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幕僚 專欄|「班農主義」的三個向度及在白宮政策的體現

新朋友點擊上方藍字“一瓣”,可快速關注

白宮幕僚 專欄|“班農主義”的三個向度及在白宮政策的體現

史蒂夫•班農 《時代》封面

邵宇為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達飛為高級宏觀研究員

原文已經發表在《華夏時報》,本文節選自即將出版的專著——《全球化3.5》

正文

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引用了邁克爾·迪布定的小說《死亡環礁湖》中的一段話:“如果沒有真正的敵人,也就沒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們憎恨非我族類,我們便不能愛我族類。這些是我們在一個世紀之後正在痛苦地重新發現的古老真理和充滿情感的話語。那些否定他們的人,也在否定他們的家庭、他們的遺產、他們的文化、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以及他們自身。

亨廷頓認為,政治家和學者們不能忽視這些“不幸的真理”。“對於那些正在尋求認同和重新創造種族性的人們來說,敵人是必不可少的,而潛在的、最危險的敵人就出現在世界各主要文明的斷層線上”。

雖然不能確定班農是否讀過亨廷頓,但至少在邏輯上可以推斷,在定義“美國的第四次衝突”和樹立“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的時候,班農已經確立了敵人。筆者認為,“班農主義”表現為三個層面:

一、美國內部:政治與金融精英的串謀

第一個層面是美國內部。班農進入傳媒領域之後,就以白宮的權力階層和華爾街金融精英為代表的權貴階層為批評對象。他將國會山的傳統模式描述為“金主+顧問+K街說客(K Streetlobbyist)+政客”,認為權錢交易式的治國模式掏空了美國的中產階級和下層人民。權貴階層為美國帶來了週期性的經濟和金融危機,買單的卻是中下層人民。這些永久執政的統治階級正在將美國帶向“沼澤地”。

班農執掌的布萊巴特新聞網是一個“另類右翼”網站,以“反建制、建立清一色的白人社會為主要訴求。他向所有新自由主義者、傳統保守共和黨人,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政治正確性’宣戰。”以布萊巴特為陣地,班農本人極度蔑視主流媒體,認為《紐約時報》應該“為自己感到羞恥”,因為它們丟掉了與“惡勢力”對抗的傳統。正因為如此,在2012年,班農自己發起成立了一個組織——政府責任機構(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Institute, GAI),並任總裁。該組織專門曝光政要名人的糗事。以該機構的名義,班農一手策劃出版了彼得·史威茲(Peter Schweizer)的著作——《克林頓的財富:關於外國政府和企業如何以及為什麼幫助比爾和希拉里致富的不為人知的故事》【1】,該書一度成為2015年美國的暢銷書,為班農和作者自身也帶來了大量的財富。

結合特朗普本人的言行來看,這兩點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方面,在競選階段,特朗普就痛批希拉里·克林頓,並揚言在勝選後調查希拉里,一旦獲得證據,就要起訴希拉里,將其送進監獄。特朗普對奧巴馬政府的各項改革措施也不甚滿。在葛底斯堡演講中,就宣稱要推翻奧巴馬醫療方案(Obamacare)。當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退出奧巴馬牽頭設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另一方面,在特朗普的語境中,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些主流媒體就是“謊言製造者”。特朗普和班農都深知佔領輿論制高點的重要性。所以,特朗普才有了推特(Twitter),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推特總統”。特朗普經常表示,推特可以繞開主流媒體,與民眾直接對話,這種“自媒體”既經濟又高效。

在美國內部,除了政治與金融精英的串謀,以及主流媒體的不作為之外,班農還不滿於二戰後嬰兒潮一代的世俗化和腐化傾向。18世紀的法國政治思想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思想對班農影響非常顯著,其中最重要一點是強調對傳統的傳承。班農出生在天主教家庭,是個虔誠但激進的天主教徒,認為資本主義能夠消除20世紀的野蠻,就是因為其建立在西方猶太—基督價值觀之上。班農畢生的使命就是恢復美國精神——“

華盛頓—威爾遜—林肯”傳統。對於二戰後美國的世俗化趨勢,特別是嬰兒潮一代所表現出的“去信仰化”現象,班農是嗤之以鼻的。與此相反,穆斯林社會則是另一番景象。1980年代左右開始的伊斯蘭復興運動趁著戰後嬰兒潮一代,以年輕人、知識分子、城市新中產為主體,席捲了中東、中亞以及東南亞等地,滲透進文化和政治等多個領域,還有大量穆斯林移民至美國。班農認為,美國的社會價值觀變得不純粹了,白人的勢力正在被外來移民壓縮。這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班農的意識形態傾向如此明顯了。

二、經濟民主主義,美國利益優先

第二個層次是美國面臨的來自全球層面的經濟利益和權力被分享,這是讓偉大的美國光輝不再的主要原因。班農自稱是經濟民族主義者(Economic nationalist),所以他也是個“反全球主義者”。他認為,經濟民族主義是美國偉大的重要基礎。然而,二戰後,美國逐漸背離了這個傳統。在重建戰後新秩序的過程中,美國當權者信奉經濟相互依賴會帶來和平與發展,從而有利於傳播民主觀念的新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同時,1970年代之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成為主流,經濟和金融全球化思潮和實踐席捲全球。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移民遷往美國,壓低了美國工人的工資,搶走了美國勞動者的工作。大量美國的製造業遷出美國,製造業崗位也隨之流逝。在這期間,美國加入了大量的多邊組織,做出了妥協,犧牲了自己的利益。班農認為,全球化正在掏空美國。

班農強調,他並不反對資本主義,也不是反對自由主義。但他提倡的是一種“開明的資本主義”,它講究節制、鼓勵創新,以西方猶太-基督傳統為基礎。班農認為這是讓美國擺脫20世紀“野蠻”的“根本原則”。2014年,班農在梵蒂岡發表了一個著名的演講,指出美國在經濟上的挑戰來源於兩種資本主義模式。一種是國家資本主義模式,“在那裡,裙帶資本主義與威權政府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殘酷的資本主義形式,它是為一個很小的集體創造財富和價值的。它不像20世紀(的美國)那樣,將巨大的價值創造傳播到更廣泛的群體之中。”另一種是以安·蘭德(Ayn Rand)為代表的自由資本主義客觀派(Objectivist School of libertarian capitalism),實際上是一種激進的自由主義。它將自由市場奉為絕對信仰,反對一切政府幹預。班農認為美國應向普京和俄羅斯學習,制定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以美國利益為優先。所以,他主張減少移民,限制與中國和墨西哥的自由貿易,力推美國退出各項多邊經貿組織。另外,班農還對美國的海外軍事幹預持懷疑態度,反對美國擴大在阿富汗、敘利亞和委內瑞拉的干預。

三、文明的衝突,美國的“第四次轉折“

第三個層次是文明的衝突。在擔任紀錄片製作人期間,班農多次致敬里根總統。可以說,里根是冷戰期間美國總統中意識形態色彩最為濃烈的一位。在里根領銜的白宮中,意識形態專家有國防部長卡斯珀·溫伯格、蘇聯事務顧問理查德·派普斯和助理國防部長理查德·玻爾。同樣,班農在任期間,也是特朗普內閣中的意識形態鬥士。他認為,當下不僅是美國的“第四次轉折”,也是人類的“第四次文明的衝突”。在2016年7月的一場演講中,他將這場衝突的雙方界定為“西方猶太-基督傳統”(Judeo-Christian West)和“伊斯蘭法西斯主義”(Islamic fascism)。他甚至認為,伊斯蘭是比納粹主義更為“黑暗”的勢力,認為從其誕生之日起,它註定與基督教傳統水火不容。在班農的思維中,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等同於恐怖主義。所以,他將第四次衝突,描述為“人類生存之戰”。

有評論稱,以里根總統為素材的《迎擊邪惡》這部紀錄片,直擊“21世紀的自由世界與伊斯蘭法西斯主義之間的激烈衝突”的要害。班農視自身為自由世界的鬥士,號召一切熱愛自由的人們團結起來反對伊斯蘭法西斯主義。他執掌的布萊巴特新聞網,是“另類右派、陰謀論者與傳統保守派集結地”。《時代週刊》的艾略特(Elliott P.)和米勒(Miller Z.)稱,該網站將“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排外和反猶太的內容融入了另類右派的血液裡”。班農自己也承認,布萊巴特的意識形態混合了自由主義者(libertarians)、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s)、保守的同性戀社區、同性婚姻反對者、經濟民族主義者、民粹主義者,以及“另類右翼”的價值觀。班農也曾明確告訴《名利場》(Vanity Fair)雜誌:“我不是白人民族主義者,我是民族主義者,我是一個經濟民族主義。這意味著你必須控制這幾件事:

邊境、貨幣、軍隊和國家認同。”班農幾乎所有的意識形態偏好,都是在幫美國找回民族認同、宗教認同和國家認同,具體措施包括“禁穆令”,在美墨邊境建牆等。

在這個問題上,班農對美國權力機構非常不滿。在2007年拍攝的一部名為《摧毀撒旦:美國伊斯蘭教派主義的興起》【2】的紀錄片中,他寫了一個8頁的故事大綱,將美伊關係委員會和北美伊斯蘭社會組織描述為文化聖戰主義者。在他的劇本中,《華盛頓郵報》、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美國的大學、左派聯盟,、美國猶太團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中央情報局(CIA)、聯邦調查局(FBI)、美國政府和白宮都是美國伊斯蘭建國運動的推手。所以,班農在為特朗普策劃競選主題時,就已經將穆斯林納入其中,這也讓他背上了“排外主義者”的名聲,具體措施包括“禁穆令”,在美墨邊境建牆等。

班農離開了白宮,但“班農主義”還在,只是它更多的以“特朗普主義”的形式表現出來。班農離開的這一年,特朗普仍在繼續與民主黨鬥爭,仍在與主流媒體互掐,仍在收緊移民政策,仍在為建牆做準備。特朗普會將美國帶向何處,又會將這個世界帶向何處?中美關係將會向那個方向演進?答案還將取決於班農

未完待續

腳註

【1】Schweizer P., 2015. Clinton Cash: The Untold Story of How and Why ForeignGovernments and Businesses Helped Make Bill and Hillary Rich,Harper Paperbacks.

【2】《Destroying the Great Satan: The Rise ofIslamic Facism in America》

一瓣公益


白宮幕僚 專欄|“班農主義”的三個向度及在白宮政策的體現

這是一瓣在今年423“世界讀書日”發起的一個公益活動。每篇文章獲得的讚賞,全部捐獻給“深圳市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為石門坎的孩子建一個“圖書館”。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目前已為小朋友們籌集1810元“圖書基金”。


一瓣

自由而無用 為讀書而讀書

原創書單 | 政經時評 | 品讀經典 | 翻譯作品

點擊“閱讀原文”,可鏈接到邵宇博士與陳達飛博士在喜馬拉雅app開設的專欄——《復旦名師團的經濟學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