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打破「不可成藥」魔咒!科學家成功開發靶向磷酸酶的藥物研發平台,舞蹈症等疾病或迎來全新藥物|科學大發現

每個細胞裡都有一套“油門”(激酶)和“剎車”(磷酸酶)組合。

這個組合控制著細胞幾乎所有的生命活動。如果這套系統失靈,可能會導致癌症、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和亨廷頓病等多種疾病。

不過,對於細胞這輛車,人類目前還沒有完全駕馭。我們對“油門”的認知遠遠大於“剎車”。

科學家從1950年代開始研究蛋白激酶[1],到2001年第一款蛋白激酶抑制劑格列衛被美國FDA批准以來,已有數十種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劑藥物上市,在治療癌症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

但是,與蛋白激酶發揮同等重要作用,被研究更早的蛋白磷酸酶[3],卻沒有獲批的藥物,還被扣上了“不可成藥靶點”的帽子 [4]

然而,皇天不負有心人,劍橋大學Anne Bertolotti研究團隊在這一歷史性難題上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近期的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5]。

《细胞》:打破“不可成药”魔咒!科学家成功开发靶向磷酸酶的药物研发平台,舞蹈症等疾病或迎来全新药物|科学大发现

本文通訊作者Anne博士

他們開發了一個全新的磷酸酶抑制劑藥物篩選平臺。利用這個平臺,他們成功篩選到了一個用於治療亨廷頓病(舞蹈症)的小分子磷酸酶抑制劑[5]。

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為我們打開了通向磷酸酶抑制劑類藥物的大門,為這片黑暗的森林帶來了一縷曙光。

那麼磷酸酶到底有什麼樣的作用?它的功能異常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又為什麼遲遲不能開發出相應的藥物呢?帶著問題,讓我們進入細胞內來一場探索之旅吧!

細胞就像一臺精密而又複雜的機器,其中蛋白質在其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蛋白激酶能將蛋白磷酸化,而磷酸酶能將蛋白去磷酸化,它們聯手控制著蛋白的可逆磷酸化,就像一對剎車和油門的組合,調控細胞生理功能的穩定。通常情況下,激酶能激活信號轉導,而磷酸酶則減弱信號的轉導[6]。

《细胞》:打破“不可成药”魔咒!科学家成功开发靶向磷酸酶的药物研发平台,舞蹈症等疾病或迎来全新药物|科学大发现

蛋白激酶的功能改變經常導致疾病的發生,例如酪氨酸激酶的功能異常會激活很多腫瘤相關的信號通路,從而引發癌症[7]。

磷酸酶同樣與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病、癌症、肌萎縮側索硬化(ALS,霍金先生所患的就是這種病)等多種疾病相關,是眾多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6,9,10]。雖然有超過200種磷酸酶發揮著各式各樣的作用,靶向磷酸酶的藥物走向臨床的卻很少,至今未有一款獲批。這主要是由於磷酸酶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一般磷酸酶由多個結構蛋白組成,我們稱之為亞基,包括催化亞基和調控亞基。

按照“油門”激酶的抑制劑設計思路,開發磷酸酶的抑制劑,藥物應該靶向催化亞基,畢竟是這個部分在起作用。

但是靶向催化亞基在磷酸酶中卻一直行不通。科學家後來才發現,原來大多數磷酸酶的催化亞基都是一樣的,一旦磷酸酶的催化亞基被抑制,那可能就有上百個磷酸酶同時被抑制,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對細胞來說是致命的[9]。

《细胞》:打破“不可成药”魔咒!科学家成功开发靶向磷酸酶的药物研发平台,舞蹈症等疾病或迎来全新药物|科学大发现

於是,科學家們又把目標瞄準了調控亞基,但是單獨的調控亞基結構上是無序的,只有和其他亞基結合在一起才能展現有序結構[10],要進行體外藥物篩選,需要用全酶。由此,又碰到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結構複雜的全酶在體外很難構建[11]

但是,這難不倒科學家們。

2015年,劍橋大學的Anne Bertolotti團隊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們想啊,如果把調控亞基中最關鍵的一部分拿下來,與催化亞基結合,會不會有效呢?於是,他們從調控亞基上取下一個部分,與催化亞基組合在一起。意外的發現,這個簡化的模型竟然起作用了。最終,他們找到了一個能夠選擇性抑制特定磷酸酶的小分子Sephin1,且Sephin1在小鼠模型中,對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展現了良好的治療效果[12]。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上。

《细胞》:打破“不可成药”魔咒!科学家成功开发靶向磷酸酶的药物研发平台,舞蹈症等疾病或迎来全新药物|科学大发现

既然初步證明了這個思路是可行的,那麼是不是可以在其他磷酸酶上覆制這個成功呢。

於是,他們將這個重組全酶固定在一個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的芯片上,並集成了多種檢測功能,構建一個全新的高通量藥篩系統,如圖所示。他們用Sephin1驗證了這個系統的有效性,並首次揭示了該藥物的分子機制。這個磷酸酶抑制劑篩查平臺去年發表在2017的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13]。

《细胞》:打破“不可成药”魔咒!科学家成功开发靶向磷酸酶的药物研发平台,舞蹈症等疾病或迎来全新药物|科学大发现

SPR平臺示意圖

這個篩選系統的有效性,最近被Anne Bertolotti團隊證實了

他們用SPR系統找到了針對另外一種磷酸酶的小分子抑制劑該小分子能特異性地靶向一個磷酸酶,使得細胞的蛋白合成反應暫時減慢,可以使細胞有更多的“精力”消除細胞內垃圾蛋白的積累,從而應對各種不良脅迫,對於治療由蛋白錯誤摺疊引起的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病、亨廷頓病等)有重要意義。同時,由於只是暫時性地降低蛋白合成,並不會對細胞造成毒性。

《细胞》:打破“不可成药”魔咒!科学家成功开发靶向磷酸酶的药物研发平台,舞蹈症等疾病或迎来全新药物|科学大发现

新藥能明顯清除腦內包含物

該小分子展示了優良的藥物特性。在小鼠模型中,它能穿過血腦屏障,並在腦類維持一定的濃度,半衰期為4-6小時,且沒有檢測到生理毒性。更重要的是,通過給亨廷頓病小鼠模型喂藥,發現小鼠體重提升,並降低亨廷頓病相關聚合物以及核內含物的聚集,展現了治療亨廷頓病的潛力[5]。

如此看來,這個平臺真的是成了。它的誕生摘掉了磷酸酶戴了幾十年的“不可成藥靶點”的帽子。

人體中存在超過200種蛋白磷酸酶,承擔著細胞和生物體中調控功能的方方面面,卻被認為不能作為藥物靶點。在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下,逐步攻克了這個難題。

本研究的平臺具有良好的藥物評價能力,且展現了對磷酸酶藥篩的通用能力,相信這項技術能為我們找到更多暗藏的疾病靶標,為諸多絕症的治療帶來希望。

任你奸詐狡猾,也休想逃脫藥物的制裁~要了解最新最前沿的醫學進展嗎?來本

Medical Trend吧~

《细胞》:打破“不可成药”魔咒!科学家成功开发靶向磷酸酶的药物研发平台,舞蹈症等疾病或迎来全新药物|科学大发现

參考文獻

[1] Burnett, G. & Kennedy, E. P. J. Biol. Chem. 211, 969–980 (1954)

[2] Rask-Andersen, M., Zhang, J., Fabbro, D. & Schiöth, H.B. Advances in kinase targeting: current clinical use and clinical trials. Trends Pharmacol. Sci. 35, 604–620 (2014).

[3] Cohen, P., Alemany, S., Hemmings, B.A., Resink, T.J.,Stralfors, P. and Tung, H.Y.L. (1988) Methods Enzymol. 159,390-408

[4] Tsaytler, P. & Bertolotti, A. Exploiting the selectivity of protein phosphatase 1 for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FEBS J. 280, 766–770 (2013)

[5]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8)30798-0

[6] Nguyen, L. K., Matallanas, D., Croucher, D. R., Von Kriegsheim, A., & Kholodenko, B. N. (2013). Signalling by protein phosphatases and drug development: a systems‐centred view. FEBS Journal, 280(2), 751-765.

[7] Hanahan, D. and Weinberg, R.A. (2011)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 Cell 144, 646–674

[8] Rask-Andersen, M., Zhang, J., Fabbro, D. & Schiöth, H.B. Advances in kinase targeting: current clinical use and clinical trials. Trends Pharmacol. Sci. 35, 604–620 (2014).

[9] De Munter, S.Köhn, M.Bollen, M.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in phosphatase-directed therapeutics.ACS Chem. Biol. 2013; 8: 36-45

[10] Boens, S., Szekér, K., Van Eynde, A. & Bollen, M. Interactor-guided dephosphorylation by protein phosphatase-1. Methods Mol. Biol. 1053, 271–281 (2013).

[11] Crespillo-Casado, A., Chambers, J.E., Fischer, P.M., Marciniak, S.J. & Ron, D. PPP1R15A-mediated dephosphorylation of eIF2α is unaffected by Sephin1 or Guanabenz. eLife 6, e26109 (2017)

[12] Das, I. et al. Preventing proteostasis diseases by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a phosphatase regulatory subunit. Science 348, 239–242 (2015).

[13] Carrara, M., Sigurdardottir, A., and Bertolotti, A. (2017). Decoding the selectivity of eIF2a holophosphatases and PPP1R15A inhibitors. Nat. Struct. Mol. Biol. 24, 708–716

《细胞》:打破“不可成药”魔咒!科学家成功开发靶向磷酸酶的药物研发平台,舞蹈症等疾病或迎来全新药物|科学大发现

奇點:50萬極客醫生熱愛的醫療科技媒體

《细胞》:打破“不可成药”魔咒!科学家成功开发靶向磷酸酶的药物研发平台,舞蹈症等疾病或迎来全新药物|科学大发现

本文作者 | 低溫藝術家 & BioTalker

“沒有不能打的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