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八旬老人用剪紙記錄了40年的航天巨變

故事八旬老人用剪紙記錄了40年的航天鉅變

故事八旬老人用剪紙記錄了40年的航天鉅變

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是藝術家

81歲的王文質熱愛他從事一生的航天事業,熱愛紅光溝,熱愛長安,熱愛剪紙。他用剪紙描繪著他熱愛的航天事業,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記錄著改革開放40年老百姓生活的鉅變。

故事八旬老人用剪紙記錄了40年的航天鉅變

從兒童團長到航天人

一頭銀髮的王文質性格開朗,待人熱情,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王老思路清晰,一口京腔顯得十分親切,與人交談,王老時而微笑、時而大笑,講起故事引人入勝。

“1937年1月,我出生於北京市通縣。”王文質說,10歲時王文質擔任村裡的兒童團長,不知為什麼突然喜歡上了剪紙。當時村裡有個姓耿的皮影藝人,王文質就拜師學藝,學會了刻影人和剪紙。

與傳統剪紙多數對稱和內容主要為神話傳說不同,王文志的剪紙絕大多數並不對稱,內容也多與時代變遷、歷史事件有關,看上去更具故事性、紀實性。

“我把自己的剪紙叫做剪紙版畫。”王文質說,“可能是受小時候學刻影人的影響,我的剪紙與普通的有點不同,有人說是剪紙的手法,版畫的表現力。”

1952年,王文質參加工作,進入北京211廠,隨後進入北京第一航空學校讀書。1956年,王文質進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是“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當時王文質在試飛樓工作,非常幸運的拍下了錢學森的照片。

故事八旬老人用剪紙記錄了40年的航天鉅變

故事八旬老人用剪紙記錄了40年的航天鉅變

大年初二出發 八年未見親人

1967年冬日的北京寒風凜冽。正月初二這天,正在家裡過年的王文質被一陣咚咚的敲門聲驚醒,開門一看,來人是他工作的北京211廠廠長張子修。廠長說:“小王明天你跟我一起到陝西秦嶺大山裡工作去”。王文質二話沒說第二天一早打起揹包就踏上了西行的列車。

走下火車再改汽車,一路上汽車過後揚起漫天的黃土,幾乎看不見人影,一排灰土平房像小小的土地廟。而這一切在王文質的眼裡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這裡對他來說已是第二次來了。1965年他曾代表組織來此慰問山裡的建設者,當時這裡連路都不通,異常荒涼。

“我走的時候小兒子才1歲多,剛剛學會走路”王文質指著一副名為《金水橋畔別離情》的剪紙說,“這一走八年都沒見親人。”剪紙的畫面是一位女子牽著一個小孩送別丈夫,丈夫低著頭為妻子擦眼淚,畫面背景是天安門,下方配文為:六七十年代,上海、天津、西安幾大城市,大批的技術工人、科研人員要離開大城市,來到秦嶺深處參加三線建設。“這個畫面的原型就是我,這個小孩是我的小兒子。”王文質介紹說。

王文質走的時候,家人只知道他在陝西寶雞一個保密單位工作。由於工作繁忙,加上當時他對保密的理解就是不能對外聯繫,王文質八年沒有回家,也很少寫信。

1976年王文質老家遭水災,王文質愛人無奈之下將大兒子和二兒子寄託在孩子的姥姥家裡,拿著一封王文質寫給家裡的信,帶著小兒子到陝西寶雞來尋找王文質。愛人一連在寶雞找了兩天,都未找到王文質的單位。第三天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從龍口車站(現稱鳳州車站)乘汽車來到了基地。夫妻團聚時抱頭大哭。之後,單位幫妻子安排了一份後勤工作,從此安家在陝西。說著,王文質的眼眶裡蓄滿了淚水。

故事八旬老人用剪紙記錄了40年的航天鉅變

“年輕的時候剪紙主要是為大家服務,特別是過去辦婚禮,剪紙非常受歡迎。”王文質說,做多的一次,單位35對新人舉辦集體婚禮,需要很多剪紙,為了完成“任務”,他特地發動全家一起動手,集體剪紙。

1997年,王文質從067基地七一零三廠退休,退休後的他更加喜愛剪紙藝術。王文質的作品在構圖上吸收了年畫漫畫寫意的長處,而剪法又藉助了版畫的特點,創作時剪刀刻刀並用,在陝西長安地區乃至西安都獨樹一幟,被人尊稱為“剪紙王”。

王文質家中,有一塊雁塔區政府2010年頒發的牌子,上面寫著:西安市雁塔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版畫技藝。

王文質的剪紙作品有很強的時代氣息,而且多取材於真實故事。為了擁有大量素材,退休後他經常騎自行車,深入長安農村搞社會調查,和廣大農民交朋友,拉家常,他的足跡遍及長安區一大半鄉鎮。在走訪中,王師傅感受最深的是今昔變化,其中剪紙《人歡魚躍》靈感就來自長安東大鄉西留鋪鄉發展養殖和旅遊業而致富的事蹟。

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對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翠華山園區進行實地考察。在對秦嶺終南山文化歷史、民俗風情的考察中,專家看到了王文質創作的剪紙《翠華仙境》,大為讚賞。王文質家中有一張照片,照片裡,外國專家對著剪紙伸出大拇指,表示讚賞。

故事八旬老人用剪紙記錄了40年的航天鉅變

剪紙記錄時代變遷

這些年來王文質一直關心著航天事業,他用剪紙的形式將紅光溝裡艱苦創業,我國航天液體火箭發動機由最初的艱難仿製,到自主研製我國 “第一心”,直到研製低溫高能、長征系列、載人航天飛太空等內容。 王文質將創作的系列剪紙起名為《航天曆史》(又名創業組歌)。

“這個冊子一共35張剪紙,記錄了航天基地的發展過程。”王文質打開冊子,第一頁是他用毛筆書寫的,是“引言”,寫著“四十年磨一劍,四十年滄桑,四十年飽含了一代航天人的酸甜苦辣,凝聚了一代人的創業歷程。”

這些剪紙作品是以時間為軸線的,採用紀實的方式創作。“我用業餘時間,先寫回憶錄,然後構思、設計畫面,再用鉛筆畫出來,用毛筆描一遍,最後剪出來。1994年動工,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完成。”王文質說,當時市面上黑紙比較多,就用了黑紙來創作。

“這本冊子是我的珍藏版,去北京軍事博物館參加過展覽。”王文質說。隨著一幅幅作品的展開,從上世紀60年代航天職工在秦嶺深山鳳縣修路、拓荒、建廠、建宿舍,到上世紀90年代基地從深山遷到西安,再到有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成功發射的畫面,一幅幅剪紙畫面栩栩如生。 王文質還有一套“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紅色剪紙, “主要記錄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變化。”

這些作品從城市到鄉村,大到國家小到家庭,從各個角度反映了改革開放40年發生在祖國大地上的滄桑鉅變。這些作品創意新穎,構圖精巧,如《飲水思源》圖案為梅花形,花心是樂爺爺手捧甜甜的自來水,四周花瓣裡是過去住茅草屋、點油燈、逃荒要飯、給地主放羊砍柴等一幕幕苦日子。《當代千手觀音》講的是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用千千萬萬雙手託舉出拉薩鐵路、南水北調、黃土高坡治理等重大工程。《唐僧二次取真經》、《太白重遊咱故里》則通過古人之眼觀人間變化。王文質還為每幅作品配寫了簡短的說明文字,字裡行間都能讀出他對祖國富民好政策熱情歌頌。

故事八旬老人用剪紙記錄了40年的航天鉅變

幾十年來王文質剪刻不斷。王文質說,在有生之年,他要用手中的剪刀,多創作出具有時代特點的作品,剪刻出普存於老百姓中的民心民意。

故事八旬老人用剪紙記錄了40年的航天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