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李德威教授原創理論,中國東部打出第一口乾熱岩井

运用李德威教授原创理论,中国东部打出第一口干热岩井

長江日報訊據《科技日報》報道 2018年5月5日,乾熱巖選區、勘探和開發學術研討會在海南召開。記者從研討會上獲悉:由恆泰艾普(海南)清潔資源有限公司自主投資在瓊北地區運用李德威教授原創的地學與地熱理論,經過66天的鑽探,在海南瓊北成功完成中國東部第一口乾熱巖鑽井。

據介紹,乾熱巖是地熱能中最具開發潛力的一種可再生清潔能源,發電利用率是光伏發電的5.2倍、風力發電的3.5倍,在獲取地熱能的同時還可降低地震及相關災害的強度,是繼光伏、風電之後又一個全球追逐的新能源熱點。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德威教授近30年以青藏高原為主要研究基地,提出了全新的大陸動力學、地球系統動力學假說,創立新地球構造觀,進而提出了以熱動力為基礎的成礦動力學、地震熱動力成因、熱災害鏈、乾熱巖動態成因等創新理論。在該理論指導下經過長期實踐,李德威團隊初步預測青藏高原、華北地區、東部南部沿海大面積存在優質乾熱巖。

近5年來,李德威教授科研團隊重點研究南海、雷瓊裂谷及周邊的乾熱巖熱源及控熱構造,認為瓊北和南海諸島優質乾熱巖儲藏豐富。去年12月28日,李德威團隊與恆泰艾普海南公司合作,將新理論應用到勘探、鑽井實踐中,經過66天鑽探,於今年3月23日在海南瓊北圓滿完鑽。據介紹,該鑽井在深度4387米處鑽獲超過185℃高幹熱巖(非穩態測溫),是我國東部第一口參數井,表明中國東部存在乾熱巖。

李德威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經過他們的探測,查明瞭雷瓊裂谷南側乾熱巖的分佈規律,初步查明在瓊北乾熱巖一個目標區:福山斷陷59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4500米深處、溫度大於180℃可開發乾熱巖面積約98平方公里。他說,通過在福山斷陷、瓊北和南海諸島大規模系統開發優質乾熱巖,從而可以逐步取代化石能源,助力海南建成“無煙”國際旅遊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