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盜墓成了農民的主業,官府看中了商機,竟催生出盜墓稅

民國時期,盜墓成了農民的主業,官府看中了商機,催生出了盜墓稅

文 | 韋爵爺

民國時期,盜墓成了農民的主業,官府看中了商機,竟催生出盜墓稅

民國時期,文物的發掘和交易變成了一大商機,由於人們對文物的推崇,使得文物價值飆升,於是古玩交易市場不斷髮展壯大。那這些文物是哪裡來的呢?當然不可能是考古專家挖出來賣的,大部分都是是盜墓賊從陵墓中盜挖出來。所以古玩交易越熱,盜墓行為越瘋狂。

因為古董的價值高,又好賣,所以那些民國時期的農民都把盜墓當成副業來做。據說,當時很多農民都扛著鋤頭在南京周邊挖寶貝,可能一不小心就挖出點什麼古代的文物,還能發一筆小財,也算不偷不搶,正當收入。

民國時期,盜墓成了農民的主業,官府看中了商機,竟催生出盜墓稅

他們刨出來的東西,一般拿到夫子廟那邊去賣,如果被鑑定是好東西那就發財了,如果不是什麼值錢的,也能換幾個小錢。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被髮掘的南唐二陵,就是這樣被這樣一夥到處亂刨的盜墓賊給發現的。可見盜墓風氣之盛。

在江蘇、安徽,都有不同程度的盜墓行為,而河南、安陽一帶最為猖獗,人們簡直把盜墓當成了主要收入來源,把農耕當成了副業來對待,閒下來就乾點農活,平常就專職盜寶。

民國時期,盜墓成了農民的主業,官府看中了商機,竟催生出盜墓稅

於是當地政府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才發出禁止令,並派人巡查,嚴懲盜墓,扼制盜墓之風。但盜墓行為究其源頭是鉅額的回報,所以從古自今屢禁不止。小編調查了近幾年的資料,發現邙山上到處都有盜墓的洞,當地人根本不知道盜墓的嚴重性,在他們眼裡整片山跟他們家的田地一樣是可以隨便挖的,他們覺得這是在尋寶而不是盜竊。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的古玩市場上的古董來源,出了盜墓出土的文物之外,還有宮裡流出來的皇家用品,這些東西在市場上很暢銷,特別是國外的古玩商特別喜歡宮裡的寶貝,這些東西的流出據說跟溥儀有關,但具體怎麼樣也不得而知。還有一些貨源來自清末的一些沒落的王公貴族手中,出於生計,他們只能變賣這些古董,甚至有些王爺後代,在賣光了家裡的東西后還去挖自家的祖墳盜寶。

民國時期,盜墓成了農民的主業,官府看中了商機,竟催生出盜墓稅

最可笑的是,民國時期的官府和軍閥等看到如此繁榮的文物市場,似乎也看到了商機,於是出現了一些古玩行業的稅費,其實是在變相地敲詐古玩商。比如洛陽的軍閥韓復榘,便設立了一個專門向古玩商徵收稅費的機構,還根據商戶的財力大小來收費,沒有繳費的不僅會被沒收商品,還要罰錢。

於是這文物交易的成本大大增加了,而古玩商只能把這部分虧損加諸到盜墓者的身上,盜墓者為了賺錢也就更賣力地盜墓,一層一層,形成了一條惡性的產業鏈。官府收費的惡果就是導致盜墓更加合法化,因為他們交了稅,政府也不管了,自然就大肆挖掘。

民國時期,盜墓成了農民的主業,官府看中了商機,竟催生出盜墓稅

直到如今,法律法規這麼嚴,還是有人冒著失去下半生自由的風險前去盜墓。小編在此呼籲:盜墓是對先人的大不敬,是盜竊他人財物的無恥勾當,希望廣大人們引以為戒,不要試圖去挑戰法律的權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