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貴溪建了座壩……

明朝那些事:貴溪建了座壩……提示:點擊上方"鷹潭同城會"↑關注更多精彩

明朝那些事:贵溪建了座坝……
明朝那些事:贵溪建了座坝……明朝那些事:贵溪建了座坝……
明朝那些事:贵溪建了座坝……明朝那些事:贵溪建了座坝……

在江西懷玉山支脈神臺山南端的泗瀝鎮境內,有一條泗瀝河蜿蜒而過。泗瀝河上,有一座至今完好保留著最初構造和樣式的水壩,這座水壩已有600多年曆史,至今仍在為附近農田灌溉發揮著重要作用。

明朝那些事:贵溪建了座坝……

貴溪的翁家壩歷時600餘年略顯滄桑,但保存完好,至今仍在為其附近的農田灌溉做出貢獻。

貴溪地區處於江西省東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泗瀝河貫通其境。境內屬於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區,溫暖溼潤,雨量充沛,水利資源非常豐富,自古以來農業發達。為了保障生產、減少水旱之災、溝通水陸運輸,貴溪歷來非常重視水利建設,修建了多項水利工程。其中,當地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翁家壩,因為它是貴溪歷史上影響較為深遠的一項綜合性水利工程。

始建於明代惠民數百年

9月的微風拂過古壩下游的大片農田,裹挾著陣陣稻香……一部時長600多年的影片,講述了一個優美動人的田園傳奇。記者從貴溪市旅遊局瞭解到,這座古壩名為翁家壩,因為翁姓是當地的一個大姓,故而有了這個名字。關於翁家壩的修建,當地民間傳說為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奪天下之際,在鄱陽湖大戰時建造的。

貴溪市文物普查隊在對翁家壩進行考察後得出了較為權威的說法:翁家壩確是建於明代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但究竟與朱元璋有無關係,暫時沒有找到實際證據。

貴溪市旅遊局辦公室宣傳幹事童志前告訴記者,貴溪市文物普查隊通過深入調查得知,翁家壩是當時一處重要的水利工程。在其所在地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赤石翁楊呂,硬兌(音譯)舂白米,柴幹水自流,松膠當菜油,芋頭當板油。其中的“赤石翁楊呂”是指當地赤石村的三大姓,後面四句則是說赤石村是一塊風水寶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柴幹水自流”是指翁家壩建成後村民灌溉不會缺水,古壩對於村民耕作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更為神奇的是,翁家壩至今仍在為附近農田的灌溉發揮著重要作用。

直角造型設計科學

在當地村民翁貴生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泗瀝河上游,看到了這座略顯蒼涼但依然保存完好的翁家壩。翁貴生告訴記者,翁家壩之所以能完好存留600餘年,與其獨特的造型有著直接關係。

據瞭解,泗瀝河自北向南流到翁家壩時,受地形因素影響在此轉了大約90°的彎,形成了一個直角。可以看出,一路奔流向下的泗瀝河在彎道時水流較急,對河岸的沖刷力較強,而轉向之後的水流瞬間變緩,衝擊力自然也跟著減弱了。

童志前介紹稱,翁家壩便是根據泗瀝河的流向進行設計的,分為引壩和主壩兩部分,組成了一個直角。引壩又稱軟壩,位於泗瀝河急流沖刷的一面,所以引壩在設計過程中壩面寬闊,用以抵抗急流的不斷沖刷,同時也為附近村民行走提供了方便。

主壩則橫截泗瀝河轉彎之後變緩的流水,避免了急流的直接沖刷。主壩高4米左右、長百餘米。豐水期,河水衝下壩頭,水聲巨大,因而翁家壩又被稱為“響水壩”。

明朝那些事:贵溪建了座坝……

翁家壩附近的紅石嶺存留著清代刻字。

紅石材質堅硬無比

在600年的風雨侵蝕下翁家壩還能保存完好,除了得益於其巧妙的設計,其建造材質也非常重要。遠觀翁家壩,外觀呈暗紅發黑的顏色,近觀則可以看出,一塊塊規則壘砌的紅色石塊因為長期受河水和泥沙沖刷而顏色漸漸變暗。童志前告訴記者,翁家壩整體用紅石砌成,這些紅石全部採自水壩附近的一座紅石嶺。

據瞭解,貴溪市紅石儲量十分豐富,泗瀝是主要產地之一,赤石村正是因此而得名。當地所產紅石硬度大,僅次於花崗岩,所以用其修建的翁家壩面對河流幾百年的衝擊,依然穩固如初。

翁貴生向記者介紹,在翁家壩附近的紅石嶺,留下了大片開採過的痕跡。在其中開採過的兩處石壁上,還有一些當時石匠刻下的字跡依稀可辨,一處寫著“天子周其林帥道光三十年”,另一處寫著“四十三年十一月廿六日”。據推斷,前者應該是清道光三十年修葺翁家壩時採石匠人所鑿,但後者具體何年所刻,今已不可考。

曾因翁家壩而引發御狀

在紅石嶺山腳下的一個石坑裡,至今保存著一尊人物雕像。看到這尊人物雕像,肯定會有人認為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修建翁家壩之人而專門建造的,其實這尊雕像背後隱藏著一個小故事。

翁家壩作為當地重要的水利工程,為灌溉提供了便利,因而村民們對這座水壩極為依賴。相傳在明代,白田鄉水嶺村出了一名宰相叫黃蓮閣,赤石翁家村則有一位名叫翁桂芳的在朝中任中書大人。由於當時陸路不發達,黃蓮閣返鄉和進京時均走水路,沿途的水壩就成了船隻行駛的最大障礙。為此,黃蓮閣利用自己的權勢要將沿途的水壩全部拆除。拆至翁家壩時,當地百姓不同意,便將情況反映給了翁桂芳。

為了百姓和後世子孫的利益,翁桂芳向皇帝告起了御狀。黃蓮閣聞之大怒,並宣稱這場官司如果輸了,他將永不回京。雙方對簿公堂時,皇帝為難了,兩人都是朝中重臣,判誰輸都不合適。翁桂芳見狀,說了句“朝代易改,國庫難留”,打動了皇帝,使皇帝最終判令不得拆除翁家壩,並命黃蓮閣搬到貴溪縣城居住。

“官司打贏後,根據皇帝的諭旨,赤石村村民在翁家壩頭鑿了一尊黃蓮閣的雕像,一來讓黃蓮閣謹記教訓,二來警醒後世子孫要保護好翁家壩。”翁貴生說。

凸顯古人環保理念

翁家壩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除了與歷代當地人自覺維護以及工程設計精巧、功能完備密不可分外,還與當地人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不無關聯。當地人歷來十分重視對涵養山泉和水源的山地進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翁家壩提供了“庇護”,使其為當地民眾輸送了數百年的汩汩清流,成為旱澇保收的水利工程。

“保存至今的古老水利工程不僅體現了古人保護環境的理念,歷經600多年仍然可用,也是當地人自覺保護水利及周邊生態環境的結果。”翁貴生說。

貴溪市地質研究專家趙慶民介紹稱,這項水利工程選址恰當、設計合理、規模宏大、配套嚴密完整,與自然環境極為和諧。它橫跨在泗瀝河上,減少了水的蒸發量,避免了山水沖壞田地。這在當時來看,是一種很先進的建造和灌溉方法。

趙慶民告訴記者:“這麼一座場面浩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明代江西水利建設的典型個案,有著重要的經濟、歷史和科研價值。可惜這一重要的水利工程一直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希望當地人能夠一直保護管理好這座石壩,讓它永遠‘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