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是從何而來:智慧積累的偉大力量

2006年,Vim被Linux雜誌讀者評為最受歡迎的編輯器。現在,根據Stack Overflow的2018年開發者調查,Vim是最流行的文本模式(即終端模擬器)編輯器,在所有軟件開發人員中有25.8%的人(和sysadmin/devops人員的40%)使用過Vim。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整個90年代,程序員們進行了“編輯器戰爭”,這使得Emacs用戶與vi(以及最終的Vim)用戶之間產生了激烈的衝突。雖然Emacs肯定還有一些追隨者,但更多的人認為編輯器的戰爭已經結束,而結果就是Vim贏了。2018年Stack Overflow開發者調查支持了這一說法;只有4.1%的受訪者還在使用Emacs。

Vim是如何變得如此成功的?這很明顯,人們喜歡Vim提供的特性。而且我認為,Vim背後的悠久歷史表明,它本身比它的功能集有著更多的優勢。Vim的代碼庫可以追溯到1988年,那時正是Moolenaar開始研究它。另一方面,“wq文本編輯器”——一個關於Unix-y文本編輯器應該如何工作的更廣泛的願景——甚至可以追溯到半個世紀前。“wq文本編輯器”有著一些與眾不同的具體表達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謝Bill Joy和Bram Moolenaar對向後兼容性的特別關注,優秀的想法是被積累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wq文本編輯器”是運行時間最長、最成功的開源項目之一,它享受到了計算機世界中一些最偉大思想的無私貢獻。我不認為“創業公司應拋棄所有的先例,去創造顛覆性的新軟件”的開發方法都是不好的,但Vim提醒我們,這種協作和增量法也能創造奇蹟。

英文原文:https://twobithistory.org/2018/08/05/where-vim-came-from.html
譯者:任宇は神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