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三百萬的老錢幣你見過嗎?

戰國三孔布是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是現今錢幣界公認的名珍之一。即將現身中國嘉德2010年春季拍賣會的這枚武陽"三孔布",通長60毫米,腰寬30毫米,重13克,屬於大型布,為老生坑傳世品。其文字清晰,銅質微紅。面、背周沿有邊廓,澆口在首部,合範較為準確,鑄造精美。面文"武陽"兩字上下書寫,"陽"字左右兩邊分距較大,與"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勢。背面首穿孔上鑄有數字"十五",背文"一兩"字體稍傾斜。

價值三百萬的老錢幣你見過嗎?

背武陽,背兩兩三孔布

成交價(人民幣): 3,528,000

目前發現的“三孔布”大概有三十餘種,實物除博物館藏品外,大多流失海外。而擁有一枚流傳有序的“三孔布”,也就意味著能稱得上古錢幣收藏家。這枚面文為“武陽”古地名的大型“三孔布”,是目前發現的惟一孤品,其學術價值極高,對於研究“三孔布”鑄期以及考證衡制演變和地理位置變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孔布因形制特殊,存量極稀,是先秦貨幣中最富神秘色彩的一類,目前已發現的品種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過10枚外,其餘均在10枚以內,不少是僅見的孤品,其收藏價值自不待言,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武陽”背“兩”三孔布,僅見品,成交價格為352.8萬元,至今是古錢幣拍賣的最高紀錄。

戰國時期趙鑄幣“三孔布”因其首部與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故名之為“三孔布”。“三孔布”是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是現今錢幣界公認的名珍之一。即將現身中國嘉德2010年春季拍賣會的這枚武陽“三孔布”,通長60毫米,腰寬30毫米,重13克,屬於大型布,為老生坑傳世品。其文字清晰,銅質微紅。面、背周沿有邊廓,澆口在首部,合範較為準確,鑄造精美。面文“武陽”兩字上下書寫,“陽”字左右兩邊分距較大,與“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勢。背面首穿孔上鑄有數字“十五”,背文“一兩”字體稍傾斜。

價值三百萬的老錢幣你見過嗎?

戰國下邲陽背十七兩三孔布

成交價(人民幣): 3,680,000

三孔布是戰國時期的鑄幣,其鑄造國別有秦國、趙國、中山國三說,鑄行年代亦有公元前四世紀、三世紀的爭議,分歧較大。

秦國鑄幣說

主要是從三孔布背文用“朱(銖)”、“兩”記重,而秦錢正具有這個特點,認為三孔布記重,符合秦制。秦國以“兩”為單位的錢,有半兩錢、銖重一兩十二、銖重一兩十四、兩甾(兩甾重十二銖)錢,等等。因此,有人比較肯定“這類布錢(指三孔布)是秦國鑄造的”,“三孔記重布之制創自秦地”。有人認為:“朱、兩是秦國所用的貨幣單位,所以它可能是秦國的貨幣。”有人則說:“可能是秦佔趙地後,出現的地方貨幣。”

趙國鑄幣說

主要是從三孔布的形制和所用地名來考慮。認為:“三孔布的形制,完全是三晉貨幣的作風。”三孔布的形制與趙國的圓足布“藺”、“離石”極其相似。“三孔布所鑄地名,絕大部分是趙地。”趙國幣制繁雜,不僅數量多,而且鑄地也多,布幣本身文字所標地名,約一半以上屬於趙國所鑄。迄今發現的三孔布面文,已考出十八種地名。既有趙國領域內的,也有中山國領域內的。根據地名,趙國鑄幣說這一說法是可成立的,且還認為是趙滅中山國以後出現的這種貨幣。

中山國鑄幣說

這種觀點主要從地望來論證。認為目前發現三孔布的面文記地,絕大多數地望在中山國境內。中山國中部是經濟發達地區,也正好是三孔布鑄地密集的地區。三孔布的鑄造國為中山國,也是可信的。

價值三百萬的老錢幣你見過嗎?

鄣 背廿一 · 十二朱 三孔布

成交價(人民幣): 1,495,000

三孔布被列為中國貨幣之罕品,但究竟是哪個國家所鑄至今在錢幣學界仍無定論。自清中期始入譜錄後,無論殘、全均被視為泉中珍品,得以獲藏者如清代張廷濟、陳介祺、鮑康、劉鶚,民國時張叔馴、方藥雨、陳仁濤等人,均為當時赫赫有名之收藏家,無不視若拱璧,惟藏品後來大多流散海外。目前所知收藏三孔布最富者為日本銀行,國內除少數公立博物館外,私人收藏寥寥無幾。長期以來,鑑藏界多認為三孔布是“三晉布幣中最稀少一種”、“實物多已湮沒無聞,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門的也寥若晨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