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174億創新高,「現實」上位,「流量」退場

近日國家電影局公佈數據:今年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4億,較去年的163億整整多了11億,同比增長6.8%。

暑期档174亿创新高,“现实”上位,“流量”退场

暑期檔落下大幕,從成績上來看,這無疑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個暑期檔:雖說有世界盃和其他娛樂形式的分流,但影市票房、人次、場次、影片數量都有上升,也創造了新的票房紀錄,中國影市仍在穩健增長。

2018年暑期檔也呈現出與以往不盡相同的特質,例如如今的暑期檔不再是傳統“國產大片”的天下,《侏羅紀世界2》、《摩天營救》等好萊塢大片強勢登陸,但國產片競爭力逐漸提升,依然是檔期內毫無疑問的主角,觀眾給出了更加理性的選擇,在寬鬆的檔期環境下進口片成績相對有所下滑。

今年暑期檔國產片一改以往頻繁出現低分的票房口碑兩極化現象,出現瞭如《我不是藥神》剛上映豆瓣即為9分的高質量影片,進入了口碑票房雙軌同向的佳績。但在取得新一輪票房成就的同時,市場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例如主打青春情懷IP的《愛情公寓》引發的口碑爭議,大投資影片《阿修羅》緊急撤檔,20餘部影片改檔、撤檔、提檔展現出市場的不成熟……不少業內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票房集中度更強,現如今影市口碑在影片的長尾效應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內容與故事本身才是票房增長的制勝武器。

2018年暑期檔單片TOP10

1 《我不是藥神》 30.9億 上映時間:7月5日

數據透析

單月表現

今年7月影史最高 檔期始終保持熱度

今年暑期檔的3個月跟以往相近,出現了先抑後揚的票房曲線,首先,6月總票房僅有35.7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9.3億元,同比減少9%;觀影人次1億,比去年的1.1億減少了7.7%,6月影市整體表現平淡,僅有在中旬上映的《侏羅紀世界2》在當月拿下了15億票房,幾乎達到全月票房佔比的一半。

隨著6月最後兩天12部電影扎堆進入影市,7月強勢“開鑼”,再加上首周登陸院線的《我不是藥神》的大力拉動,該月的總票房報收69.9億,較去年同期的50.4億大幅增長37.9%,創造了中國影市歷史上7月的最高票房;觀影人次方面近2億,比去年同期的1.4億也大幅增長了34.7%。

今年的8月,雖然缺少如去年《戰狼2》一樣的超級爆款,但依舊有68.3億的票房收入,這個成績並不比去年的73.8億差了多少,同比下跌7.4%,觀影人次1.9億,比去年減少9.6%,同時也躋身於8月曆史票房的第二位。

專家看法

今年暑期檔票房整體來說增幅沒有太大,不過這三個月也沒有明顯的低谷期,每週都有比較強勢的影片帶動大盤,總的來看國產片較為強勢,一直佔有市場的優勢。(口述:首都電影院經理於超)

單片表現

5部影片超10億 冠軍30億

今年暑期檔共有137部影片加入“戰隊”,數量與去年基本持平,大多數影片依舊淪為炮灰,但頭部影片的格局出現了變化。其中,24部影片過億,其中5部票房超過10億,6部影片在5億到10億之間。

比起去年《戰狼2》以55億票房遙遙領先,位居第二和第三的《變形金剛5》、《神偷奶爸3》分別收割15.5億和10.3億,今年的單片冠軍和第二名僅差了不到6億。

在7月初登場的《我不是藥神》,以超高口碑和熱烈討論獲得30.9億票房,成為今年暑期檔的票房冠軍,這也是中國內地影史上第五部票房過30億的影片。

亞軍則是在7月底登陸院線的喜劇影片《西虹市首富》,產出票房25.1億,又一次證明開心麻花在內地已成金字招牌。排在暑期檔第三位的是票房16.9億的《侏羅紀世界2》,這是外片在6月的爆款表現。而黃渤處女作《一出好戲》(13.2億)、中美合拍片《巨齒鯊》(10.2億)分別位居第四和第五位。

專家看法

從單片來看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片與片之間也沒有太懸殊的差距,票房產出整體來說更為均衡,影片產出更加平均,基本上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的態勢。但5部過10億的影片佔據整個檔期票房的55.5%,依舊存在影市頭部效應較為明顯的特點。(口述:票房分析師羅天文)

類型表現

類型多元、2D增多促觀影人次上升

相比票房增長更具有積極意義的是觀影人次的提升,這個暑期檔共有5億人走進了電影院,增加了3000萬人,這也是近三年暑期檔觀影人次的一個峰值。有這一成績,不少專家認為這和今年暑期檔影片的類型多元化,以及2D影片居多有關。

今年暑期檔,賣座的不再是以往的特效大片、粉絲電影,中小成本的現實題材影片比較賣座,但傳統大製作、大場面、陣容強大的例如《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動物世界》之類的電影並未達到市場預期。

從票房排行榜可以看到,位居前三的影片幾乎都是新導演操刀,唯一不變的是喜劇題材依舊吸引觀眾。另外,在與進口片的競爭中國產電影展現的市場競爭力比以往強勢,暑期檔共有114部國產片、23部進口片上映,進口片數量比去年多了8部,但進口影片票房佔比只有24.4%,低於去年同期的29.7%,說明國產片質量提升,不再是“一遇進口片就被秒成渣”,進口片數量達到近年新高,但票房佔比卻持續走低。

專家看法

因為類型多元化能夠推助更多人走進電影院,在產業發展指標中,人次增長也是最為關鍵的,例如《我不是藥神》因為本身的現實題材、另外影片覆蓋的觀眾年齡層非常廣,就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眾為其買賬。尤其是,觀眾已經從簡單地關注視覺、明星、特效轉化為關注影片的內容,如果影片基於現實問題,關注人性討論,與觀眾產生共鳴,會更容易在大盤中分得一杯羹。(口述:電影市場專家蔣勇)

檔期表現

多數影片仍不賺錢 票房前十影片佔73%票房

專家一致認為,今年暑期檔無疑又是一次“大豐收”,截至8月底,全國銀幕56789塊,含3D銀幕20317塊。而內地影史票房超30億的影片達到5部,超20億的電影達到12部,超10億的電影達到53部。今年全年票房過億的影片56部,其中國產影片30部,進口影片26部。

另外,影片票房呈現兩極化,這是檔期內最值得關注和警醒的一點,票房排行榜前十名的影片幾乎拿走了73%的票房,而整個檔期內137部影片,有68%的影片票房不到1000萬,雖說過5億、10億票房的影片增多,頭部影片的豐富度也開始提升,但是成績依舊比較兩極化,需要關注並支持中小類影片的發展。

另外,今年暑期檔比較明顯的是能夠看到互聯網和電影融合進一步加深,網絡購票進一步普及到人們生活中,在線購票佔比持續增長,達到84.2%。

專家看法

去年暑期檔單銀幕票房產出約為27.3萬元,到了今年,暑期檔票房總量雖然上漲了6.8%,單銀幕票房產出卻下降到了24.5萬元左右,說明票房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影院數量的增長,單銀幕和單座產出呈下降趨勢,中國電影市場有待從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式轉變,放映市場有待進行差異化發行嘗試。(口述:票房分析師羅天文)

市場現象

提檔、撤檔、跳檔現象頻繁

暑期檔時間長、觀眾人數多,往往是片方擠破頭都要爭取的檔期,但今年暑期檔卻多出很多提檔、跳檔、撤檔的現象,一方面顯示出市場的不夠成熟,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小成本電影的生存依舊艱辛。

據記者統計,整個檔期總共有23部電影有此類情況發生,尤其是7月上映的逾30部新片中,就有三分之一的影片臨時調整檔期。例如原定7月13日上映的《風語咒》改檔到8月3日,原定於8月17日上映的《大師兄》、《深海歷險記》延後一週上映,而《影》、《爵跡2》、《昨日青空》、《大轟炸》紛紛撤離暑期檔,還有投資高達7.5億的《阿修羅》上映三天後票房不到5000萬,片方宣佈緊急撤檔。論投資回報比,《阿修羅》可能是今年暑期檔虧得最厲害的影片。

喜劇持續獲青睞 動畫片遇冷

記者發現,暑期檔票房過億的24部影片中,以喜劇為主的影片佔據11部,累計票房91.4億,票房佔比達52.6%。截至目前全年票房排行前20的國產片中,喜劇電影11部,累計票房達171億,佔據所有國產片的56.3%。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宋維才表示,“喜劇電影在近幾年發展勢頭非常好,以這個元素為賣點的電影和觀眾契合度很高,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尤其在節假日和比較休閒的檔期更容易讓觀眾集體觀影。”

最明顯的是,今年暑期檔動畫電影單片呈萎縮的態勢,2016年暑期檔國產動畫總票房為2億,去年為2.5億,但今年卻直接腰斬,只有1億。從豆瓣評分來看,除了《美食大冒險》7.5分,《風語咒》7分以外,其餘很多都在5.5分以下。

新導演、新題材受關注

暑期檔中,排名前五的影片分別是《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侏羅紀世界2》、《一出好戲》、《巨齒鯊》,除了《侏羅紀世界2》這部進口片以外,其他都是國產電影(《巨齒鯊》為中美合拍片)。更令人驚喜的是,國產電影票房前三名都是由新導演加持,《我不是藥神》是導演文牧野的首部長片之作,《一出好戲》也是演員黃渤轉型為導演的處女作,《西虹市首富》是兩位聯合導演拍攝的第二部電影。三部電影都有不同程度的現實批判和社會現象反映,與以往更加虛構的奇幻、動作大片受追捧形成不小的反差。

來自新京報

暑期档174亿创新高,“现实”上位,“流量”退场
暑期档174亿创新高,“现实”上位,“流量”退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