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道的「小鮮肉」們,還能成爲明日之子嗎?

曾於裡,文化評論者

2018年,網絡選秀綜藝《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先後成為爆款,緊隨其後的《明日之子》也宣告結束,新的“明日之子”誕生。這類節目的走紅不僅改變著偶像的生產模式,也鬆動了傳統的偶像版圖。

微博上的“超級話題”最能反映明星社交網絡的熱度,如果定時追蹤“超話”,不難發現,娛樂圈的流量明星格局“變天”了,排名前十的,隨著不同主題選秀綜藝的進展,節目中的“練習生”和“明日之子”們佔據了半壁江山,而傳統“小鮮肉”的人氣則在下滑。

新出道的“小鮮肉”們,還能成為明日之子嗎?

▲ 雖然連主辦方都不能承諾他們就一定會成為明日之子,但在當下,“決賽之夜”的流量還是非常可觀的。至於未來,“一個人的奮鬥當然很重要,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晚幾年出道的“小鮮肉”和前輩們相比,已經站在了不一樣的歷史進程上。 © QQ音樂

說起“小鮮肉”,很多人條件反射是傳統的“四大流量”——楊洋、李易峰、鹿晗、吳亦凡,以及陳偉霆、陳學冬、黃子韜、張藝興等等。而自“小鮮肉”誕生起,圍繞著他們的都是種種爭議,比如業務水平低下、天價片酬、佔據各種一線資源、破壞中國影視生產格局,等等。

因此,當人們討論“小鮮肉”時,不僅僅是指涉某幾個明星,它也指涉圍繞著“小鮮肉”的種種話題——它們構成了一個文化現象的複雜內涵。

而今長江後浪推前浪,新晉的年輕偶像大有取代傳統“小鮮肉”的趨勢。與傳統“小鮮肉”一樣,他們手握巨大的流量,比如蔡徐坤發佈的一條微博動輒上百萬的轉發量,代言的商品一售而空;只是這群年輕偶像是否會像傳統“小鮮肉”那樣,將流量轉化為高端資源和全民知名度,並開闢出屬於他們的嶄新時代?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從中國獨特的“小鮮肉”現象說起,它從何而來,又將何去何從。

▌“小鮮肉”元年

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大陸娛樂圈頂級的偶像明星,主要是來自韓國或者中國港臺地區的年輕偶像們。比如2013年,韓國的JYJ、EXO在大陸如日中天,臺灣地區的柯震東憑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小時代》風頭正勁;中國大陸的不少年輕偶像們雖然也有不少粉絲,但很難在人氣上與韓流、港臺明星相匹敵。

轉變發生在2014年。

2014年5月15日,時任EXO-M隊長的吳亦凡毫無預兆地離開了EXO,並在之後提出了跟其所屬公司SM解約。號稱“造星工廠”的SM公司聲名在外,其嚴苛和毫無人性也早有傳聞,因此吳亦凡的回國得到了諸多粉絲的同情和支持。同年10月10日,EXO-M另一成員鹿晗發佈了一條微博“我回家了”,短短四個字擁有超過100萬條的評論。

新出道的“小鮮肉”們,還能成為明日之子嗎?

▲ 超過183萬次的微博轉發,見證鹿晗“回家”。

與原東家解約的,還有楊洋。2014年4月29日,楊洋與榮信達解除經紀合同,結束七年的合作關係。此前楊洋一直沒有什麼代表作,不少人歸咎於原經紀公司沒有好好經營,解約之後的他憑藉網劇《盜墓筆記》的選角備受關注,該網劇未播先火,楊洋蓄勢待發。

同一年,湖南衛視暑期檔推出了一部《古劍奇譚》,迅速走紅。該劇的男一號李易峰和男二號陳偉霆一夜爆紅。在此之前,李易峰已在娛樂圈蟄伏七年,而香港演員陳偉霆在大陸並沒有什麼名氣。在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時,他倆就家喻戶曉了。

總之,在看似平淡無奇的2014年,娛樂圈崛起不少人氣之星,他們被輿論冠以“小鮮肉”名號。當時這個稱呼更多指涉的是他們年輕美好的面孔和身體,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小鮮肉”會在之後三四年主導了整個影視圈的生產格局。

比如,當時“小鮮肉”就是流量的代名詞,只要有他們參演的劇集,就有收視率和點擊率。有流量的“小鮮肉”,自然不愁資源和片酬,坐擁一線資源、天價片酬等現象不斷出現,影視生產開始出現“腦體倒掛”“為小鮮肉打工”的局面,“小鮮肉”在輿論中腹背受敵。

▌時也,命也

2014年,“四大流量”崛起,開啟了“小鮮肉”們的黃金時代,看似偶然,實則是“時也,命也”。這背後,是年輕粉絲世代的崛起。

用外媒的一個詞來說,他們是“Z世代”(Generation Z)。Z世代一般指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代人,他們有幾個與眾不同的特點——

他們是數量巨大的一代,有近2億人口;他們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經濟條件相對優渥,衣食無憂;他們情感上普遍孤獨,正處於價值觀“自我認知”與“群體認同”的關健時期,“迫切需要自信、安全感,和愛的關係”;他們還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是“手機一代”,他們比任何一代人更加頻繁地使用手機和互聯網等媒介來傳遞、獲取信息,並在互聯網上建立了他們的獨特的審美體系、價值體系和文化體系。

新出道的“小鮮肉”們,還能成為明日之子嗎?

▲ 當一些80後在成年之後才開始接觸電腦,並在靜靜等待和強制重啟之間焦頭爛額地猶豫時,95後正和互聯網共同成長,他們甚至劃分出“95後”這個界線,和90後那些“非互聯網原住民”區分開來。 © Lucélia Ribeiro

雖然粉絲文化一直都存在,但嶄新Z世代的出現,還是給它帶來了種種新變。尤為關鍵的是兩點。一方面,Z世代追星時不再滿足於觀望,他們的個性、經濟能力、參與慾望,讓他們追星時更注重一種參與感和主導感。消費升級也在娛樂圈裡發生,Z世代的追星還摻雜了“自我實現”的意圖,在他們將自己的偶像從新人一步一步捧到巨星的途中,感受到的是一種參與其中的成就感,他們甚至覺得自己與偶像已經成為一個共同的“我們”,是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偶像被認同,就意味著他們的努力被認同了。

因此,“小鮮肉”的走紅憑藉的不只是經紀公司的力量,也得益於粉絲們的種種應援和營銷。

另一方面,作為“手機一代”,在粉絲組織和活動上,他們熟稔又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力量。誠如《未來是溼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一書指出的,互聯網將每個人集結起來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聊天室、博客、開放源代碼等渠道迅速聚集起來,把一個小事鬧大,並且在事情完成後在短時間內作鳥獸散。人們這才驚訝地發現,

許多“小鮮肉”的粉絲後援會有非常強大的組織形態。

粉絲們來自五湖四海,他們通過互聯網終端聯繫(貼吧、QQ粉絲群、微博群、微信群),根據精心設計的團隊規則,為了偶像這一共同目標,組成一個體系龐大、分工細緻、行動力極強的粉絲帝國。粉絲們不再是分散的個體,他們更像是某個企業的職員,有宣傳組、打投組、新聞組、活動組……各司其職、勤勉努力。這一粉絲帝國一旦運轉起來,有條不紊,效率驚人,完全不遜色於業內最一流的宣傳公司,其蘊藏的龐大能量令人咋舌。

也就是說,隨著Z世代的崛起,粉絲文化內部發生了新變,Z世代們新的娛樂需求和情感需求,迅速捧紅了一系列“小鮮肉”。而2014年剛好是Z世代這一力量的集中式體現,它偶然又必然。

新出道的“小鮮肉”們,還能成為明日之子嗎?

▲ TFBOYS雖然以組合形式出道,但是慢慢又衍生出了“唯粉”,即只喜歡其中一名成員的粉絲。在這樣的劃分之下,有著非常細緻的分工和設計,應援的顏色也有不同的區別並彼此競爭。同一場演唱會里,藍海綠海紅海此起彼伏。

▌流量不再是通行證

對於粉絲們捧出來的“小鮮肉”,更廣泛的社會公眾的普遍反應是好奇、觀望、瞭解。他們先是好奇地問“小鮮肉”是何方神聖,然後試著去了解他的作品,是不是真如粉絲們說的那麼好。公眾對“小鮮肉”們的新鮮感和適應期,也正是“小鮮肉”的鼎盛期,這意味著他們贏得了全民的關注度。但市場從來不只是由“小鮮肉”的粉絲組成,粉絲經濟的確非常可觀,然而真正能夠支撐起一部投資巨大、體量巨大的影視劇的,不可能只靠粉絲,它更需要的是千千萬萬的普通電視觀眾和網友。

鼎盛時期的“小鮮肉”們,坐擁業界最一線的資源,最好的IP、製作方、導演、播出平臺;他們有價有市、供不應求,拿著天價片酬,一部戲大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酬勞,每一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他們爭先恐後上榜,賺得盆滿缽滿……

但隨著對“小鮮肉”瞭解的深入,公眾的好感也迅速敗光。“小鮮肉”業務能力不精進、摳圖演出、濫用替身、甩大牌等醜聞層出不窮,“小鮮肉+IP”不再是爆款劇的充分條件了,相反,它成了一部爛劇的標配。一開始路人還會受粉絲話題營銷影響,可吃一塹長一智,當“小鮮肉”們用辣眼睛的演技拿著動輒過億的高片酬,呈現給觀眾的不是視覺盛宴而是一塊塊“注水豬肉”時,不少人對“小鮮肉+IP”避之不及,久而久之,“小鮮肉”反倒成了“票房毒藥”。

變化早有跡象。2013年郭敬明的《小時代1·摺紙時代》開啟了“小鮮肉+IP”的先河,輕輕鬆鬆砍走了近5億元票房,震驚業界。可2016年,郭敬明的《爵跡》,同樣的配方同樣的味道,只是更大製作、更大宣傳,最終票房3.8億元,遠遠未達盈虧分界點;《爵跡》主演吳亦凡同年的另外兩部電影《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致青春》也都票房平平。2017年,“小鮮肉”主演影視劇的坍塌更多更快,鹿晗的電視劇《擇天記》,李易峰的《心理罪》,楊洋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無一達到預期。與“小鮮肉”一起折戟的,是許多所謂的IP大劇。

新出道的“小鮮肉”們,還能成為明日之子嗎?

▲ 野心十足的《爵跡》被稱為“國內首部真人CG動畫電影”,圖為“氣勢十足”的爵跡家族小分隊正在拍攝現場等待捕捉自己的動作。其實不僅動作捕捉,在表情捕捉技術上,《爵跡》也給國內同類型的電影積累了寶貴經驗。如果有人還想拍同類似的電影的話。 © 爵跡

與此同時,“小鮮肉”長期在公眾面前塑造的純情、乖巧、對粉絲一心一意的形象也在坍塌,2016年吳亦凡陷入了“約炮風波”,2017年鹿晗公佈戀情,這些事件都引起了粉絲們的集體反噬,造成了原有粉絲群體的大規模脫粉。很長一段時間裡,鹿晗一直是微博超級話題的冠軍,但戀情公佈之後,他鮮有“奪冠”經歷了。

中國觀眾的成長速度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市場不再“人傻錢多”,2017年中國影視圈迎來了口碑時代。潘粵明、雷佳音等實力派演員翻紅。許多大IP、大宣傳的電影,雖然在首日排片上佔據壓倒性優勢,可一旦口碑不佳,隨後幾日排片就急劇減少,很快就敗下陣來。相反,《二十二》《芳華》《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等口碑佳作都取得了高於預期的票房成績。而這一趨勢在2018年春節檔繼續延續,口碑最好的《紅海行動》從一開始的票房落後不斷逆襲,最後成為春節檔的最大贏家;幾大種子選手的票房成績,剛好跟口碑成正相關。

胡一天成了第一個逆襲“四大流量”的新晉偶像。2017年胡一天憑藉網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迅速在微博上躥紅。有媒體統計,在一個月內,與胡一天相關的微博話題共20個,累計上榜1675次。就像當年路人面對鹿晗破紀錄的微博評論量,驚問“誰是鹿晗”一樣,這一招在胡一天身上也奏效了。

可縱然有“小鮮肉”的熱度,胡一天們卻已無力開闢一個新的偶像格局。胡一天也曾爆出約炮醜聞,事件很快沉寂,娛樂撰稿人蘿貝貝在微博上問:“胡一天這事兒沒什麼大水花,到底是因為他們做了公關了,還是因為所謂新流量本身就影響力有限,還是這兩個原因都有?”底下的熱門評論寫道:“他根本就不紅吧,都懶得關注”。

偶像的全民知名度和市場能量正在急劇衰退。粉絲力量依舊存在,並且愈發專業成熟(從《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的應援可見一斑),只是粉絲們推出的新晉偶像,或許再難以像鹿晗、楊洋那樣,沒有什麼作品就成為具有國民知名度的“巨星”,輕輕鬆鬆地拿到一線資源和高價片酬。他們可能在社交媒體上依舊很火,但將更近乎粉絲小圈子堆砌數據的自娛自樂,因為觀眾已經不再傻了,他們不再只為流量買單了。

流量依舊是娛樂圈的入場券,但不再是通行證。沒有實力,熱度再高也可能只是泡沫,註定走不遠。這正是新晉偶像們的“時也,命也”。

*原標題《如果鹿晗們的時代結束了,胡一天們的時代到來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