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香港的Meatless Monday

素食創客合影

週一的我們或許是綠色的|屬於香港的Meatless Monday

週一是嶄新一週的開始,結束了週末兩日的大吃大喝,香港青年謝璐遙通常會在這一天選擇茹素,帶著自制的素食便當去上班。

茹素(即吃素,指食物中不帶有葷腥,純蔬菜。其中還分為純素和蛋奶素。)謝璐遙所實踐的“星期一茹素”,最早是效仿由Meatless Monday組織在2003年推出的活動,號召民眾每逢週一食素,達到健康及保護環境的目的。目前該活動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運動。該計劃期望,通過“每週一素食”來鼓勵參與者降低個人碳排放,開啟綠色環保的生活。

香港匯豐銀行職員謝璐遙說,作為一個非嚴格的素食主義者,“綠色星期一”讓過去循規蹈矩的飲食習慣,變得更加豐富,而且充滿期待。

160萬香港人踐行著“每週一素食”

“每週一素食”的健康生活,謝璐遙至今已經堅持到第二個年頭。“綠色星期一”近年來的參與人數也始終保持著直線遞增的態勢。大到政府官員、演藝明星,小到家庭主婦、大小學生,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踐行著以素食計劃帶動綠色環保的核心理念。

Green Monday的創始人、香港素食創客楊大偉說,“未來的終極目標是,用十年、二十年乃至更多時間,影響70億地球人。”

在楊大偉看來“每週一素食”不只是生活喜好的徹底轉變,而是切實所需的重要改變。

一項源自聯合國2014年的統計數據預測,全球人口到2050年將增至90億。這預示著,未來40年,人類對食物的需求將急劇上升。“然而,問題的關鍵是地球的資源根本不能滿足這麼龐大的需求。”楊大偉說。

和食物短缺相比,人類最先面對的考驗是水資源告急。同樣來自聯合國2014年的數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將會有18億人生活在水資源缺乏的環境中,超過六成人類生活在水資源緊張地區。

2012年4月22日,Green Monday在香港成立。素食者楊大偉選擇在世界地球日這天開始創業,試圖用素食的小辦法來解決環保的大問題。

Green Monday2015年發佈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香港的彈性素食者人數已經達到160萬。這意味著,目前每4個香港人中,就有1人踐行著“綠色星期一”的健康素食計劃。

楊大偉推算,按照每人每週一素食能減少0.213噸二氧化碳的算法,“每週一素食”至少幫助香港減少了90萬噸的碳排放,相當於4000萬棵樹的碳吸收能力。

早在2013年4月,香港政務司司長林正月娥隨同Green Monday走訪了香港各中小學,引導17家午餐供應商向全港145所學校、共計35萬名中小學生,推行“每週一素食”的午餐計劃。

截至目前,全香港共有超過1000家餐廳訂製了Green Monday的素食菜單,其中包括大家樂、翠華等大型連鎖餐廳。

2015年8月,Green Monday的素食計劃理念走進了國際連鎖麥當勞餐廳。始終以肉類漢堡為主打的麥當勞,將在香港的230家門店裡售賣素食漢堡。

高科技素食時代悄然降臨。

週一的我們或許是綠色的|屬於香港的Meatless Monday

在這個無處不被互聯網與高科技驅動的年代,被改造和革新的對象終於落到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盤中餐”上,餐桌上的食物升級了版本,正式進入食物2.0時代。

2014年初,美國硅谷的程序員和工程師們完成了一次關於人類食物創造的重要革命——他們依靠代碼程序和雲端實驗等方式,重新定義了人類傳統認知裡的多種食物。

雞肉、牛肉或者豬肉,不再是某種動物的肉,而變成了一串代碼。製造並最終替代它們的原材料,是某種植物,比如大豆、豌豆等。

藉助熟知人類味覺的電腦程序,程序員和工程師們將成千上萬種植物成分重新排列組合,再通過雲端進行多項科學的測試,最終精準地發現了營養最好、口感最佳的肉類替代品。

很快,一家名叫Beyond Meat的美國高科技素食產品公司出品的植物肉丸、植物雞肉條、植物牛肉漢堡餡等,紛紛被打上了“純素、 零膽固醇、無抗生素、無麩質”的標籤,在美國超市正式出售。

結果在意料之中。素肉系列產品剛被擺上超市貨架,就遭遇消費者的瘋搶,大家在感受高科技素食獨有的魅力時發現:那些植物中並不含有的多種維生素,竟然也被列在產品的營養含量表中。

實際上,早在這款人類史上最純正的素肉進入市場前,包括美國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茨,以及推特(Twitter)創辦人比茲•斯通在內的全球科技界大佬們,就已經用風險投資的方式,最先“品嚐”到了素肉的滋味。

緊跟著投資高科技素食產業的硅谷大腕還包括美國谷歌公司創辦人謝爾蓋•布林等人。美國支付服務公司Paypal創辦人彼得•泰爾還與香港首富李嘉誠共同攜手,投資了名叫Hampton Creek的高科技素食產品公司。

由於李嘉誠的加入,高科技素食很快在香港引發轟動。在楊大偉看來,香港社會向來緊跟世界潮流,崇尚素食理念的香港消費者絕不甘心落伍。

週一的我們或許是綠色的|屬於香港的Meatless Monday

2015年5月,楊大偉帶著這款全世界最先進的高科技素肉,站在了香港一家大型連鎖超市裡,使得香港成為美國之外全球最先享用該產品的地區。

楊大偉說,如此大費周折的目的,是想糾正素食知識的一些謬誤。比如,在傳統觀念中,素食沒有營養,也提供不了美味的享受,“藉助高科技能讓更多人接受素食產品,從而找到踐行‘每週一素食’的最佳理由”。

將素食做成引爆全球的潮流

在Green Monday創立三週年之際,楊大偉與創業團隊遠赴美國走訪多所高校。

在美國,楊大偉回到母校哥倫比亞大學,推行起一項以環保為主的Green Monday計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Green Monday項目負責人史考特•萊特告訴《瞭望東方週刊》,大學亟需將環保的可持續性理念帶入每個學生的生活。Green Monday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把所有事情整合在一起的絕佳機會,以便能更好地在大學生中間建立起健康的生活習慣。

哥倫比亞大學方面承諾,在每週一,學校食堂提供的素食菜餚將超過5道,且素食比例達到食堂菜餚總量的50%,並以此將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園碳排放量降低30%。

週一的我們或許是綠色的|屬於香港的Meatless Monday

這項環保計劃被複制到全美其他多所學校,如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

推行素食理念,年輕人的力量和貢獻是巨大的,這在香港已有豐富的實踐。如何把素食做成引爆香港、中國乃至全球的潮流,楊大偉對此頗為自信。

實際上,當香港國際機場內的80家餐廳開始推行Green Monday的素食計劃時,他就感覺到,“一旦這股潮流起來了,似乎就沒有什麼不可能”。

此後不久,包括古巨基、周慧敏等香港知名藝人陸續成為Green Monday的宣傳大使。楊大偉也發現了參與者數量逐漸增多的可喜變化,許多香港年輕人開始四處詢問:Green Monday是什麼?如何加入?

關於素食,最大的綠色藍海在中國

毋庸置疑,最大的綠色藍海在中國,一個受眾人數以億為單位的巨大市場正等待素食創客們打開。楊大偉想做第一個,於是他走進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素食餐館,發起了更為廣泛的素食餐廳招募計劃。

在2015年7月結束的一場廣東省高校後勤協會的年會展銷上,Green Monday與廣州幾家高校的後勤部門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然而,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是:中國的素食產業和市場依然停留在急需打開並拓展的初級階段。

比如,國內較為常見的素食餐廳,多以宗教主題的居多。在國內多數餐飲環境中,吃素者被誤認為佛教徒的刻板印象短期內尚無法徹底消除。這導致無宗教信仰的素質主義者難以找到滿足自身需求的素食餐廳。

換句話說,對類似Green Monday之類的專業素食組織來說,國內餐飲市場尚未提供適應其發展的便利條件和適當空間。

週一的我們或許是綠色的|屬於香港的Meatless Monday

本文由穀雨素食整理發佈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內容來自於瞭望東方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