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中國傳統「剪紙」

剪紙,即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飾生活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

曾幾何時,每當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漂亮的窗花(剪紙),以渲染喜慶熱鬧的氛圍。

非遺:中國傳統“剪紙”

中國的剪紙藝術歷史悠久。紙的發明是在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但早在紙發明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與剪紙技法相似,只是載體不同的“鏤空藝術”。當時的民間百姓善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材料可以是金箔、皮革、絹帛,甚至能在樹葉上剪刻紋樣!

非遺:中國傳統“剪紙”

《史記》中“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銀箔鏤空刻花,技法與剪紙同出一撤,這些鏤空藝術的出現,為民間剪紙的形成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喜花

非遺:中國傳統“剪紙”

婚嫁喜慶時裝點各種器物用品和室內陳設用的剪紙。一般是將剪紙擺襯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貼在梳妝鏡上。喜花圖案題材多是強調吉祥如意、喜氣洋洋的寓意。

門箋

非遺:中國傳統“剪紙”

又稱“掛箋”“吊錢”“紅箋”“喜箋”“門彩”“齋牒”。一般用於門楣上或堂屋的二樑上。其樣式多為錦旗形,天頭大、兩邊寬,下作流蘇。多以紅紙刻成,也有它顏色或套色的。

斗香花

非遺:中國傳統“剪紙”

一種套色剪紙,多用於祭祖祀神等傳統民俗活動時的裝飾用,剪紙的題材多選用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花卉、人物等吉祥圖案。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紅、桃紅、綠、藍、橘黃、淡黃、黑等蠟光紙組成,顏色豐富、效果十分強烈。

禮花

非遺:中國傳統“剪紙”

擺附在糕餅、壽麵、雞蛋等禮品上的剪紙。在廣東潮州一帶稱作“糕餅花”“果花”,浙江平陽一帶稱作“圈盆花”。禮花題材多取吉祥喜氣的圖案。

當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我們似乎越來越難看到這些傳承千年的民俗符號。而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窗上那些寓意吉祥的剪紙,​依然是記憶中最初的年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