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羣變成了「馬屁羣、廣告羣」老師直言,最煩這類人

“如今,孩子們上學使用微信“家長群”非常普遍,但因為這個“家長群”,不少家長和老師都快崩潰了!”

1

班主任吐槽:

家長群信息一直在刷屏

在北京一所中學當初中班主任的劉明,覺得自己最近得了“手機恐懼症”。因為,他的微信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

這些呈指數上升的聊天記錄,都來自劉明所在的班級家長群。劉老師說:“有時候發一條學校通知,家長就轟炸式回覆。一會兒一條,微信一直蹦。”

有類似經歷的,還有在甘肅平涼某幼兒園做老師的趙娟。她告訴記者,老師每天都要在群裡把小朋友吃飯的照片、學校通知等內容發送到家長群裡。家長們看到消息後,就會在下面跟風回覆“謝謝老師”、“老師辛苦”等客套話。

她說“我很感謝家長們對我工作的支持,但每個家長都發一句,反而讓後來的家長看不到重要信息了,所以我希望家長們少發收到消息。”

當然,這還只是其中一種情況。更讓趙娟鬱悶的是,

不少家長會在群裡發廣告或者各類點贊、轉發抽獎等信息。

趙娟說,“有時候十多分鐘沒看手機,再一看微信,未讀消息就過百了。結果點開看,全是家長們在群裡聊些瑣事,或者發些廣告宣傳。”

如何還手機清淨呢?

在廣州一所中學做班主任的黃伊老師,就和年級其他班主任老師一起商議出一份群規。這份群規明確要求:“群內不得發任何與班級和孩子無關的信息,如廣告、投票、紅包等。”

此外,群規還專門規定,班主任發送消息後,如無特殊註明收到回覆,則不必回覆。

家長群變成了“馬屁群、廣告群”老師直言,最煩這類人

2

每天數十次

為家長直播“校園生活”

閒聊的微信消息轟炸著老師的手機,但他們的家長群負擔遠不止這些。

“家長放心,寶貝們開始上課啦”

“孩子進入午睡時間啦”

“我們在室外玩遊戲啦”

……

這些幼兒園裡平凡不過的日常,陳宏每天都要錄製成短視頻,發送到家長群裡。

陳宏是南昌市一所幼兒園的班主任,上課之餘,她每天花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著孩子們拍短視頻。

“從孩子進園到放學,從教室裡到教室外,我幾乎是跟蹤拍攝,一天要在家長群發至少10個短視頻,讓家長們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兒園裡的情況。”

但這些工作,很多家長們覺得還不夠。“沒有在視頻裡看到我家孩子”,是群裡家長最經常給出的反饋。無奈之下,陳宏得專門去找到這位家長的孩子,再拍一個視頻發給家長看。

“若是忙的顧不上,有些家長就私聊我,說沒看到孩子著急。”陳宏說,這樣刻意提醒她“現場直播”的微信,隔三差五就會來一波。

相比於陳宏,廣州黃老師稍微輕鬆點。她在群裡被“赦免”拍視頻,只用不時發點學生照片就行。

於是,和陳宏一樣,黃老師也得在上課前、學生午睡時、做課間操時拍照片,實時發送給家長看。黃老師說“有時候學生去上體育課,我也要跟著去一趟,給家長拍孩子上體育課的場景。”

家長群變成了“馬屁群、廣告群”老師直言,最煩這類人

老師分享孩子上課視頻

3

班主任吐槽:

家長群信息一直在刷屏

相比於為孩子拍照片和視頻的任務,更讓老師頭疼的,是在群裡和家長溝通得“語言平和,拿捏準確”。

劉明老師,就常為聊天問題感到頭疼。他說,文字留在微信群裡,就成了證據,每個老師都要謹言慎行。

他講起班裡數學老師在群聊裡被“怒懟”的經歷。

一名學生數學成績有所退步,數學老師在群裡@了孩子家長,提醒家長孩子數學下滑,要多注意點。

本是一句善意提醒,可誰曾想,孩子的爸爸來了氣,在群裡回應數學老師:

“我孩子那麼聰明,成績下滑是老師問題。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面對家長的“玻璃心”,劉明說,老師們不得不注意自己的遣詞造句,在群聊時把握分寸,照顧到每位家長的面子,謹言慎行很重要。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黃老師的聊天群規裡也寫明:“家長不得在群內諮詢孩子的表現,有需要請電話或到校交流。”幾位班主任私下也約定好,只在群裡發學校的公告和班級事情,絕不就個別學生的情況在群裡做任何討論。

家長群變成了“馬屁群、廣告群”老師直言,最煩這類人

4

幼兒園出聊天規則

還家長群本來模樣

家長微信群是把雙刃劍,它的存在拉近了學校和家庭的距離,降低了老師和家長溝通的成本。但沒有規則不成方圓,要營造良好的聊天環境,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在網絡世界做“戲精”。

很多家長群的群規也開始寫上:教師在上班期間專注於帶孩子進行活動,無法隨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家長請儘量選擇中午或教師有空的時間交流,若有事請私信留言。

另外還有些家長群群規寫到:機切忌在微信群中出現大量奉承拍馬的行為,不僅會引起他人的不適,也會讓老師覺得比較尷尬。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明確的規定,才能讓老師更好的工作。

家長群變成了“馬屁群、廣告群”老師直言,最煩這類人

看完的家長有同感嗎?

現在,家長微信群已經成為老師的隱形負擔。

老師們忙於三尺講臺已經不易。

家長們和老師溝通時,

不妨多一份諒解,多一份支持。

只有家長與老師並肩作戰,

才能真正實現家校聯盟,讓孩子學有所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