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有位家長說:“我們孩子鬧起脾氣來,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飯從不按時三餐,想吃時就吃,而我們吃飯時,他準是在一旁玩個不停,且最好有人陪在他身邊,如果硬勸阻他,他會哭鬧不止。”像這樣的兒童就可以被認為有任性心理,我們統一把這樣的兒童稱之為“熊孩子”!

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換句話說,在這個奇妙的社會,連小動物都有小任性,還不准我們的小孩子有自己的小脾氣嗎?孩子任性是常事,更重要的是要怎麼去應對,那這種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瞭解孩子的需求

>>>>首先大人要自控

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家長對鬧脾氣的孩子發脾氣。孩子需要有人安撫,尤其是發脾氣的時候,如果你不能好好安撫他,孩子就會在原有的情緒上疊加新的情緒,反而不會冷靜下來。如果你不能控制你自己的情緒,就先深呼吸幾次,至少過幾秒後,才做出反應,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其次詢問原因

孩子渴望有人傾聽他們的想法,如果大人沒有有效的回應,他們就會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自己。認真看待孩子,詢問他到底怎麼了,仔細聆聽他的回應,也許有所幫助。抱住他或她,給予充分的關注,讓他們有時間解釋。

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最後給予解釋

許多家長只會說“不”、“我說了算”,而不解釋其中的原因。就是這種回答讓孩子感到挫敗。你不需要長篇大論地解釋,只要為自己的舉動提供一個理由,幫助孩子理解及更好地掌控整個狀況。

如果孩子只是小任性我們採取上述方法,如果孩子脾氣比較犟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嘗試暫時隔離

>>>>暫時隔離

別試著跟盛怒之下的孩子講道理。給他時間好好發洩,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用哭泣來發洩心裡的情緒。用一些句子幫助他表達情緒。這麼做能幫助孩子日後用言語表達自己,也表現出你明白他的感受,卻不需要讓步。這時候,你可能發現最好的辦法是把他隔開,直到他冷靜下來。

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保持冷靜

如果崩潰、失控的孩子還很小,不可能跟他講道理,有時候“冷靜時間”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告訴他現在是安靜時間,直到他能平靜下來,感覺好點。你也要保持冷靜,向孩子示範良好的行為。把“冷靜時間”當作給孩子空間,讓他安靜下來,而不是一種威脅或懲罰。

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態度一致

孩子需要規則,才能產生安全感,並更好地控制生活。如果他們從不知道某種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就會開始用行動試探。每次孩子鬧脾氣,就“暫時隔離”,或實施“冷靜時間”。他很快就明白大喊大叫、拳打腳踢並不能解決問題。

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記錄每一次的“暫時隔離”

如果你不放心讓孩子單獨待在房間或其它地方,可以通過轉移他的注意力,來實行類似的“暫時隔離”。孩子發脾氣時,告訴他你會把這次事件寫下來。拿出一本日記,寫下發生的事情和你的感受。詢問孩子的感受,一併記錄下來。孩子會很想參與你做的事情,很快就忘記大聲哭鬧。

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獲取專業意見

孩子哭鬧不要緊,但是作為父母的應該要知道何時該獲取專業的意見!

不同的孩子適合不同的管教方式,嘗試幾種方法,看看哪一種最有效。不管你做什麼,孩子還是發脾氣?必要時可以向醫生或治療師諮詢,他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需求,給你更多意見。

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留意孩子鬧脾氣是否與環境有關。特定的環境刺激,會使孩子比平時更容易發脾氣,有的孩子對食物(尤其是糖)、光、人群、音樂或其它因素敏感,這些東西會刺激他們,使他們在沮喪之下失去控制。觀察孩子發脾氣的時間,看看是否和環境有關;拿走刺激他的東西,看看是否有幫助;如果你搞不懂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最好尋求專業意見;留意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是否還會一直髮脾氣。

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大多數小孩慢慢長大,會變得成熟,學會如何有效溝通,而不再隨意發脾氣。如果孩子過了幼兒期,還是常常鬧脾氣,很可能有些潛在的問題需要解決。考慮帶孩子看醫生或治療師,確認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問題。

任性會導致孩子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個性固執不明事理,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人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

沒有“Too Trouble”的熊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媽

因此解決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據因人因時因事加以實施,宗旨在於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約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