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喪母 7歲爺奶離世 14歲父親去世 依靠親戚 終成「大國之盾」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關於“矛與盾”的探討。在冷兵器時代,有了矛,就有了盾。而在如今的高科技信息化年代,如果將導彈比喻為矛的話,那麼反導武器則是為盾。兩彈一星的創舉無需再多談,他真正使得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亮出了自己的“拳頭”。而反導系統的研製,卻是為中國築起了一道新的城牆。而今天要講的人物,就是為反導技術付出了巨大貢獻的導彈試驗專家—陳德明,主席曾親自為其頒授一等功證章證書。

說起陳德明小時候的故事,著實有點讓人有些心痛。他出生於湖南常德的一個農民家庭,母親在他剛學會走路時就因為在田間勞作而突發疾病後撒手人寰。後來疼愛他的爺爺奶奶也在他僅僅只有六七歲的時候相繼離世,不過好在這時還有父親和一個視他如己出的叔叔。後來父親再婚,去了老家不遠的地方生活,陳德明當時決定,不跟父親過去,而是選擇了跟叔叔在一起生活,因為他的叔叔說是他的第二個父親也毫不為過。

可是好景不長,叔叔在他上初二的時候也離世了,更悲劇的是14歲的時候,父親也突然離世。接二連三的家庭變故給了陳德明深沉的打擊,今後該怎麼辦?吃什麼?這些最基本的問題擺在了他的面前。無奈之下,他放棄了學業,投奔了遠房的伯父,在那裡跟隨伯父學習木匠以維持生活。可是一段時間後,當他漸漸開始走出沉重的悲傷後,發現自己實在幹不好木匠這活,而且他心中一直也想著讀書。


在冷靜下來後,他開始第一次規劃自己的人生。先是與姑姑商量了自己的讀書計劃,可是姑姑也沒什麼文化,更沒什麼遠見,而且那個時候高考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他們覺得陳德明頂多也只能初中畢業後讀箇中專罷了。可是這時的陳德明已經鐵了心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參加高考,去上一所好的大學。糾結無奈之下,他來到姥姥家,想聽聽姥姥的意見。

幸運的是,在姥姥家,他遇到了輟學以來第一次見到的小姨,小姨是一所學校的老師,知道他輟學後她一直在找他,但那個年代通訊著實不發達,很久沒聯繫上陳德明。這次找到陳德明,她歡喜的不得了,並堅決支持他的學業。1986年7月,當陳德明接到國防科技大學航天動力學與飛行試驗專業的錄取通知書時,淚流滿面,此時,他所擁有的東西除了大量的課本、幾件破舊衣服和一床單薄的不能再單薄的被褥外,已別無他物。

大學畢業後,擁有了一身好“武藝”的陳德明謝絕了導師讓他留在長沙的機會,參了軍入了伍,走向了千里外的西北大漠。開始了他的反導生涯。他曾說:“人多會遇到不幸,但不能丟了不屈”。2016年7月25日,中國中段反導攔截試驗畫面首次公佈,這標誌著我軍又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