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沒有主觀造假,河北科大是怎麼判斷的?

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據科技日報8月31日報道,記者31日晚從河北科技大學官方網站獲悉,該校在其網站刊發了《學校公佈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以下簡稱《調查和處理結果》),《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該論文發表後,韓春雨的個人住房、職稱、工資待遇等均未發生變化。在調查過程中,韓春雨主動要求退回基於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項目、績效獎勵、榮譽稱號、社會任職等。有關方面按照規定已取消了韓春雨所獲得的榮譽稱號,終止了韓春雨團隊承擔的科研項目並收回了科研經費,收回了韓春雨團隊所獲校科研績效獎勵。個別社會任職正在按法定程序辦理。

韓春雨沒有主觀造假,河北科大是怎麼判斷的?


這是一個公眾等待已久的調查結果。對於調查結果,還有一些網友不解,既然不能進行重複實驗,撤銷的論文無法重新發表,那表明韓春雨團隊並沒有真正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那為什麼說韓春雨不存在主觀造假?從學術研究角度看,誤以為自己有重大發現然後撰寫論文發表的,並非個例,正常的處理,就是撤稿。這並不涉及造假、學術不端,但需要糾錯。而網友之所以質疑學校的調查結果,與學校公佈的《調查和處理結果》對”未發現有主觀造假情況”沒有進一步詳細的說明有關,這需要學校做出交代,以給公眾一個令人信服、經得起檢驗的調查結果。

回顧韓春雨事件,河北科技大學的表現,一直令網友和科技界不滿。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這篇論文,被譽為“諾獎級”發現,令“三無”副教授韓春雨聲名鵲起。但隨後,論文遭遇不能重複實驗的質疑。最初,面對質疑,韓春雨把質粒信息上傳到一家全球科學家質粒共享的非盈利組織——addgene,在協和講座發放質粒,並表示,“對自己實驗的重複性還是很有膽氣的”。但不久後,韓春雨不再對質疑做回覆,而據他說原因是,“學校告訴我不要做任何回應”。河北科技大學則對媒體表示,在一個月之內,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可是學校卻沒有進一步行動,反而在2016年新生開學典禮上,該校校長孫鶴旭還在演講中提到:“(學校)擁有一批在教學上認真負責、在科研上勇於創新的教師隊伍,特別是一批像韓春雨一樣的年輕老師。”完全不顧韓春雨的論文正遭遇質疑。學校的這種態度,也令科學界不滿,2016年10月,在13位科學家實名發聲,公開表示他們所在的實驗室未能重複出韓春雨及其團隊聲稱研發出的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並呼籲啟動第三方調查之後,更多的科學家站出來,要求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啟動調查。可河北科技大學還是沒有“接招”,而是一直等到一年後的2017年8月3日,韓春雨團隊主動撤回該論文之後,河北科技大學才發表聲明稱“鑑於該論文已撤稿,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

韓春雨沒有主觀造假,河北科大是怎麼判斷的?


從學校公佈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看,調查已經確認了不能重複實驗的事實,但對為何判斷韓春雨沒有主觀造假,卻缺乏具體細節支撐。網友基於之前學校的態度,擔心學校將造假粉飾為誤發現(實驗設計有缺陷,研究不嚴謹等),並非毫無道理。學校的調查只有客觀公正,才能有公信力。值得注意的是,鑑於學者和學校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利益共同體,因此,近年來高校在處理學者的學術造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時,存在包庇、粉飾的問題。對此,輿論呼籲要進行第三方調查,但筆者一直認為,大學處理教師的學術不端問題,還是應該發揮學校學術委員會的作用,當然,這需要學術委員會能完全獨立的進行學術調查、處理,而非按行政指令進行所謂的學術調查。

因此,從認定實驗不能重複角度,韓春雨事件已經塵埃落定,這一事件留給大學和科技界的教訓也是十分深刻的。韓春雨因為發表一篇論文,就各種榮譽、項目紛至沓來,本來,他的“三無”身份(無名校背景、無學術頭銜、無行政職務),折射出我國青年科學家開展學術研究的不易,可是,他在獲得一項被認為有重大突破發成果後,不但榮譽有了,頭銜、職務也都來了。這種學術資源配置方式,實質引導學者追名逐利,也很容易催生弄虛作假。現在,在“一夜之間”獲得的各種榮譽、項目、獎勵,對韓春雨來說就是一場夢,那些不願意給需要資助的青年學者雪中送炭,而總愛錦上添花的學術管理機構也該醒醒了。

韓春雨沒有主觀造假,河北科大是怎麼判斷的?

但從對韓春雨為何發表不能重複實驗的論文的原因調查方面,調查並沒有塵埃落定。這需要學校公佈更詳細的調查信息,這些信息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機密的,完全應該向公眾公開。學校在《調查和處理結果》中稱,學校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弘揚科學精神,堅持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這必須努力踐行,而不能只是一句空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