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藏家都愛古錢幣?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中國古錢幣不僅品種豐富,而且鑄造方法每個時代都不一樣,根據《天工開物》記載的鑄錢流程,來詳細介紹古代各色古錢幣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為什麼藏家都愛古錢幣?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1.鍊銅

從我國考古發掘來看,夏代已經能熔鑄青銅。古代鍊銅方法主要有火法和溼法兩種。第一種為“火法鍊銅”,例如以孔雀石為原料鍊銅。殷墟考古發現,3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運用了此方法。孔雀石與點燃的木炭接觸而被分解為氧化銅,繼而被還原為金屬銅;第二種為“溼法鍊銅”,中國人最早利用天然銅的化合物進行溼法鍊銅,西漢時即利用硫酸與氧化銅反應,將銅礦中的銅元素轉變成可溶性的硫酸銅,再將鐵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把銅置換出來,這種方法叫溼法鍊銅。

古人在提煉及使用紅銅(純銅)工具過程中,發現將紅銅與錫、鉛等金屬熔融在一起,就能克服純銅溶液粘稠、流動性差、質地不如石器堅硬的缺點,煉製出一種青灰色的合金,這就是青銅。青銅有熔點低,易於鑄造,硬度大,融化後流動性好,少氣泡等優點,適於鑄造鋒利的刀刃和細密的紋飾,因而我國古代的貨幣大都是使用青銅材質。

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逐步發現了銅與錫、銅與鉛、銅與鋅的配比的改變,使煉製出來的青銅的屬性發生變化的規律:加進的錫越多,熔點越低,隨著加錫量的增多,硬度也隨之增高,遠遠超過了紅銅的硬度。但是當加錫過多時,青銅反而變脆,容易斷裂。後來,人們又發現在青銅中加入定量的鉛,就能克服青銅較脆的弱點。通過反覆的實踐,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經總結出配製青銅合金的規律。

根據對古錢幣的考證,在漢代開始至明代初期的少量鑄錢中含有通過礦石夾帶的鋅元素。由於純銅加鋅鑄造的黃銅具有良好的鑄造性能,顏色華貴,明代嘉靖年即啟用金屬鋅直接配紅銅鑄造錢幣。這在銅合金鑄造史上是個劃時代的轉變。從此,黃橙橙的銅錢廣受歡迎。


為什麼藏家都愛古錢幣?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藏家都愛古錢幣?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2.制範

我國最初的鑄造技術是使用石範。由於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溫,隨著製陶業的發展,很快就改用泥範。在商代早期有了泥範鑄造,中期即大規模使用。範就是人們常說的模具,是用來構成器物造型和紋樣的(“模範”一詞即來源於此)。鑄錢一般是採用的平板範,從質地上來說,平板範有泥陶範、石範和銅範三種。先秦時期鑄錢大多使用的是泥陶範。泥陶範鑄錢,先製作面範的範坯,範坯未乾之前,在上面雕刻錢型、製作澆道和澆口;再製作錢幣的背範,並同時陰乾,再將之燒造成陶範。面範與背範合攏後,上面有封閉的範蓋,範蓋上至少留下一個澆注孔。

到戰國末年開始較多地使用石範和銅範。由於石範光潔度較高可以反覆使用,在西漢初年得到廣泛採用。銅範鑄錢在漢武帝以前使用並不普遍,代表性的有楚國的蟻鼻錢和戰國的秦半兩。而隨著漢武帝五銖錢的鑄行,銅範得到空前的發展,並使這一工藝發展到鼎盛時期。隨著銅範的誕生,除製作泥範的銅範(稱為模或母範)以外,還出現了專門用來製作銅範的“模”。模中的錢文是以陽文正書的,是專門用來翻制範的“範”。模的使用是我國古錢幣鑄造技術的一次突破性進展,它使所鑄造的錢幣式樣和重量趨於規範和統一。與銅範同時出現的還有鐵範和鉛範。

到唐代以後,就出現了母錢,用母錢作為模具,大大提高了制錢的效率。


為什麼藏家都愛古錢幣?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藏家都愛古錢幣?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3.澆鑄

將正反陶範或石範相扣並填充外部縫隙後沿澆道和澆口灌進熔化的銅液,待冷卻即成錢胚。由於模的使用,為疊鑄工藝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澆鑄銅錢時,將由模翻制而成的範疊放在一起,一次能澆鑄數十枚錢幣。疊鑄省工、省時、省料,大幅提高了產量,而且保證了質量。我國最早的疊鑄幣是戰國時期的齊刀幣,秦始皇的半兩錢、漢武帝的五銖錢等都曾用這種方法鑄造,在王莽幣制改革時已經得到比較廣泛的使用。唐朝時期,還發明瞭翻砂鑄錢法,是錢幣鑄造技術的又一次飛躍,到五代時期這一方法已被普遍使用直至清代。翻砂鑄錢法是將鑄母錢用型砂印製出錢模,然後用來澆鑄錢幣。大致工藝過程為:用四根木條做空框,中間填上型砂,用木或陶等物刻成的母錢在沙土上扣出型範,再把同樣一框型砂合在上面,成為錢的背面,如此逐漸層疊累加達數十框之多,上面留出澆口,用繩捆緊加固,然後將融化的銅液澆注進去,待冷卻後開框,則成樹型的錢胚了。


為什麼藏家都愛古錢幣?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4.銼錢

經過澆鑄後形成錢胚,需要逐一進行摘斷磨銼加工。銼錢即是將銅錢邊緣用矬具進行打磨平滑的過程,古錢幣銼錢邊緣都是經過順圓周方向切削加工,使成品顯得自然、得體。

這就是古人基本的制錢流程了。看似簡單,裡面的操作過程還是非常複雜的,分工也很細緻,比如清代制錢每爐設爐頭一人,其所需工役有八行:看火匠、翻砂匠、刷灰匠、雜作匠、銼邊匠、滾邊匠、磨錢匠、洗眼匠。因為有了這些古代工匠的無數心血與汗水,才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閃耀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萬千結晶哦!

為什麼藏家都愛古錢幣?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由於歷經歲月滄桑、自然災害、兵火戰亂、人為毀壞等諸多原因,中國有些古錢幣至今已如鳳毛麟角,存世量極為稀少。有的至今仍是“孤品”,如五代十國“開平通寶”、北宋隸書 “紹聖重寶”、明代 “永樂通寶”背三錢;有的存世僅有數枚,如五代十國“大蜀通寶”、“大齊通寶”、遼代“天顯通寶”;有的存世不過數十枚,如先秦“三孔布”、齊“六字刀”、五代十國“天策府寶”、“乾元重寶”等。常言道“物以稀為貴”,這些稀世錢幣的收藏價值自然非同一般,少則上萬元,多則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問題是哪些古錢幣屬於稀世錢幣,這就需要古錢幣收藏愛好者潛下心來多閱讀古錢幣書籍,多查看古錢幣專著譜錄,多瞭解各類古錢 幣鑄行以來的出土情況和存世量的有關報道,還要用心多記,做到胸中有數。這些稀世錢幣是我國古錢幣歷史天空中的耀眼的“晨星”,是我國古錢幣歷史長河中閃光的“珠貝”。本人現將這些稀世錢幣從浩渺無邊的古錢幣“大海”中一一採擷出來,羅列於後,以供古錢幣收藏愛好者辨認和識記。


為什麼藏家都愛古錢幣?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藏家都愛古錢幣?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一)先秦時期:橋足半釿布、三孔布、博山刀、晉陽匕、齊六字刀、“東周”、“西周”(圜錢)、共屯赤金(圜錢)、特大型空首布、“東周”、 “安周”空首布、聳肩尖足空首布、晉半釿平首布、梁半尚二百(金)當寽、垂二釿、陰晉半釿、洮涅釿銳角布。

(二)新莽時期:中泉三十、壯泉四十。

(三)南北朝時期:太夏真興、永光、景和。

(四)唐代:鹹通玄寶。

(五)五代十國:開平通寶、開平元寶、天成元寶、永平元寶、天德重寶、天策府寶、乾封泉寶(楚)、廣政通寶、大蜀通寶、保大元寶(背天)、永通泉貨、大齊通寶、乾亨通寶、永安一十、永安五百、永安一千。

(六)兩宋時期:建國通寶、聖宋通寶、鹹平元寶(折十)、祥符元寶(折十)、九疊篆皇宋通寶、建炎元寶、大宋通寶(當拾)、臨安府銅質錢牌、紹熙通寶、紹熙元寶(折五)、慶元通寶(背永)、開禧通寶(折十背利)、嘉定元寶(背越)。

(七)遼代:天顯通寶、應歷通寶、保寧通寶、通行泉貨、會同通寶、天祿通寶、天朝萬順(契丹文)、清寧元寶、鹹雍通寶、乾統元寶、乾統通寶。

(八)西夏時期:貞觀寶錢(西夏文)、元德重寶、元德通寶(楷書)、大安通寶、大德通寶、乾祐元寶、光定元寶(篆書)、人慶寶錢(西夏文)。

(九)金朝時期:皇統元寶、崇慶元寶、崇慶通寶、至寧元寶、貞祐通寶、貞祐元寶、天眷通寶、大定通寶(折五)、泰和通寶(折十楷書)、泰和重寶(折三篆書)。

(十)元朝時期:大朝通寶、中統元寶、大元國寶、至正權鈔、大德通寶(折三)、至大通寶(蒙文折三)、大元通寶(漢文)、至治通寶(折五)、至元通寶(折十)、至正通寶(背滿漢文記值十)。


為什麼藏家都愛古錢幣?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十一)明朝時期:大中通寶(背鄂、濟、福、京、桂二、三福、廣二、廣三、廣五)、洪武通寶(背京、鄂、濟、廣二、廣五、桂三、桂五)、永樂通寶(背三錢)、弘治通寶(折五)、嘉靖通寶(背二錢、三錢、五錢、十一兩、光背大錢)、崇禎通寶(背二大錢、背十二兩)、大明通寶(光背大錢)、弘光通寶(楷書光背)。 當然,這些稀世古錢幣,基本上早已進入了各個博物館或早已成為古錢幣大收藏家的篋中珍品,難得一見。如今,要想以低廉的“撿漏”價買入這類稀世古錢的機會幾乎等於零。但是,如果我們對它們做到了瞭如指掌、爛熟於心,萬一將來碰到了“撿漏”的機會,就不至於因為不瞭解其珍稀情況而坐失“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