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啓東地區脊尾白蝦養殖模式總結


江蘇南通啟東地區脊尾白蝦養殖模式總結

一、品種概況

1、習性

脊尾白蝦,俗稱海水小白蝦,為近岸廣鹽廣溫廣佈種,一般生活在鹽度不超過29‰的海域或近岸河口及半鹹淡水域中,經過馴化也能生活在淡水中。對環境的適應性強,水溫在2~35°C範圍內均能成活。白蝦為一種中型蝦類,體長5~9釐米。對低氧的忍耐能力差,低於1mg/l時,會因缺氧而死亡。

2、體態

體色透明,微帶藍色或紅色小斑點,腹部各節後緣顏色較深。死後體呈白色。煮熟後除頭尾稍呈紅色外,其餘部分都是白色的,故稱'白蝦'。前2對步足呈鉗狀或亞鉗狀,鰓葉狀;雌蝦產的卵抱於腹肢上。

江蘇南通啟東地區脊尾白蝦養殖模式總結

3、繁殖

黃海和渤海產量較多。每年4~10月都可捕獲。3、4月間當水溫達12~13℃時,成熟親蝦即蛻殼、交配、產卵,溞狀幼體,仔蝦、幼體經3個月即可長成4~5釐米的成蝦。在適宜的環境下產卵能連續進行,抱的卵孵化以後,很快就再次抱卵,因此從3、4月至10月都能看到抱卵的親蝦。5釐米以下的親蝦抱卵通常600粒左右,7釐米以下的可達2000~4000粒。

4、攝食

蛋白質含量要求不高,不論死、活、鮮、腐的動植物飼料,或有機碎屑均能攝取。小魚、小蝦、豆餅、菜子餅、米糠等及低檔顆粒飼料都可以投餵。

5、蛻皮

一般在晚上的上半夜。幼體階段在水溫28℃時,30-40小時蛻一次皮,1-5g幼蝦4-6天蛻皮一次。而中蝦和15g以上成蝦兩次蛻皮間隔約15天。另外,低鹽度和高水溫可增加蛻皮頻率(次數),有利於對蝦生長。

江蘇南通啟東地區脊尾白蝦養殖模式總結

二、池塘構造

池塘面積10-15畝左右。內設有環溝,溝寬7-8米、深2.5-3米,池塘灘面水深1.5-2米左右。池塘的進排水系統要分開,最好小潮汛時也能進水。建造進排水閘門,力求進排水方便,在排水處增加一排弧形排水攔網,有利於水體交換和保存脊尾白蝦幼體。一般池塘配水車式增氧機或湧浪機。

三、養殖流程

1、放苗前準備

放苗前一個月進水30釐米,加漂白粉15-25公斤/畝或生石灰100-150公斤/畝進行消毒,放苗前10天進水50-60釐米,施用氨基酸肽肥,使池水呈現黃綠色,透明度保持在50釐米左右,總之保證在放苗前水體中水質優良、有充足的天然餌料生物。

2、放苗

(1)梭子蟹投苗

五月中旬,在池塘肥水後,選擇本海區健康的三疣梭子蟹抱卵親蟹放入池塘中,要求附肢齊全、卵粒飽滿、活力好,每畝放1-2只。

一般從蚤狀幼體Ⅰ期——大眼幼體的過程需要30天左右,經過5次脫殼。大眼幼體再經過一次脫殼變成幼蟹。幼蟹控制在8000-12000只/畝。若蟹苗不足,可從其他數量充足的池塘中移苗,移苗時要避開雨天。

2-3天 5-7天 7-10天 7-10天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大眼幼體

注意pH值的變化。若pH>9,可能會出現苗種斷背現象引起苗種死亡。

(2)、小白蝦投苗

6月底-8月初在池塘中投入抱卵蝦。選擇體長5釐米以上、體重3.3克/尾以上自然海域生長的脊尾白蝦作為親本,要求個體大小均勻、活力好、抱卵量足、卵粒呈淡黃色或桔黃色。如果天然海區捕撈的親蝦不能滿足,可提前10天左右投放未抱卵海蝦。每畝放2-3斤。這樣出苗整齊,養殖規格較大,高溫期病害少,有利於蝦、蟹生長。

3、前期管理

親蝦入池後投餵魚溶漿、破碎料等。由於蝦苗培育採用肥水育苗,所以出苗前一週,必須重視肥水,脊尾白蝦出苗後10-15天,長至1釐米左右開始投餵飼料。投餵有兩種方式,一是設置餌料臺定點投餵,在池塘中設置餌料臺每畝1~2只,餌料臺選用80釐米×80釐米的80目篩絹製作而成,臺下及四周保持5釐米左右;二是池邊潑灑。

酵之源是進口EM菌種,自己發酵,畝調水成本低至1元左右。酵之源是把光合細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放線菌群、絲狀菌群等組合在同一狀態,這麼多的有益細菌形成了複雜而又穩定的微生態系統。肥水調水,穩定水質,降低ph,補充有益菌。

4、中後期管理

6月、9月前後,注意加強肥水及底部處理。養殖水質做到兩頭肥、中間清爽,這樣可產大規格的小白蝦及梭子蟹。在8月中旬,需釣公蟹,確保母蟹更快的生長速度。

養殖後期(11-12月份),此階段處於蝦蟹的生長高峰期,但氣溫有所下降,根據水色變化適度肥水即可達到養殖要求。

四、養殖關鍵點

小白蝦和淡水青蝦類似,喜歡浮游植物多的塘口,這樣的塘口溶氧充足、水質穩定;平時應當注重肥水工作及底質改良,加強對紅水、黑水、渾水等不良水色的改善,定期外潑光合菌、芽孢菌等益生菌控制藍藻等有害藻類;注重天氣變化、強對流天氣(颱風)等帶來的蝦蟹缺氧、應激等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