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走向「我們」

从“我”走向“我们”

本文字數

838字

閱讀時間

3分鐘

从“我”走向“我们”

有人曾問志願者:“你們做公益,得到了什麼?”一位志願者的回答令人深思:“得到了‘我們’”。

的確,從“我”到“我們”,從單打獨鬥到眾志成城,其中所蘊藏的精誠團結、守望相助,給人以啟迪和智慧,推動人成長與進步。

从“我”走向“我们”从“我”走向“我们”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相識相知的人越多,便越能從中感受到志同道合的吸引力。在革命、建設、改革歲月,中國共產黨靠主義凝聚人心、以正義匯聚力量,逐步從幾十人發展成為擁有89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政黨,充分彰顯了“我們”的魅力。

“我們”,既是一種身份,也是一種理念。個人的智慧,猶如草尖露珠,匯聚在一起,就成為大江大海。辦大事、成大事,關鍵在於喚起眾人拾柴的心勁兒,凝聚眾智、集聚眾力。“團結就是力量”是樸素哲理,但在現實生活中,個人主義、利己主義還是有著深厚土壤,甚至一有機會就在人們的頭腦中佔了上風。

“我”字當頭,“利”字當先,明哲保身,害怕吃虧,不顧集體和他人的權益,苦心孤詣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類似表現,不僅有悖團隊精神、合作理念,也影響風氣、誤人誤己。

从“我”走向“我们”

有人說,讓人健康和幸福的秘訣,不是金錢或名利,而在於個體和他人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從“我”變成“我們”,何嘗不是演繹、詮釋類似關係的過程。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注重涵養開放包容的心態,一個人就容易得到來自社會的正向反饋,也不難收穫真誠、愛心和友誼。

環顧寰宇,共商、共建、共享已經日益成為發展的共識。世界大勢,浩浩蕩蕩,獨善其身前途暗淡,合作共贏才有未來。歷史和現實證明,樹立“和合”理念、促進務實合作,符合人類文明的進步潮流。

東南亞朋友講“水漲荷花高”,非洲朋友講“獨行快,眾行遠”,中國人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這些諺語揭示著同一個道理:集體的力量如鋼鐵,眾人的智慧如日月。激發團結的力量、汲取眾人的智慧,那麼無論國家還是個人,都能走得更快、行得更遠。

从“我”走向“我们”
从“我”走向“我们”从“我”走向“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