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旗:古玉鈣化的鑑定要點(一)

A. 鈣化過渡自然,分佈不固定,可能同時伴有沁色、縫裂、土蝕或灰皮等現象。即使鈣化的玉器,只要沒有被腐蝕,柔潤的包漿依然無處不在。鈣化古玉如果有裂縫,縫裂細長而自然彎曲,會不斷延伸。火燒所造的鈣化,會生硬無光澤;且佈滿均勻、短小、平直的裂紋。作偽鈣化不會多種現象同時存在。

王紅旗:古玉鈣化的鑑定要點(一)

廣東南越王墓出土的漢代出廓璧,鈣化分佈不固定,過渡自然。

王紅旗:古玉鈣化的鑑定要點(一)

圖一

王紅旗:古玉鈣化的鑑定要點(一)

圖二

徐州博物館藏,漢代出廓璧。鈣化後的表面包漿依然存在。

B. 將鈣化有較寬裂縫的玉器放在溫水中,會發現多處縫裂中有連續不斷的細小的氣泡冒出。這是因為玉質內部分子結構質變後變得疏鬆,會不斷吸水。直到玉器完全浸透,這種現象才會消失。將其拿出來放置一段時間後,仍然如此。

這種現象,與陶器有些相近,有經驗的玩陶人,他會往陶器上甩一把水來檢驗陶器的真偽。真品會瞬間吸水,陶器表面很快變得乾燥,原因一是古代陶土較粗燥,有空隙;二是燒造溫度低,陶土瓷化差,緻密度不夠。

C. 鈣化部分多有開窗出現,開窗的形狀變化不一,並且開窗與鈣化邊緣過渡自然;放到水中浸泡後觀察開窗現象更加明顯。鈣化的部分是自外而內通體鈣化,不會透光。做偽鈣化無開窗,界限明顯,無過渡,死板生硬。

王紅旗:古玉鈣化的鑑定要點(一)

徐州博物館藏,漢代玉鋪首,鈣化後開窗見地現象,開窗部位和鈣化部位過渡自然。

王紅旗:古玉鈣化的鑑定要點(一)

臺北故宮藏,戰國龍佩,鈣化的同時開窗見地。

D. 玉器陰陽面的鈣化程度會不一樣,陰面較陽面鈣化厲害,陽面多見開窗現象。

王紅旗:古玉鈣化的鑑定要點(一)

圖一

王紅旗:古玉鈣化的鑑定要點(一)

圖二

戰國玉帶鉤(自藏),鈣化的陰陽面變化明顯。

下期繼續講解古玉鈣化的鑑定要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