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草,我該如何拯救你

太湖水草,我该如何拯救你

2016年12月9日,新華日報刊發了新聞調查《太湖,不能沒有水草》,反映過度打撈導致太湖水草銳減、帶來嚴重生態隱憂,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太湖多地隨後停止了對水草的過度絞殺。

時過兩個春夏,新華經濟分析師追蹤調查瞭解到,太湖水草銳減趨勢至今仍未逆轉, 即便在東太湖水草保護區,也難見水草蹤影,專家呼籲加大保護力度。

太湖水草,我该如何拯救你

18萬畝水草保護區難見水草

8月下旬,剛入初秋,本該是水草生長最繁茂的季節,新華經濟分析師前往太湖探尋水草。令人失望的是,除了在即將清拆的東太湖螃蟹圍養區、部分港灣通湖河流有水草外,三萬六千頃太湖難覓水草蹤影,就連東太湖18萬畝水草保護區也難見水草。

“一根草也沒有!”陪同新華經濟分析師在東太湖18萬畝水草保護區湖面找尋多時後,省太湖漁政監督支隊的王明華終於氣餒了。

他說,從東山到三山島,原先這裡是大片水草,現在可是真難找到了。最後,僅在三山島外湖見到了一簇一兩個平方米的野菱,厥山島外湖發現兩處約五六平方米的荇菜。

太湖水草,我该如何拯救你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三山島村68歲的黨支部書記吳惠生,一直在島上生活,“太湖岸邊溼地都是挺水植物,湖中應該有水草。現在水草少,是因為前些年割得多了,高水位的時間又過長,大水淹沒後水草發不出芽,花沒開,籽沒結,悶死了。”

吳惠生對過去太湖水草豐茂的景象記憶猶新:原來三山島周邊湖面一到秋天,滿是荇菜盛開的黃花,一片金黃。白鷺、長嘴鷗、野鴨……一群群水鳥,在望不到邊的黃花上起落飛翔,是太湖秋天最美的景色。

太湖水草,我该如何拯救你

省太湖漁政監督支隊三大隊副大隊長餘家慶,從1986年就在蘇州市吳江區的七都漁政基地工作,他告訴新華經濟分析師,就在2005年前,廟港、七都到東山的太湖水域,水草茂盛,如水下森林,東太湖水底鋪滿了微齒眼子菜,水中長滿了黃草、苦草等水草,不論多大風浪,水下清澈見底,沒有一點泥沙。

滿天都是水鳥,漁民可以在水草上面拾鳥蛋。那時的太湖,5月水草開始萌發,湖水是藍的, 從6月開始水草在湖中生長茂盛,湖水開始變綠,一直到冬天。而現在七都這裡的太湖水面一直是黃的,湖水渾濁了,都是泥沙。

沒有了水草,藻類會瘋長

省太湖漁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吳林坤告訴新華經濟分析師,從2014年開始,為了恢復水生植物生長,太湖漁管會劃定18萬畝水草保護區,以法規形式發佈封湖禁漁通告,嚴禁打撈水草,保護太湖生態。

吳林坤坦言,從設立保護區至今,保護區內水草生長並不理想。而西太湖由於大規模清淤,湖底荒漠化,水草長不出來。

太湖水草,我该如何拯救你

吳林坤認為,應該讓水草自然恢復,只要水草物種沒有消亡,太湖圍網拆除後,東太湖圍網養殖螃蟹的水草恢復起來會很快。省太湖漁管會考慮在水草保護區採取物種種植、移植等方式因地制宜保護,關鍵是有關各方的管理力量要整合。

從事研究富營養化湖泊生態系統修復的劉正文,是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生態專家,他告訴新華經濟分析師,湖泊如果沒有了水草,就會惡性循環,很難再長出來。水草生長需要光照補償,湖水清澈,水草就能生長。

湖底泥巴上有水草,光即使很弱,也能到達沉積物表面,草從泥巴底下長出來。但如果水中富含營養鹽、氮、磷等,水就變得渾濁,透明度差,需要光照的水草長不出來,反而有利於浮在水中的藻類等生長。沒有了水草與它爭奪養分,藻類就會瘋長。

太湖水草,我该如何拯救你

事實上,水草對湖泊生態系統影響重大,歐盟《水框架指令》評價湖泊四項標準為:藻、草、底棲動物、魚類,水草是其中之一。劉正文說,好的水體的狀態,是這四項標準每項下的種類,該有的有,不該有的就不能有,數量適中,不能少,也不能太多。“具體到一個湖,該有哪種魚,不該有哪種魚,湖泊對這個種類魚的容量多少,底棲生物以及螺螄的總體數量,都有一個標準。”

相關專家認為,現在的太湖生態系統,與上世紀相比有了重大改變,到目前為止尚未建立新的包括水生植物、生物的生態平衡。如果沒有系統性,忽視了相互配合、綜合治理,生態系統包括水草很難恢復到從前。

你不是醫生,怎麼在我身上動刀

在中國水產科學院淡水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看來,太湖湖底不能絕對是平的,深的地方四五米,淺的地方一米左右,深深淺淺是自然互補的,水底有底棲水生植物、生物,小魚小蝦在淺水區,大魚到深水區,溼地在岸邊,水鳥在湖面飛翔,這個就是生態鏈。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不僅航道要挖,太湖防洪也挖,大規模的清淤挖泥,挖泥船挖到50至80釐米,底棲生物鏈都在這一層,被破壞了,對湖泊生態鏈影響是致命的。

太湖水草,我该如何拯救你

劉正文說,“某一時間段某一處有水草腐爛了,影響景觀了,可以打撈一下,但總體看打撈水草是非常不好的事。打撈藍藻時,一些打撈工嫌麻煩,就連水草一起撈掉。為保護水草,無錫今年出臺文件,打撈湖灣水草只允許割掉水面上的,但有誰去監管?” 他說,太湖治理需要有一盤棋思想,不能九龍治水、多頭管理。

“漁業說養魚好,養魚可以控藻。水利說挖淤泥好,施工隊一接到項目,就拼命挖湖泥,導致底泥變硬,水草、底棲生物難以生長。而淺水型湖泊如果不長水草,水還是渾的,達不到湖水清澈見底的效果,夏天溫度一高就長藍藻,花那麼多錢治理湖泊是失敗的。”

劉正文認為,太湖生態湖泊治理,應該由湖泊、水產、水利、環保、旅遊等各方專家來論證,拿出總體方案,而不是哪個部門需要做什麼項目,就由哪個部門的專家論證對湖泊生態有沒有影響。他打比方說,“如果湖泊是人,它會說,你不是醫生,怎麼在我身上劃一刀?”

讓劉正文痛心的是,一些部門和單位、個人,一旦有利益,就開始犧牲生態系統,從一點一點的犧牲,到最後造成生態惡化、惡性循環。2010年,劉正文的科研團隊應省太湖辦的要求,在無錫五里湖進行5萬平方米水草生態修復,經過6年的努力,水草長得很茂盛,但2016年,園林部門在五里湖做遊船項目,說水草影響遊船、遊艇航行,遊船老闆把水草全拔了。

圖文: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丁蔚文

策劃:杭春燕

太湖水草,我该如何拯救你

新華日報社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

歡迎加入我們的“369夥伴群”,

投資、理財、點題、發問……

qq群號209575056

歡迎轉發 轉發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