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覃:出嫁的女子歸家,喜悅而急切的期盼,給父母帶來了莫大安慰

葛覃:出嫁的女子歸家,喜悅而急切的期盼,給父母帶來了莫大安慰

在中國詩歌中,尤屬於詩經最美好,不為什麼,就為它的單純,它的直接。詩經並不像後世的詩歌有什麼規則,有什麼技巧,平仄上面也沒有具體的要求。這造成了詩經對於詩歌技藝上的發展是沒有多大的幫助的,但是這並不能成為遺棄詩經的理由,詩經在我國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對於我們瞭解先民風貌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今天的這首詩歌是詩經中的第二首“葛覃”葛覃其實有兩種解釋,這也正體現了詩歌的魅力,因為它的多義性,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這首詩最靠譜的兩種解讀,一種是出嫁的女子歸家,一種是未出嫁的女子歸家。然而不管怎麼解釋,這首詩最後的落腳點還是在歸寧父母這句話上。

不管怎麼看,這都是一個正在急切地盼望著歸家的女子,此刻正處於一種喜悅之中。這首詩很短,僅僅三段,然而這三段就給我們營造出了一種喜悅以及安慰的感覺,第一句: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這首詩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動靜結合的畫面,一入眼的就是青青的葛藤,在山谷之中生長,而又有喈喈的鳥鳴聲聲傳來,一派祥和的氣息,原來是黃鸝在那裡歌唱。

首句似乎並沒有出現人物,然而仔細想想,是誰看到了葛覃,又是誰聽到了黃鸝聲?當然是女主了,這裡只是隱晦的提及女主,為下面的出場做了鋪墊。第二句: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女主出現了,然而不是在那一派祥和之中,而是農忙的時候,彎腰刈葛藤,轉而又去了家中織作,在第二句中,場景的轉換是非常快速的,給我們呈現的就是農家辛勤勞作的快慰以及自豪。

第三句: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畫面又是一轉,突然多出來了一位老師,這位老師是教什麼的呢?後面一句點出來說是女主央求老師告訴她需要怎麼去洗衣服。其實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得知,這位女主即將出嫁或者是剛出嫁不久,面臨著夫家的生活,急需一位老師來教導。

第一句的祥和氣息,第二句的農忙自豪,第三句的女主羞怯,這畫面連起來就是我們的古時先民勤於勞作,安於生活的現狀,而詩中的女主則是羞怯帶著期盼即將嫁出去或者是回孃家。女主的求知顯示了她嚮往的是一種越來越好的生活,體現了先民的美好生活。

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