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4月4日,美團最終以27億美元的作價全資收購摩拜。很快就有一篇緊跟熱點的爆文《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在朋友圈瘋狂刷屏。

光看標題,濃濃的雞湯味已經撲鼻而來,非但不香,還很毒。對此,韓寒直接在微博上發聲:“這種標題我都是極討厭的。它已經不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

全文

韓寒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叫《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且不說連同部分債務的收購以及中後期進入的投資人需要優先結算的情況下,創始人團隊還能分得多少(那是他人的合法應得),對這種標題我都是極討厭的。它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沒有賺到大錢就叫被同齡人拋棄了嗎?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幹活認真生活,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身價千億的首富,面對一個園丁,一個美編,一個程序員,都不存在拋棄不拋棄的關係,時代裡不同人就是有著不同的分工和命運,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於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願,他人不可強加。

那篇文章裡有一段寫道:“要麼在北上廣的寫字樓裡,剛剛成為一個總監,小腹上長出贅肉,每月因為房貸不敢辭職。要麼在三四線城市裡,過著平淡,卻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日子。”我不明白這些有什麼不對不好的,當了總監肚子上有贅肉怎麼了?覺得爸爸肚沒問題的就留著,嫌棄自己有贅肉就去健身;因為房貸不敢辭職難道不正確嗎,沒有自己更喜歡的工作或者更明確的方向,辭職了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來養你嗎?三四線城市一眼能看到未來的日子不好在哪?有人就是不喜歡飄搖動盪起伏不定有問題嗎?

身邊很多朋友也在創業,成功失敗都有。類似這種文章,估計又得鼓動一批人頭腦一熱想著如何暴富。創業不等於發財,創業大多是挫折與失敗,尤其是你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和科學論證的情況下,創業基本也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死一生。如果你只是不想朝九晚五當員工,這個社會也有很多道路可以走,未必都要當老闆。若你義無反顧,內心堅定,而且性格就是如此,那你做好吃苦的準備就去幹一番。但如果你看了那篇文章,心潮澎湃想要去拋棄其他同齡人,以這樣的定力和心智,去開公司,估計也只能春夏秋冬,造福房東。

文中主要是講了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的勵志故事,82年出生,畢業於一所獨立學院,當了十年的記者,一直拿著微薄的薪水。但她決定創業以來,僅僅三年就把摩拜做成了家喻戶曉的公司,還能在這次收購中套現15億!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他還提到了李叫獸,一個91年出生的碩士,李叫獸25歲那年,自己的公眾號和公司被百度花費上億元收購,還從一個碩士畢業生一躍成為百度副總裁。

故事講完還不忘補上一句,你看看人家,多麼的努力,多麼的認真,年紀輕輕就實現了財務自由,成了人生贏家,而你呢?

用文中的話來說,“現在的80後,要麼在北上廣的寫字樓裡,剛剛成為一個總監,小腹長出贅肉,每月因為房貸不敢辭職。要麼在三四線城市裡,過著平淡,卻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日子。”要是繼續這樣生活下去,你這輩子就算完了!

1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火,是因為抓住了年輕人心理上的弱點,在營銷中,這叫做恐慌共鳴。

賣房的不說房子便宜多少,就算算晚買一年房,得多工作多久。賣護膚品的不說效果有多好,放幾張不護膚的對比照片,一下就能擊中人們的購買慾望。

同樣,對於現在普遍處於焦慮中的年輕人來說,同齡人的成功案例那麼一放,在對比一下自己的生活現狀,心裡肯定五味雜陳。

只是,和商品的銷售不一樣,這種看似勵志的毒雞湯,除了引發年輕人的焦慮和恐慌以外,沒有一點用處。

在韓寒的質疑引發熱議之後,那名作者又推了一篇新的文,用更加詳細的例子論述年輕人焦慮的正確性。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就算沒有這種引發恐慌的爆文,80,90後的生活已經夠焦慮了。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是獨生子女,成長過的過程中接受了太多爆炸性的信息衝擊,畢業以後又沒有分配工作和分房的政策,揹負著房貸車貸以及雙方父母的養老壓力之下,還被周圍人要求生二胎。

可偏偏社交媒體又那麼發達,讓我們很容易就能窺探到他人的生活。知道哪些人又賺了多少錢,買了多大的房子,提了多貴的豪車,好像過不上那樣的生活的年輕人,就是失敗者。

誰不焦慮?別說是買不起房買不起車的年輕人,就算是富二代們,也在為了如何守住產業而焦慮。沒人否定焦慮存在的必要性,只是不滿自己”被拋棄”的措辭。

喜歡拿金錢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本來就是一件很狹隘的事情。

且不談出局的事,就算摩拜再成功,也不是創始人胡瑋煒一個人的事兒。整個公司中有負責文案的,有負責技術的,有負責財務的,他們都為一個公司的發展做了貢獻。一邊吹捧著創始人,一邊踩著團隊中的普通人,哪有這種道理。

再說了,人人都知道錢有多少很重要,但光是焦慮就能解決問題嗎?

再加上年齡這個前提條件就更沒道理了。

誰告訴你,同齡人就必須有同樣的家庭背景,同樣的生長經歷。既然沒有,又是誰規定了同齡人就該有差不多的收入,或者是差不多的社會回報?

除了財富和階層的固化,就算是天賦和運氣也是千差萬別。有人出生就在羅馬,有人散步都能走到風口,這些經歷根本沒辦法複製,把年齡拿出來說事,一點都不客觀。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2

雖然有不少人都知道,這不過是一個爆文的“套路”,但還是有些涉世未深的人對文中的內容深信不疑,並下定決心開始創業,把當上CEO,贏取白富美當成自己的人生夙願。

能被一篇雞湯鼓吹去創業的人,到底對市場瞭解多少?能讓人頭腦發熱的“正能量”,又能給這樣的創業者帶來什麼?

先來說一說摩拜3年15億的事情吧,這個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

按照美團的收購價27億美元,再加上外界盛傳胡瑋煒9%的持股比例,做個簡單的乘法,結果確實是15億。但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明白,這15億肯定不在創始人的手上。甚至是AB輪加創始團隊能不能拿到7.5億美元的現金,我都表示懷疑。

吳曉波對胡瑋煒的專訪中,胡瑋煒曾意味深長的說過這樣一句話:“資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後,其實你都得還回去。”

簡單來說,美團放在臺面上這27億美元,排隊等著瓜分的人比比皆是,按照優先賠付原則,創始團隊到手的金額可能只是保個本,但不管怎麼說,能全身而退已經算是很好的結果。

創業不等於發財,也不等於暴富,更不是改變自己人生的捷徑,它一直都是一件九百九十九死一生的事情,失敗的人當中,有人背上了無盡的債務,有人選擇跑路,有人最終進了班房,老實說,這都是司空見慣的事兒。

這樣看來,過分販賣焦慮,製造恐慌,鼓勵別人去創業,和謀財害命有什麼區別?

3

平凡又怎麼了,認真生活的人,都是贏家。

如何變成有錢人的方法很玄,除了努力以外,天賦和風口缺一不可。就算你像別人一樣努力,一樣勤奮,也許還是雲泥之別。

但成功的定義卻不一樣,有人喜歡在大城市裡拼命打拼,有人喜歡在小城市照顧家庭,只要盡力而為,不都是成功嗎?之於職業也一樣,司機也好,編輯也好,工人也好,醫生也好,少了哪種角色這個社會能運轉?

當然,如果有足夠的膽識和知識,能接受這樣高壓的生活方式,做好了接受成功或是失敗的準備,沒準能成為下一個商業神話。

總結:

最後我想說,越是大的平臺,越該為自己輸出的價值取向負責。吸引粉絲的從來不是挑逗神經的爆款,而是長久以來有用的知識。

對於營銷也一樣,即使營銷策劃做得再好,要是沒有過硬的產品作為支撐,企業也未必能走遠。

不管你是否焦慮,只要你沒有拋棄自己,就輪不到別人來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