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中國傳統節日專題·春節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

春節的歷史——過大年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頭上頂著穀物。

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從明代開始,新年節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春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節日。位居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首。

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政府廢除傳統農曆(陰曆,實為陰陽曆)改行歐洲的格利高裡歷(陽曆),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曆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格利高裡歷的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但老百姓照舊“過新年”,作家們照舊以“過元旦”來稱呼過農曆新年。

“春節”一詞真正廣為流行還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農曆新年現在也被稱為農曆年、舊曆年。日本陰曆天保暦在明治維新後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陽曆計日,原來的陰曆便稱之為舊暦,人民的慶祝活動也只在西曆元日起的三天國定假日,雖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傳統習俗過年,只是更改過年的日期,把過年的傳統習俗改為格里曆新年進行,但原琉球國領地衝繩縣以及奄美諸島等地區仍有舊正月的慶祝活動。同樣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如韓國及越南,即使官方曆法改用了西曆,官方及民間仍然有農曆春節的慶祝活動。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重點。

春節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曆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節日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

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6、正月初一 拜年

7、逛廟會

8、觀社火

9、舞龍

10、舞獅

「小學語文」中國傳統節日專題·春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