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側記:唱出中國人自己的美

新聞側記:唱出中國人自己的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客廳裡,姜嘉鏘邊彈著鋼琴,邊輔導一位青年人演唱詩經中的《關雎》。“你要體會一個古代的青年男子追求面前這個窈窕淑女時的那種愛慕、渴望得到的心情,可以借鑑京戲裡小生的形象和感覺。”說著,姜嘉鏘噌地站起身,拿了把扇子,在客廳裡走起了京戲小生的臺步……完全看不出這“小生”竟是個83歲的“老生”。

這位“80後”老藝術家唱了一輩子歌,從未放棄對中國聲樂藝術的追求。上個月,他應邀擔任中國聲樂藝術節專家委員會名譽主席,在受聘儀式上他即席講話,仍然念念不忘“中國的民族聲樂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唱出中國人自己的美!”

上世紀70年代初,一首歡快動聽、民族風濃郁的《挑擔茶葉上北京》唱響大江南北,也讓億萬聽眾記住了姜嘉鏘的名字,在《人民音樂》雜誌社發起的權威評選中,他入選了“新中國十大男高音歌唱家”。

姜嘉鏘出生在浙江溫州瑞安。他天生對音樂敏感,家鄉的山歌、小調、漁歌、鼓曲甚至商販的吆喝聲,在他聽來都那麼悅耳,並且過“耳”成誦。這些也是他最初的音樂營養。成為專業歌唱演員後,除了演唱大量膾炙人口的民歌外,他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演唱情有獨鍾,潛心鑽研50餘年,被譽為“中國古典詩詞演唱第一人”。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姜嘉鏘始終認為,中國歌唱家要唱中國自己的歌,然而60年代以來,凡專業歌唱家舉辦獨唱音樂會都是西洋歌曲唱了“主角”,中國本土的歌曲寥寥無幾,他深受“刺激”。從此,他開始鑽研中國古典詩詞,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新聞側記:唱出中國人自己的美

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從詩經到魏晉古詩,從唐詩宋詞到清代道情曲,佳作無數。很多作品在當時都是可以吟唱甚至演唱的,只是後來曲調漸漸失傳,詩詞漸漸與音樂分離,才獨立而為文學。今人演唱古典詩詞,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沒有現成的歌譜。姜嘉鏘就請教專家,從流傳下來的古琴譜中像“淘寶”一樣地挖掘,把“指法譜”翻譯、整理、加工成適合現在演唱的簡譜——行話叫“打譜”,後來又專門請作曲家根據古琴曲的風格為古典詩詞譜曲。他還向“一代詞宗”夏承燾先生等大家取經,隨岳父金淙鼐拜訪其表兄、國學大師啟功先生,聆聽啟功講解古典詩歌音韻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50多年來,姜嘉鏘為觀眾演唱了《關雎》《楓橋夜泊》《鳳求凰》《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水調歌頭》等200多首古詩詞藝術歌曲,走出了一條少有人涉足的獨特道路。

姜嘉鏘說,我們不但要唱自己的歌,而且要唱出中國人獨有的美。50年代初的“土洋之爭”,他就主張中國應創立自己的聲樂學派,繼承和發展自己的聲樂藝術,讓中國聲樂藝術走向世界。他說,歌唱是一門語言藝術。歐洲語言的特點是“多音節、講重音”,中國語言是“單音節、講聲調”,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律動性。歌唱藝術的流動美是靠對比(如高低、強弱、曲直、明暗、起伏等)產生的,漢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音調美及十三轍音韻美,與歌唱中起、承、轉、合的流動相結合,生髮了中國聲樂藝術獨特的韻律美。

姜嘉鏘說,“古詩詞不僅語言美,它的音律韻味、聲調平仄都有聲樂的內涵,要把這些靈魂深處最美的東西唱出來才能感動人。詩歌裡的形象、聲樂的色彩變化和各種表演方法,我把這些當成畢生的課題來研究,它們對我的演唱產生了廣泛影響。”為了唱出“中國味道”,他還向京戲、河北梆子、山東呂劇、北京琴書、京韻大鼓、河南墜子等姊妹藝術學習,並在浙江婺劇團實習一年,出演了婺劇《朝陽溝》的男一號栓保。正是由於這些廣泛而紮實的學習,使得他厚積而薄發。“對每一個字都要給它以生命,這樣唱出來就絕對不一樣。我唱歌有特點,第一是咬字很清楚,第二讓人感覺到很有韻味,這個韻味就是文化的表現”。1979年著名小提琴家梅紐因首次訪華,姜嘉鏘為他演唱了琴歌《漁歌調》和《伯牙吊子期》,梅紐因聽完不禁豎起大拇指:“真有中國味道!”1988年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訪華,與中國歌唱家交流,聽了姜嘉鏘唱的中國民歌,竟懷疑他在德國學習過“德國學派”的發聲方法。可見藝術都是相通的。

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姜嘉鏘的舞臺演唱在減少,但教學活動在增加,除了在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國家大劇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開辦講座外,還帶了幾位“不發文憑的研究生”。學生們感覺收穫特別大,不僅學習了發聲、演唱方法,更增加了古典文學修養,對演唱其他歌曲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反哺。

姜嘉鏘說,自己這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唱歌,現在年齡大了,但唱了一輩子的經驗不能白白浪費,年輕人願意學,便傾囊相授。“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潛心鑽研中華民族聲樂藝術,將中國歌曲唱出個性,唱出韻味,唱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美。”(夏 珺)

新聞側記:唱出中國人自己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