“以前工作沒頭緒,不知道該乾點啥、如何幹,還擔心村民覺得咱無能。現在好了,擺在面前的全是事兒,可以放開手腳大幹特幹。”敬仲鎮岳家村黨支部書記崔新國感慨地說。

“久久為功方能善作善成,一年接著一年幹、一屆接著一屆幹,堅持不做‘盆景’、營造‘森林’,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臨淄區委書記宋振波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