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社會越進步,我們越貧困?

問題的提出

在我們的社會中,不可避免出現了這種情況:我們發現自己作為一個勞動者,是那麼的貧乏和一無所有。我們站在勞動力的人才市場上,除了手中的那一紙簡歷之外,還擁有什麼呢?我們連古代的佃農都不如,佃農至少還擁有著用於耕作的工具,地主如果不與他們合作,不借用他們的工具就無法開墾、生產,獲取地租。

而我們對於企業而言,除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外,是那麼的一無是處。就連我們辦公時所使用的機車、電腦、打印機等都不是我們的,也就是說:我們手中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同時,我們住的房子是房東的,我們坐的汽車是巴士集團的,我們所吃的糧食,所穿的衣料都需要工資去交換,我們的生活資料是那麼的有限。

我們無時不在疑惑,相比於古代,現代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日益提高,可是為什麼我們還是跟古代的農民一樣,所獲得的收入僅能維持自己生存呢?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再壓低我們的生活水平,使我們無法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為什麼在發達工業社會里,大部分的人還屬於領取幾千元來過活的工資階層?難道現代人的勞動力價值跟古代農民一樣,就只能夠維持個體的生存而已嗎?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社會越進步,我們越貧困?

勞動者的貧困

在發達工業社會里,當社會財富的增長處於衰落狀態時,勞動者會因就業量減少、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工資線壓低而遭受最大的痛苦,陷入飢餓之中;當社會財富處於增長狀態時,伴隨著工資的提高的是過度勞動的出現,勞動者被資本驅趕和剝削趨向他們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大部分勞動者要麼過勞死要麼麻木的生存;當社會財富處於完滿不變的狀態時,貧富關係得以確立,並不斷的拉開差距,階級關係日益固化起來——一句話,這個社會從來就是反對勞動者的

在我們的時代,大部分勞動者的勞動都是僱傭勞動,這無可置疑。但在過去,勞動力並不向來是商品,勞動也並不向來是僱傭勞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有過奴隸與農奴,他們的勞動不具有僱傭的性質,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之後,僱傭勞動制度才得以廣泛的確立。

與奴隸和農奴不同的是:資本主義時代的勞動者(狹義稱為工人,廣義包括藍領白領等工薪階層)不是屬於某一個資本家,而是屬於整個資產階級。在這樣的社會里,個人從屬於個人的人身依附關係消失了,代之於階級從屬於階級的新關係。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者是自由的,但他所謂的自由只是選擇由誰來僱傭他、剝削他的自由,奴隸和農奴受一兩個奴隸主或地主的直接剝削,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者則受整個資產階級的剝削。資本主義的勞動者所受到的待遇可能會更慘,因為他不像奴隸那樣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他的僱主不會像愛護私有財產一樣愛護他,他只是整個資產階級剝削的對象,他是可以利用的公共物品,至於人們對公共物品的自覺愛護意識有多低,大家都明白的。

僱傭勞動制度與異化

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領取的報酬叫做工資,工資在本質上是一定的貨幣量。亞當斯密曾站在資產者的角度,把工資、地租和利潤視為構成產品價格的要素,他沒有看出工資與產品其實是分離開來的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社會越進步,我們越貧困?

事實上,工人在自己的勞動產品還未生產出來之前就已經獲得工資了,工資並不是屬於勞動產品的份額。資產者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不是來自售賣產品後所得到的貨幣,而是來自在生產前已經儲備好用來僱傭勞動者的貨幣,所以勞動者與他們的產品之間是一種對象化的、異己的關係。勞動是勞動者的生命活動,是勞動者本身的生命表現。但是在僱傭勞動制度下,勞動作為生命活動卻變成了生存的手段,在勞動者的眼中,勞動已經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犧牲了自己的生活,勞動者為自己生產的是工資,不是產品。

在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制度下,勞動者被貶低為最低賤的商品,勞動者的貧困同他的生產率是成反比的。現實與常識恰恰相反,並不是一個人越努力工作,他所得的就越多,而是一個人越努力工作生產,他所製造出來壓服他的對象的實力就越大。努力工作後所得的增多隻是對於相對於其他勞動者來說罷了,真正獲益的是用來壓服勞動者的對象,是資產者。一個工人,如果他努力工作,那麼他所生產的產品數量就會更多,他因為自己的生產效率高,因而在工資上比其他勞動者更有競爭力,但這不是鼓勵勞動者努力勞動的理由,因為努力勞動的另一個後果是他所生產出來並與他對立的產品的數量劇增,他領取工資時所需要與之鬥爭的資產階級(勞資關係中的資方)財富隨著劇增。他努力勞動,每增加一分工資,資產者就獲得十分產品的回報。顯然,他與自己同階級的勞動者收入差距稍微拉開了,但他跟資產階級的收入差距卻拉得更大了。這樣,

社會最終不可避免的分為兩個階級,有產階級與無產者階級。

社會分裂成有產者和無產者,這對於勞動者來說是致命的。在過去,生產資料與勞動從來就不是分離的,只有經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剝奪之後,才造成了自由工人和大地主、大資本家的階級對立。地主和資本家能把產業收益加入自己的收入中,而勞動者僅獲取勞動所得,勞動者的競爭遠比地主和資本家間的競爭劇烈。生產資料與勞動分離,這對於勞動者而言,不僅是必然的、本質的,而且是有害的。

喪失與奴役

在僱傭勞動者制度下,我們立即就接觸到了異化理論。因為勞動者生產所得到的報酬不是直接的勞動產品,而是工資,因此勞動產品對於勞動者而言,是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勞動者的力量而同勞動相對立的。勞動者每天都在生產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對自己的創造物沒有所有權,這對資本主義法學的所有權學說而言,確實是一個嘲諷。(黑格爾以為取得佔有主要分為兩種途徑:即身體直接把握某物和對某物進行標誌,對於勞動者而言,他確實身體把握了勞動產品,並且把自己的勞動物化在產品裡,形成標誌,但他卻無法佔有勞動產品,他所能佔有的只是工資。)

勞動產品表現為凝固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勞動,因此稱為勞動的對象化,對象化還不是異化,無論是僱傭勞動還是的勞動,通過勞動而生產產品都是一種對象化的過程,但只有在僱傭勞動制度下,對象化才會進一步的發展成異化。勞動者對於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係就是對於一個異己對象的關係,勞動者不佔有產品,他只是把自己的勞動轉化成一種與他相異的、外在的東西,一種外部存在。比如說,我從事建築勞動,於是我的勞動便跟鋼筋水泥混合在一起,對象化成一棟建築物,建築物相對於我而言是一種外在的東西,是我的勞動的對象化。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社會越進步,我們越貧困?

在對象化的基礎上,勞動的異化首先表現為對象的喪失。我們知道勞動產品是勞動者的對象,如果勞動者能夠直接佔有自己的勞動產品,那麼就不會存在異化。但是在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下,勞動者並不直接佔有勞動產品,勞動產品的所有權屬於僱主。因此對於勞動者而言,勞動產品是喪失了的對象。建築工人從事建築勞動,他蓋起高樓大廈,但高樓大廈的所有權從來就與他無關,對於他而言,他的勞動產品喪失掉了,作為補償,他只拿回足夠維持生存的工資。

其次異化還表現為被對象奴役。在僱傭勞動制度下,勞動者不僅喪失了自己的勞動產品,而且還要反過來被這些產品給排擠和奴役。建築工人修築房屋,領取工資以求生存,房屋不僅不屬於他,而且房屋在資本的炒作下會影響到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進而反過來影響到建築工人的生活。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勞動者修築起來的房屋越多,他所能買得起的住房卻越來越少。當對象的喪失與被對象奴役這兩種條件都滿足以後,異化就真正形成了。

異化勞動的痛苦

資本主義把對象的喪失推向極致,以致於勞動者不僅喪失了作為自己勞動成果的勞動產品,而且連自己的進行勞動必要對象(生產資料)和生活的必要對象(生活資料)也一併喪失了。勞動不僅與勞動產品分離,而且還跟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離,勞動者除了勞動之外,他跟外界世界徹底的分離開了,他除了勞動,一無所有。而勞動在有時候也是不屬於他的,當他把自己的勞動賣給資本家後,在工作日裡,他的勞動就不歸他所有,勞動者只有在盡極大努力和極不規則的休息時間裡才能重新佔有自己的勞動。

在被對象奴役方面,更是愈演愈烈。建築工人的勞動需要結合水泥、鋼筋等材料才能築成建築物,水泥、鋼筋等都來自於感性的外部世界,即自然界。如果沒有自然界,勞動什麼也不能創造。自然界給予勞動者勞動的對象(生產資料)和生活的對象(生活資料),因此自然界與勞動者本身就是不應該分離的。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作用下,這種分離出現了。勞動者通過勞動與感性外部世界之間進行物質的變換,生產出勞動產品,但勞動者所佔有的不是產品本身,而工資——因為他所從事的是僱傭勞動;因此,感性外部世界對於勞動者而言,是與他逐漸疏遠的存在,他越是佔有外部世界,外部世界越是遠離了他,他生產的產品越多,他越被自己的產品所排擠。他只有先成為勞動者,成為對象的努力,他才能得以生存,他作為工人的本質已經先於他作為人的本質了。如果他不先成為工人,他就無法生存。因此我們發現,對象奴役了人,對象使人不再直接是人,而是要求人必須承認自己是工人,承認自己的奴隸地位,他才能成為人。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社會越進步,我們越貧困?

在僱傭勞動制度下,勞動外在於人、人與自己的勞動相分離,人對勞動感到厭惡。人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的能力,而是否定自己的肉體和精神,他是為了生存,為了得到工資,才以出賣勞動為代價參與僱傭勞動。在僱傭勞動中,人感覺不到自己的體力和智力得到了發揮,他的勞動不是自願勞動,而是被迫勞動。一旦下班的時間到來,勞動者都會想逃避瘟疫一樣,迫不及待的跑出辦公室,結束勞動。勞動者不愛勞動的原因是因為這種勞動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僱主,因此僱主總是傾向於延長工作日,要求加班勞動,而勞動者卻反過來傾向於怠工,但現今的工作制度一向都是對考勤做出嚴格規定,卻有意寬鬆加班限制,究其原因,還是資本家在競爭上更佔有優勢的緣故。

因此,僱傭勞動擁有以下特點:一、它是在買賣中形成的強制勞動;二、對於勞動者而言,它是一種為了生存而做出的犧牲,因此它是自我折磨的勞動;三、僱傭勞動裡的勞動在所有權上出現了顛倒,勞動不屬於勞動者,而是屬於僱主。僱傭勞動制度就是勞動的異化、外化的根源,它的基礎就是私有制、私有財產,它造成了勞動者的勞動不再屬於自己,勞動表現為勞動者的異己性。它造成了勞動者的對象喪失以及被對象奴役,它是異化理論的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