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用36年時間在峭壁開鑿了一條渠,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


這是一個海拔1250米、被層巒疊嶂的山峰藏得死死的村莊。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村裡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須來回走兩個小時。如果想要喝山谷小河裡的水,那麼上下山一趟就得4個多小時。因為缺水,爭水打架的事情時有發生,連“牛腳窩水”村民都要收集起來。

當地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餵豬喂牛。

千百年來,這裡的人祖祖輩輩吟唱著一首心酸的民謠: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

因為缺水,當地只能種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後就成了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據稱,這種“苞沙飯”非常難以下嚥。

因為沒有水,當地村民連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一些家庭吃鹽都需要賒賬,村裡有的人家全家只有一條褲子穿,而且很多男人都娶不上媳婦。

水成了制約草王壩人的窮根,是草王壩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歲歲的盼、日日夜夜的求。

1959年,村裡有一位1935年出生的年輕人和大山較上了勁,帶領大家用36年的時間只幹了一件事:修水渠。這人便是23歲就光榮入黨的草王壩村支書兼大隊長黃大發。

黃大發是貴州遵義草王壩村人。

一開始,黃大發想把幾公里之外野彪村的水引到村裡。由於不懂技術,修修補補了十幾年,水就是引不進來。

經歷了第一次修渠失敗,黃大發來到了當地水利站學習水利技術。三年的時間,他從零起步、從頭開始,掌握了許多修渠的知識,知曉了什麼是分流渠、什麼是導洪溝,還學會了開鑿技術。

在此後的再次修渠過程中,縣裡劃撥了6萬元資金和19萬公斤玉米,村民們賣豆子、雞蛋、蜂糖……湊齊1.3萬元。每天清晨,黃大發帶著200多人的隊伍,每人提著一罐包沙飯進山修渠。

經常是施工隊在前面鑿壁打槽,村民們在後面挑土砌堡。據稱有幾次,黃大發幾乎與死神擦肩而過。

1995年端午,歷時36年,這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10餘個村民組,要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終於竣工了。這條渠被當地人稱之為遵義的“紅旗渠”, 因為修渠的主要發起人是老支書黃大發,這條渠又被當地村民親切地稱為“大發渠”。

2017年9月17日,82歲的黃大發因為用36年的時間只幹了一件事——修水渠,第一次來北京,第一次看到天安門,第一次看到人民大會堂,第一次看到了廣場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

當天,黃大發和老伴特地帶了一面五星紅旗來到天安門廣場。據悉,兩年前的2015年,在黃大發80歲生日的時候,他第一次來到貴州省城。那一次,他哪裡也沒去,只是到了貴州省委專門去看國旗。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