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數學故事,領悟數學真諦

懂得數學是什麼,遠遠比懂得如何去教更為重要。我們知道數學有三大特性,即抽象性、嚴密性和應用的廣泛性,但在學科培訓、教學研究中一方面我們必須從數學三大特性的高度理性地認識數學,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對數學的特點有著更具體、更鮮活、更有意蘊的理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些關於數學的故事,從這些數學故事當中領悟數學的真諦。

讀數學故事,領悟數學真諦

故事一:兩隻羊的描述

草地上有兩隻羊,在藝術家、生物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看來卻有不同的感受與理解,下面是他們的的描述。

藝術家:“藍天、碧水、綠草、白羊,美哉自然。”

生物學家:“雄雌一對,生生不息。”

物理學家:“大羊靜臥,小羊漫步。”

數學家:“1+1=2。”

感悟:

從故事中不同職業的人對兩隻羊的描述,我們感受到藝術家對自然美的關注,生物學家對生命的關注,物理學家對運動與靜止的關注,而數學家從色彩、性別、狀態中抽象出數量關係:1+1=2,這是數學高度抽象性的體現。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要經歷具體—表象—抽象的過程,教學時要在直觀物體和抽象概念之間構建橋樑,從而引導學生把握事物最主要、最本質的數學屬性。

抽象有一個學生經歷的過程,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抽象的結果。數學抽象本身又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這一過程永無止境。

故事二:蘇格蘭的羊

三位科學家由倫敦去蘇格蘭參加會議,越過邊境不久,發現了一隻黑羊。

“啊,” 天文學家說,“原來蘇格蘭的羊是黑色的。”

“得了吧,僅憑一次觀察你可不能這麼說。” 物理學家道,“你只能說那隻黑色的羊是在蘇格蘭邊境發現的。”

“也不對,”數學家道,“由這次觀察你只能說:在這一時刻,這隻羊,從我們觀察的角度看過去,有一側表面上是黑色的。”

感悟:

著名的思想家培根說過:“數學使人精確。”故事中的數學家對蘇格蘭羊的描述充分體現出數學的嚴密性。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數學的理性思維是建立在數學概念、數學定理等數學語言的嚴密界定之上的。數學語言的簡潔、精煉、嚴密的特性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數學教育教學中不斷地錘鍊教學語言,並進而通過數學語言的訓練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故事三:樹上有幾隻鳥

某日,老師想看看學生的智商如何,於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老師問:“樹上有10只鳥,開槍打死1只,還剩幾隻?”

學生反問:“您確定那隻鳥真的被打死了嗎?”

“確定。”

“是無聲手槍嗎?”

“不是。”

“槍聲有多大?”

“80~100分貝。”

“那就是說會震得耳朵疼?”

“是。”

老師已經不耐煩了,“拜託,你告訴我還剩幾隻就行,OK?”

“OK,樹上的鳥有沒有聾子?”

“沒有。”

“有沒有關在籠子裡的?”

“沒有。”

“邊上還有沒有其他的樹?樹上還有沒有其他的鳥?”

“沒有。”

“算不算懷在肚子裡的小鳥?”

“不算。”

“打鳥的人眼有沒有花?保證是10只?”

“沒有花,就10只。”

老師已經滿頭是汗,且下課鈴已響了,但學生還是追問。

“有沒有傻到不怕死的?”

“都怕死。”

“會不會一槍打死2只?”

“不會。”

“所有的鳥都可以自由活動嗎?”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 學生滿懷信心地說,“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掉下來,那麼就剩下1只;如果掉下來,就1只不剩。”

老師當即暈倒……

感悟:

讀完上述故事,我們似乎也有暈倒的感覺。樹上有幾隻鳥,本是一道趣味數學題。數學需要趣味,那怕這種趣味帶點幼稚,答案不夠周密。“趣味數學”是激發學生數學想象、數學情趣及思維火化的有效素材。趣味數學題一旦“坐實”,就失去了生機與活力。故事中的學生似乎有點“走火入魔”,這會不會與我們刻板的教學有關呢?

如果開放題被肢解成一道道封閉題,就違背了開放的本意。數學需要開放,開放的目的是發散學生的思維,開放的本質是思維。數學教育教學中需要開放,開放包括教學組織及整個設計,不可狹隘地理解為一道數學題,而是一個貫穿教學過程的主題,開放題只是載體與素材,開放應上升為一種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