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周恩來都愛吃貼「餑餑熬小魚」,邵逸夫評價這道菜勝過魚翅

毛澤東周恩來都愛吃貼“餑餑熬小魚”,邵逸夫評價這道菜勝過魚翅

自明清時期以來,天津大飯莊小飯店裡的魚做得五花八門,但到了民間,老百姓中最流行的吃法,唯有一種——貼餑餑熬小魚,從天津市區到塘沽、武清、寧河、靜海,凡是有魚有水的地方,都是這一種吃法,所有天津美食小吃能如此統一步調的,唯有貼餑餑熬小魚。

天津是魚鹽之鄉,地處九河下梢,靠近渤海,周圍多窪、澱,水域廣闊,魚是天然資源。20年代,天津各家飯館裡的魚菜品種達117種,單鯉魚一類就可做72道菜,以魚為原料可開整桌筵席。過去天津飯館的灶上都是四個火眼,四個大師傅操作,第三個火眼的師傅專職做魚,可見魚菜在餐館裡的地位。

毛澤東周恩來都愛吃貼“餑餑熬小魚”,邵逸夫評價這道菜勝過魚翅

有老話說天津“魚味勝江南”,幾十年來的天津名廚名店,都有拿手的魚菜:比如後來改為蘇閩菜館的周家食堂,廚師安小巖獨創“周家魚”;登瀛樓的醋椒魚是張作霖的兒子張學銘的創意;後來狗不理的特級廚師由芝炳做的糖醋魚,在全國比賽中名列榜首;進了宏業廣東餐館,大廚李文元的八珍魚羹和清蒸鰣魚、油漬鯇魚都是招牌菜。另外像天津名廚魏天成的紅燒頭尾,劉國璋的乾燒鯽魚,胡文奎的砂鍋魚頭,康麗蓂的燒划水,也都名滿津門。

天津飯館裡做魚花樣百出,但民間最愛吃的只有一樣——貼餑餑熬小魚。當年天津詩人寇夢碧有一首詩:“舊時月色小揚州,樸厚民情喜尚留。最愛熬魚貼餑餑,家鄉風味勝珍饈。”呈現了天津人對貼餑餑熬小魚的喜愛。

毛澤東周恩來都愛吃貼“餑餑熬小魚”,邵逸夫評價這道菜勝過魚翅

貼餑餑,就是貼棒子麵餑餑,橢圓形,一巴掌大小。棒子麵也就是玉米麵,那時候老百姓吃不起白米飯、白麵饅頭,棒子麵能吃飽就算不錯。先把小鯽魚煎了,放在鍋底兒,加佐料,剁上碎白菜梆子,周圍貼一圈棒子麵餑餑。柴灶燒開後細火煨著,等魚熬熟了,餑餑也烤熟了,魚香四溢,連魚頭都入口即酥,餑餑烤得焦黃,同時被魚湯浸入,香甜酥脆,引人食慾。

天津家常熬小魚的調料很簡單,早年間雜貨鋪專售“魚佐料”:麵醬、醬油、醋、醬豆腐,只要說一聲“買五分錢魚佐料”,店員接過碗,三下五去二就給配齊了,等熬魚時再加蔥、姜、蒜、大料。

毛澤東周恩來都愛吃貼“餑餑熬小魚”,邵逸夫評價這道菜勝過魚翅

天下霸唱的小說和電視劇《河神》,描述了很多天津傳統美食,其中也提到貼餑餑熬小魚:“到上游的琉璃廠,那邊上有一大片陰涼地,撿石頭壘個土灶,支上一口鐵鍋,再讓鐵牛去河裡撈上一筐鯽瓜子,也就是小鯽魚,然後用井水熬魚,一定要寬湯,在這鍋的邊上,糊上一圈棒子麵的餅子,再蓋上鍋蓋,等這鍋熱了,這餅子也就熟了,裡面是軟糯的,外面有脆嘎吱,最厲害的是,這餅子靠近湯的那部分,都已經被浸透了,一口魚湯,一口餅子,那魚骨頭都是酥的。”看得勾人饞蟲。

貼餑餑熬小魚原是漁家吃法。漁家吃住在船上,一網魚上來,大大小小什麼魚都有,熬在鍋裡燒熟了一鍋飯,一人一個大餑餑,一碗魚,蹲在船幫上吃。麥穗魚長不大,三四年才能長到兩三寸。每年白露時節至轉年立夏之前,蒿根、麥穗、兔頭這些魚都是淨腸,打上來不用拾掇,洗乾淨控一會兒就可以煎。立夏後的魚變成泥腸,得挨個掐挨個拾掇。所以立夏後再吃這道菜就有點麻煩了。

毛澤東周恩來都愛吃貼“餑餑熬小魚”,邵逸夫評價這道菜勝過魚翅

清同治年間,糧船來往的北大關西金華園河沿穆家寨,有一家“穆奶奶熬魚”,頗負盛名。直到50年代,南市清和街還有十三四家小攤小鋪,專門賣貼餑餑熬小魚,但一定是小魚,因為大魚都賣給了富家和飯館。80年代,南市食品街四區二樓有家“村姑餐館”,賣貼餑餑熬小魚,魚是二三寸長的活鯽魚,餑餑是用小米麵、黃豆麵、玉米麵精製。小店有八九張方桌,四壁掛幾張傳統年畫,就餐者以天津老年人居多。

關於貼餑餑熬小魚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40年代天津有一本《一四七畫報》,發表過王小漁寫的《天津有名食品——熬魚貼餑餑》,介紹這道美食的來歷,說有一戶人家婆婆對兒媳特別厲害,這天吩咐兒媳熬魚,不料兒媳給忘了,快到天黑才想起來,家中只有一鍋一灶,熬魚便不能蒸窩頭,情急之智將玉米麵做成餅子貼在鍋沿上。婆婆一嘗,竟十分好吃。這種吃法流傳開來。

毛澤東周恩來都愛吃貼“餑餑熬小魚”,邵逸夫評價這道菜勝過魚翅

美食傳說當然離不了乾隆皇帝。說南運河畔小稍口一帶,有李姓父女二人開茶攤,來了位客商打扮的人,坐到晌午,餓了,李老漢的女兒把自家做的貼餑餑熬小魚端給那位客商,客商吃得連連點頭稱讚,說這是“佛手糕、千眼魚”,因為餑餑有手掌大小,一鍋小魚無數。後來人們得知,這位客商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吃沒吃過貼餑餑熬小魚,沒法考證。但毛主席、周總理確實都吃過,這是有實實在在記載的。60年代末,北京飯店西餐廚師龐恩元到中南海給毛澤東主席做廚師。主席聽說他是天津人,先讓他做了狗不理包子,後來又提出,要嚐嚐天津風味的貼餑餑熬小魚。主席已經七十多歲了,龐恩元擔心主席牙齒不好,想了個辦法,將白麵和玉米麵摻在一起,發好先上火蒸熟,再稍烤出一層黃嘎,用小武昌魚代替鯽頭魚熬熟,這頓飯主席吃得津津有味。周恩來總理的廚師也回憶過:“周總理最喜歡吃天津的貼餑餑熬小魚,鄧大姐最愛吃煎餅餜子。”

利順德有一位大廚叫耿福林,90年代初香港富豪邵逸夫來天津,在凱悅飯店吃了一頓飯,上的魚翅、鮑魚,他沒什麼興趣。第二天來利順德,經理讓耿福林給他做點兒天津風味。耿福林安排了兩道菜,貼餑餑熬小魚和炒蝦仁,配上幾樣小吃,蘸小糖墩兒、烤山芋、煮玉米,再加上小米綠豆稀飯、香菜蔥絲拌榨菜絲。吃完飯邵逸夫主動到廚房見耿師傅,對他說,這頓飯比吃山珍海味都舒服、都飽。這就是天津菜的魅力。

毛澤東周恩來都愛吃貼“餑餑熬小魚”,邵逸夫評價這道菜勝過魚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