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從之追尋含谷火龍的由來

“龍”是中國華夏民族世代崇拜的圖騰。 舞龍作為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源遠流長,漢代已有形式比較完整的舞龍套路。


據《湖州府志》載乾隆時期包括揭陽在內的九邑遊神賽會盛況: “銀花火樹,舞榭歌臺,化龍曼銜之觀,用陶鞦韆之技,您不幸具。”

今天要說的正是這銀花火樹中遨遊登仙的含谷火龍。

年年春節舞火龍,是含谷的傳統文化習俗,沿習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據傳盛行於清代至民國時期,以舞火龍的方式祈福求豐。

溯洄從之追尋含谷火龍的由來

(小含情不自禁走進火龍現場)

↓↓↓

相傳,當地某村住著一戶葉姓人家,家有母子二人,其兒被村中人稱為葉家娃,七歲的葉家娃被迫給李家財主當放牛娃。

某日,葉家娃到後山坡去割草,看見西邊天空的雲縫裡射出一道亮光,直照在離他不遠的地上,那一小塊地的青草長勢茂密,他放下揹簍就開始割草,三五兩下草就裝滿了一揹簍。

第二天他又來到那裡,看見那地方的草又長了出來,於是他天天都來割,可草怎麼也割不完,後來他拿來鋤頭想把這裡的草挖回去種,一鋤挖下“噹”的一聲,泥土中露出一顆珠子,葉家娃將珠子拿回去放在床邊,到了晚上,這顆珠子發出道刺眼白光,使他睡不著覺,於是他就將珠子放進只有幾把米的罈子裡,合上蓋。第二天,他揭開蓋子一看,裡面變成了滿滿的一罈米。

溯洄從之追尋含谷火龍的由來

葉母知道後懷疑是傳說中想要什麼就會變什麼的夜明珠,就叫兒子把背兜拿來,把珠子放入未倒完草的揹簍裡,不一會,草就變成了滿滿的一背篼,母子二人也因珠子日子變得慢慢好起來。

不料此事卻遭財主知曉,財主平時欺壓百姓,無惡不作在當地遠近聞名,知道葉家娃有顆寶珠更是起了貪心,他帶著家丁找到葉家娃,說是偷了他的寶珠要其歸還,葉家娃不從,便叫家丁上去搶奪,慌亂中葉家娃將珠子吞入腹中,吞下珠子後,他感到肚子很脹,口渴難受,想喝水,葉母給他端來一碗,葉家娃一口喝下,端來一盆又一口喝完,葉母只好叫人從井裡挑水來他喝。

井裡的水喝完了,周圍田裡的水也喝乾了,急得葉母跪在地上望著天喊:“老天爺啊!我的兒是要成龍還是要成仙?如果成龍就下海,成仙就上天吧!”

渴得要命的葉家娃跑到河邊去喝水,葉母急忙跑去將他的腳拉住,慢慢地,葉家娃的頭上長出了角,身上也長出了甲片,不一會就變成了一條巨龍,他媽只好放手,家娃便順著河,喝著水向大海游去,並不時地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娘,每當回過頭來,凡有山遮住其母的,山馬上就沉了下去,開成了一個個的平灘,後人稱之為望娘灘。

溯洄從之追尋含谷火龍的由來

成龍後的葉家娃應詔去見玉皇大帝,玉帝得知財主的惡行,很是生氣,便派遣二郎神與葉家娃同去凡間懲戒財主們,二郎神欲以堵水之法懲治財主們,但葉家娃卻道此法定將禍害無辜百姓,於是學雞叫設計將二郎神騙走,二郎神走後,葉龍騰雲駕霧,到各地取火,將人家早起做飯的火煙吸了一肚,噴向了那些欺壓百姓的財主,將其燒死。

此後,一方太平安樂,生活富足。為紀念葉家娃的偉績,每逢春節,含谷定將上演鋼花舞龍之景,祈求來年幸福安康。

火龍代表的不僅是他們的信仰,更是一種文化。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民孕育一方文化。含谷的濃厚人文氣息奠定了含谷的文化基礎,這也註定了含谷的魅力故事將會不斷流傳下去,也為含谷的文化振興發展樹立了旗幟鮮明的立場。

溯洄從之追尋含谷火龍的由來

(跟著小谷認識更多的含谷火龍文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